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二十 (3)
卷二十 (3)
1. 瘟疫源流
有表裡傳變無定者,不得拘先解表後攻里之說,蓋邪在裡,裡氣結滯,不得外達,即四肢未免微厥,雖發汗不得愈,必解其里(宜承氣湯)。裡氣一通,多有自汗解者。設下後脈浮而微數,身微熱,神思不爽,此邪止浮於肌表也(宜白虎湯)。便色清,便蒸蒸汗解。若下後脈數而空,此則虛也(宜人參白虎湯),補之,即汗解。
下後脈數而浮,原當解,至五六日無汗,脈症不改,此因數下,血液枯正氣微也(宜人參白虎湯),以涼解,即得汗。里症脈沉,下之改浮,今不得汗,二三日脈更沉者,此膜原之邪仍瘀到胃也,更宜下之,或又脈浮(宜白虎湯),自愈。或里症下之愈,幾日復熱,非關飲食勞役,乃膜原之邪復聚,仍當下之,但制輕劑耳。
有應下失下,口燥舌乾而渴,反熱減,四肢時厥,欲就暖,此陽氣伏藏也,既下,厥回。脈大而數,舌上生津,不思水飲,此里邪去而鬱陽暴伸也(宜柴胡清燥湯去花粉、知母,加葛根)。有下後二三日,舌又生苔,邪未盡也,再下之,苔刺去,煩熱留,更下之。已愈數日,復熱,復苔,更下之,勿忌。
生疑失治,但其間或間日一下,或三四日一下,或下二日間一日,其後輕重緩急,或應用柴胡清燥湯,或犀角地黃湯,或承氣湯,與多與少,亦皆治法,若不明,必誤事。有下後已愈,腹中有塊,按之痛,常作蛙聲,氣之升降不利,此邪雖除,宿結未清也,不可攻,須善調養,常食粥結塊方下,或堅黑如石。又有病氣促,月餘塊方消者,此無形之結也。
有下後已愈,大便十數日不行,時嘔,此名下膈,蓋下不能通必及於上也,必使宿垢盡下(宜調胃承氣湯),嘔自止,切不可補。總之,疫邪貴早下,但見舌黃,心腹脹滿,乘氣血未亂,津液未枯,即當下之(宜承氣湯)。不得拘下不嫌遲之說,蓋疫氣多濕,未便即結,非如傷寒必俟結定而後攻也。
凡疫邪傳裡,遺熱下焦,小便不利,邪無輸泄,經氣鬱滯,其傳為癉,身目如金,或用茵陳五苓散不效,乃胃家移熱,必以大黃奏功(宜茵陳蒿湯)。凡疫邪胸滿喜嘔,腹不滿,欲吐不吐,欲飲不飲,此邪與痰飲結滯也,必吐之(宜瓜蒂散)。凡疫日久失下,自利純黑水,晝夜十數行,口燥唇乾舌裂,此熱結旁流也(宜承氣湯),去其宿垢頓止。
凡胃熱失下,經氣為熱所鬱而為黃,熱更不減,搏血為瘀,是因發黃而為畜血,非因畜血而至發黃也,但畜血一行,熱隨血泄,黃隨泄減矣(治黃宜茵陳蒿湯,治畜血宜桃仁承氣湯去桂枝、甘草,加丹皮、當歸、白芍)。凡疫邪留血分,裡氣壅閉,不下則斑不出,出則邪解矣。
如下後斑出,更不可下。設猶有下症,宜少與承氣緩服,若大下,則元氣損,斑陷危矣,必當托裡(宜舉斑湯)。如下後斑隱,反見循衣撮空,脈微(宜舉斑湯加人參三錢),或得補復發出,可不死,凡胃移熱下焦氣分,小便不利,熱結膀胱也,若移熱於下焦血分,膀胱畜血也。
白話文:
瘟疫的病程變化,有時從體表傳入體內,有時又直接侵犯體內,沒有一定的規律。因此,不能拘泥於先解表再攻裡的說法。如果病邪在體內,導致體內氣機阻塞,無法向外宣發,四肢就可能出現輕微的厥冷。即使發汗也無法治癒,必須疏通體內氣機(適合用承氣湯)。一旦體內氣機通暢,很多時候會自行發汗而痊癒。如果服藥後脈象浮而且稍微快,身體微熱,精神不佳,這是病邪只停留在肌膚表面(適合用白虎湯)。大便顏色清澈,出汗後就痊癒了。如果服藥後脈象快而且空虛,這是虛弱的表現(適合用人參白虎湯),需要補氣,就會痊癒。
服藥後脈象快而且浮,原本應該是病邪往外散的表現,但如果五六天都沒有出汗,脈象和症狀沒有改變,這是因為多次服藥導致血液虧損、正氣虛弱(適合用人參白虎湯),用清涼的方法治療,就會出汗。如果體內症狀導致脈象沉,服藥後轉為浮,但現在沒有出汗,兩三天後脈象又更沉了,這是病邪還停留在膜原,並影響到胃,應該繼續攻下,或者脈象又轉為浮(適合用白虎湯),就會自行痊癒。或者體內症狀服藥後好轉,幾天後又發熱,不是因為飲食或勞累,而是膜原的病邪再次聚集,仍然需要攻下,但藥量要輕一些。
有些情況是應該攻下卻沒有攻下,導致口乾舌燥、口渴,反而發熱減輕,四肢時而厥冷,想靠近溫暖的地方,這是陽氣被鬱在體內了,一旦攻下,厥冷就會恢復。脈象大而且快,舌頭上產生津液,不想喝水,這是體內病邪消退,被鬱積的陽氣向外舒張的表現(適合用柴胡清燥湯,去除花粉、知母,加入葛根)。有些情況是服藥後兩三天,舌頭上又出現苔,這是病邪還沒有完全消除,需要再次攻下。如果苔刺消失,但煩熱還在,需要繼續攻下。如果已經痊癒幾天,又發熱,舌頭上又出現苔,也要繼續攻下,不要有所顧忌。
如果因為猶豫而延誤治療,那麼可以根據情況,有時隔一天攻下一次,有時三四天攻下一次,或者攻下兩天休息一天。後面的治療可以根據病情輕重緩急,使用柴胡清燥湯、犀角地黃湯或承氣湯,藥量多少也需要根據情況調整,這些都是治療方法。如果不明瞭這些道理,肯定會耽誤病情。有些情況是服藥後已經痊癒,但腹部有硬塊,按壓會痛,常常發出像青蛙叫的聲音,氣的升降不利,這是病邪雖然消除了,但體內積滯沒有清理乾淨。這種情況不能攻下,需要好好調養,經常吃粥,硬塊才會消散,或者會排出像石頭一樣堅硬黑色的糞便。還有些情況是病情導致呼吸急促,一個多月後硬塊才會消失,這是無形的積滯。
有些情況是服藥後已經痊癒,但大便十幾天不通,時常嘔吐,這叫做「下膈」,這是因為向下排泄不通暢,一定會影響到上方,必須使體內積垢完全排出(適合用調胃承氣湯),嘔吐自然就會停止,千萬不能用補的方法。總之,瘟疫病邪最重要是及早攻下,只要看到舌苔發黃,心腹脹滿,趁著氣血沒有紊亂、津液沒有耗竭的時候,就應該立刻攻下(適合用承氣湯)。不要拘泥於攻下不嫌遲的說法,因為瘟疫病邪大多是濕邪,不容易馬上結聚,不像傷寒病那樣必須等到結實了才能攻下。
凡是瘟疫病邪傳入體內,殘留的熱邪停留在下焦,小便不暢,病邪無法排出,導致經氣鬱滯,病情就會發展為癉病,身體和眼睛都像金色一樣黃。如果使用茵陳五苓散沒有效果,這是因為胃部的熱邪轉移下來,必須用大黃才能奏效(適合用茵陳蒿湯)。凡是瘟疫病邪導致胸悶喜嘔,腹部不脹滿,想吐又吐不出來,想喝水又不想喝水,這是病邪和痰飲相互結滯,必須用催吐的方法治療(適合用瓜蒂散)。凡是瘟疫日久,沒有及時攻下,導致腹瀉,排出純黑的水,白天晚上腹瀉十幾次,口乾唇燥、舌頭乾裂,這是熱邪結在體內,導致病邪從其他地方排出(適合用承氣湯),去除體內積垢,腹瀉就會立即停止。
凡是胃熱沒有及時攻下,導致經氣被熱邪鬱結而發黃,熱邪沒有減退,熱邪與血液搏結形成瘀血,這是一種因為發黃而導致瘀血的情況,而不是因為瘀血而導致發黃。只要將瘀血排出,熱邪就會隨著血液一起排出,發黃的症狀也會隨之減輕(治療發黃適合用茵陳蒿湯,治療瘀血適合用桃仁承氣湯,去除桂枝、甘草,加入丹皮、當歸、白芍)。凡是瘟疫病邪停留在血分,體內氣機壅塞,如果不攻下,斑疹就無法顯現出來,一旦顯現出來,病邪就會消散。
如果攻下後斑疹出現,就不能再次攻下。如果仍然有攻下的指證,可以少量服用承氣湯,緩慢地服用。如果大量攻下,就會損傷元氣,斑疹就會凹陷下去,病情就會危險,必須要扶助正氣(適合用舉斑湯)。如果攻下後斑疹反而隱退,反而出現亂抓衣物、兩眼直視、脈象微弱(適合用舉斑湯,加入人參三錢),或者通過補氣,斑疹再次顯現出來,就可能不會死。凡是胃熱轉移到下焦氣分,小便不暢,是熱邪結在膀胱。如果熱邪轉移到下焦血分,就是膀胱蓄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