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九 (16)
卷十九 (16)
1. 陽毒陰毒源流
而陰既云燥,溫之反有不可,即攻之亦罕有濟,故與其直折而過剛之患,不若辛平而得解散之功,此仲景所以單取鱉甲、當歸走肝和陰以止痛,升麻、甘草從脾升散以化寒,而毋庸蜀椒之辛溫,雄黃之辛銳,直而折之也。然而病之由來,其端不一。又有陰寒極盛而成陰毒者,與仲景言陰毒,自是兩種,不可混也。
蓋惟陰寒至極,反大熱燥渴,四肢厥逆,脈沉細而疾,或尺部短而寸口大,額上手背冷汗不止,其原由房後著寒,或內傷生冷寒物而犯房事,內既伏陰,又加外寒相搏,積寒伏於下,衛陽消於上,遂成陰盛格陽,陽氣上脫之候也。後五六日,胸前發出紅斑,其色淡,其點小,是為陰斑,雖盛暑,亦必須熱藥(宜附子理中湯)。
甚至身重睛疼,額出冷汗,嘔噦呃忒,或爪甲青,或腹絞痛,或面赤足冷,厥逆燥渴,不欲飲,或身發青黑色斑,口鼻灰色,舌黑而卷,莖與囊俱縮,脈沉細而遲,或伏而不出,或疾至八九至而不可數,急用蔥餅子臍上熨之,內速服藥(宜附子散或人參三白合四逆湯)。藥之熨之,手足不和暖者死不治。
總之,前一症純陰之極,畜熱自深於內,法當如仲景之治。後一症則止陰寒凝結,非用回陽退陰之劑,內溫正氣,逼出外邪,斷不能起死而回生也(宜正陽散、復陽丹、還陽散、破陰丹、退陰散、回陽救急湯)。趙以德又曰:古方書謂陽毒者,陽氣獨盛,陰氣暴衰,內外皆陽,故成陽毒。
陰毒者,陰氣獨盛,陽氣大衰,內外皆陰,故成陰毒。二者或傷寒初得,便有是症,或服藥後變而成。陽毒治以寒涼,陰毒治以溫熱,藥劑如冰炭之異,仲景以一方治之,何也?且治陰毒去蜀椒、雄黃,反去其溫熱者矣,豈非一皆熱毒傷於陰陽二經乎?在陽經絡,則面赤如錦紋,唾膿血,在陰經絡,則面青身如被杖,此皆陰陽水火動靜之本象也。其曰七日不可治者,陰陽之津氣血液,皆消滅也。
傷寒七日經氣已盡,而此加之以毒,至七日不惟消滅其陰,且火亦自滅矣。趙氏此說,是單就仲景所言之陽毒陰毒論之,但其曰一皆熱毒傷於陰陽二經,雖於理不至大悖,究不免有語病。蓋陰毒之由,乃是陰燥。陰燥者,陰極而反化燥,是其燥是由陰出,非熱邪傷及陰經之故也。
若傷及陰經,則是外乘之熱矣,而何能成陰毒之病乎。因益知醫關生死,不可以躁心嘗,不可輕心掉也,願為醫者勖之。
【陰毒症治】《入門》曰:三陰經病深,必變為陰毒,其症四肢厥冷,吐利不渴,靜倦而臥,甚則目痛鄭聲,加以頭痛頭汗,眼睛內痛,不欲見亮,面唇指甲青黑,手背冷汗,心下結硬,臍腹築痛,身如被杖,外腎冰冷,其脈附骨,取之則有,按之則無,宜甘草湯、正陽散。陽氣乍復,或生煩躁者,破陰丹、復陽丹,不可用涼藥。
白話文:
所謂的「陰」如果說是乾燥,用溫熱藥反而不適宜,直接用攻邪的藥物也少有效果。所以與其直接強攻而產生過於剛猛的弊端,不如用辛味平和的藥物來達到解散病邪的效果。這就是張仲景為何單獨選用鱉甲、當歸來行走肝經,調和陰液以止痛;選用升麻、甘草來從脾胃升散,化解寒邪;而不用蜀椒的辛溫和雄黃的辛銳,直接強攻的原因。
然而,疾病的起因並不只有一種。還有因為陰寒極度旺盛而形成的陰毒,這與張仲景所說的陰毒不同,不可混為一談。
這種陰寒極盛所造成的陰毒,會出現極度發熱、口渴、四肢冰冷、脈搏沉細而快,或者尺脈短而寸脈大,額頭、手背冷汗不止的症狀。其原因是房事後受寒,或是因為內傷,吃了生冷寒涼的食物,又進行了房事,體內本來就潛伏著陰寒,又加上外來的寒邪相侵,寒邪積聚在下,衛陽之氣消散在上,於是就形成陰寒極盛,陽氣被逼於上的情況,這是陽氣將要脫離的徵兆。
發病後五六天,胸前會出現紅色斑點,顏色淺淡,斑點很小,這就是陰斑。即使在盛夏,也必須用熱藥來治療(適合使用附子理中湯)。
更嚴重的,會出現身體沉重、眼睛疼痛、額頭冒冷汗、噁心、打嗝、指甲發青、腹部絞痛、臉紅但腳冰冷、手腳冰冷、口渴卻不想喝水,或身上出現青黑色斑點、口鼻灰白、舌頭發黑捲曲、陰莖和陰囊都縮進去、脈搏沉細而慢,或者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,或者脈搏快到每分鐘八九次甚至無法計數。此時應急用蔥餅敷在肚臍上,並立即內服藥物(適合使用附子散或人參三白合四逆湯)。用藥和外敷後,如果手腳仍然不溫暖,就表示病入膏肓,無法治癒了。
總而言之,前面說的那種情況,是純陰極盛,熱邪深藏在內,治療方法應該如同張仲景的治法。後面說的那種情況,則是陰寒凝結,必須使用回陽退陰的藥物,溫養體內的正氣,逼出體外的邪氣,才能起死回生(適合使用正陽散、復陽丹、還陽散、破陰丹、退陰散、回陽救急湯)。
趙以德又說:古代醫書所說的陽毒,是指陽氣獨自旺盛,陰氣突然衰弱,體內體外都是陽,所以形成陽毒。
陰毒則是陰氣獨自旺盛,陽氣大為衰弱,體內體外都是陰,所以形成陰毒。這兩種情況,有的是在剛得傷寒時就出現,有的則是在服藥後變化而成。陽毒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,陰毒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,藥物的性質如同冰炭一樣截然不同。但是張仲景卻用同一種方法來治療,這是為什麼呢?而且,治療陰毒時反而去掉了蜀椒、雄黃等溫熱的藥物,難道不是因為體內陰陽兩經都受到了熱毒的傷害嗎?如果熱毒在陽經,就會面色紅潤如錦紋,吐膿血;如果熱毒在陰經,就會面色青紫,身體好像被棍棒打過一樣。這些都是陰陽、水火、動靜的根本表現。如果說七天不可治癒,那是因為陰陽的津液、氣血都已經消亡了。
傷寒到了第七天,經脈之氣已經耗盡,如果又加上毒邪侵襲,到了第七天,不僅會耗盡陰氣,連陽火也會自行消滅。趙氏的這種說法,只是單純地依照張仲景所說的陽毒陰毒來論述,但他所說的「一皆熱毒傷於陰陽二經」,雖然在道理上沒有太大的錯誤,但仔細推敲還是有些語病。陰毒的產生,是因為陰燥。所謂的陰燥,是陰氣極盛而反化的乾燥,這種乾燥是因為陰氣產生的,而不是熱邪傷害陰經所導致的。
如果熱邪傷害到陰經,那就是外來的熱邪侵襲了,又怎麼會形成陰毒的病症呢?因此,更加知道醫學關乎生死,不能用急躁的心態來嘗試,也不能輕忽大意,希望做醫生的都能夠勉勵自己。
【陰毒的治療】《醫學入門》說:三陰經的病邪如果深入,必定會轉變為陰毒,其症狀是四肢冰冷、嘔吐腹瀉卻不口渴、精神疲倦只想躺臥,嚴重的還會出現眼睛疼痛、說話聲音低微,再加上頭痛、頭部出汗、眼睛內部疼痛、不想見光、臉色嘴唇指甲青黑、手背冰冷出汗、心下結硬、肚臍腹部有跳動感、身體像被鞭打一樣、外陰冰冷、脈搏沉伏於骨,輕按可以摸到,重按卻又摸不到,適合使用甘草湯、正陽散。陽氣稍微恢復,如果出現煩躁,可以使用破陰丹、復陽丹,絕對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