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九 (15)
卷十九 (15)
1. 陽毒陰毒源流
陽毒發斑,陽邪亢極病也。亦或有誤服辛熱而成者。《金匱》云:陽毒之為病,面赤斑斑如錦紋,咽喉痛,唾膿血,五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,升麻鱉甲湯主之。此陽毒之病,所以昭揭於千古也,蓋以人傷寒,皆為熱病,然邪在陽經,久而熾盛則為毒,故有陽毒之病。其始陽熱之氣,淫於榮衛之間,因而結聚於胃,上衝咽喉,上焦之熱極矣。
而肝脾之陰,於是不交,其發現也。面為陽明之氣所注,火熱盛,故面斑如錦。咽與喉雖有陰陽之分,為火熱所沖,故痛則俱痛。心本主血,陽經熱盛,心火併之,故化為膿唾者,因其病在上焦也。夫陽邪成毒,其為病本非傷寒傳經之比,然經脈遞運,五日經氣未偏,猶為可治。
至於七日,陰陽經氣已周而再行矣,安可治乎。仲景用升麻合生甘草以升陽散熱為君,雄黃解毒為臣,鱉甲、當歸以理肝陰為佐,蜀椒以宣導熱邪為使,其制方之法,實因熱邪與氣血相搏,不容直折,故病雖見於陽,反以陰法救之,並非陽毒起於陰經,而用鱉甲之陰藥也。況古人云:病在陽者,必兼和其陰。
此仲景於陽毒而用鱉甲之旨乎。然而病之由來,其端不一。又有虛熱熾甚而毒不化者(宜陽毒升麻湯,便結去射干加酒大黃,熱甚去人參加青黛)。又有吐下未當,邪陷於內,而壯熱,頭項強痛,燥悶不安。或狂言詈罵,妄見妄聞,或亦面生斑紋,口唾膿血。或並舌卷焦黑,鼻如煙煤。
或更下利黃赤,六脈洪大而數者(宜犀角黑參湯、黃連解毒湯)。切不可用下藥。勢甚者,以青布浸冷水搭病人胸膛,必喜,熱即易之,須臾得睡。
【陽毒症治】《醫鑑》曰:三陽病深,必變為陽毒,或有失於汗下,或本陽症誤用熱藥,使熱毒陷深,發為狂亂,面赤眼紅,身發斑黃,宜黑奴丸、三黃石膏湯、消斑青黛飲。陶節庵曰:傷寒先觀兩目,或赤或黃赤為陽毒,脈洪大有力燥渴者,輕則三黃石膏湯、三黃巨勝湯,重則大承氣湯下之。
鰲按:前源流論,是專言陽邪成病者,此引《醫鑑》、節庵二則,皆是傷寒中之病,本各不同,然方藥亦有可通用者,故亦附載於此。
陰毒發斑,陰邪深極病也。《金匱》曰:陰毒之為病,面目青,身痛如被杖,咽喉痛,五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,升麻鱉甲湯去雄黃、蜀椒主之。此又陰毒之病所以昭揭於千古也。蓋陰毒云者,乃寒邪直中陰經,久而不解,斯成毒也。雖然,直中陰經,究何經歟,實中於腎也,中於腎,遂浸淫及於肝脾也,故面目為肝脾之精所布,土受寒侵,木乃乘之,是以色青,寒侵肌肉,寒至必疼痛。又與衛氣相爭,故痛如被杖。
少陰脈上至咽,凡有伏寒者,咽必痛。喉雖屬陽,似不宜痛,然咽與喉切近,咽之陰既為寒逼而痛,喉之陽亦因咽痛甚而氣相應也。亦曰五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者,陰陽經氣,總以周而再行,相傳至深,則難治也。藥即用陽毒方,而反去雄黃、蜀椒之溫熱者,以邪雖屬陰,而既結成毒,則一種陰燥之氣,自行於至陰之中。
白話文:
陽毒陰毒源流
陽毒導致皮膚長斑,是因為陽邪極度亢盛所致的疾病。也可能是誤服辛熱之物引起的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陽毒的症狀是臉上出現紅色斑點,像錦緞上的紋理一樣,咽喉疼痛,吐出膿血,五日內可以治癒,七日後就難以治癒,升麻鱉甲湯是主治藥方。這段關於陽毒的描述,千百年來一直被重視著。因為人體傷寒,都屬於熱病,但邪氣在陽經久而彌漫,就會發展成毒,因此有了陽毒這種病症。一開始陽熱之氣,在榮衛之間流竄,然後聚集在胃部,向上衝擊咽喉,上焦的熱氣極度旺盛。
於是肝脾的陰氣就失去了平衡,於是就出現了症狀。面部是陽明之氣所到達的地方,火熱旺盛,所以臉上出現斑點如錦緞。咽喉雖然有陰陽之分,但被火熱衝擊,所以都疼痛。心臟主管血液,陽經熱盛,心火也跟著旺盛,所以化為膿血,因為病在於上焦。陽邪化成毒,其病機與傷寒循經傳播不同,但是經脈氣血循行,五日內經氣還沒有完全偏盛,尚可治療。
到了第七天,陰陽經氣已經運行一周又開始第二次循環了,怎麼還能治癒呢?張仲景用升麻配生甘草以升陽散熱為君藥,雄黃解毒為臣藥,鱉甲、當歸以滋養肝陰為佐藥,蜀椒以疏導熱邪為使藥,他的處方方法,實際上是根據熱邪與氣血搏鬥,不能直接攻伐的原理,所以雖然病症顯現在陽經,卻用陰寒的藥物治療,並不是因為陽毒起源於陰經,才用鱉甲這種陰性藥物。況且古人說:病在陽者,必須兼顧陰陽平衡。
這就是仲景在治療陽毒時使用鱉甲的用意。然而疾病的成因,其根本原因並不相同。還有一些是虛熱過盛,毒邪不能化解的(宜用陽毒升麻湯,如果便秘就去除射干,加入酒大黃,熱盛則去除人參,加入青黛)。還有一些是吐瀉不當,邪氣深入內部,出現壯熱、項強痛、燥悶不安。或胡言亂語,妄加指責,或幻聽幻視,也可能臉上長斑,口吐膿血。或者舌頭焦黑卷曲,鼻孔像煙灰一樣。
或者更甚者大便排出黃赤色,脈洪大而數(宜用犀角黑參湯、黃連解毒湯)。絕對不能使用下瀉的藥物。病情嚴重者,用青布浸冷水敷在病人胸膛,病人一定會舒服,熱了就換冷水,片刻就能睡著。
【陽毒症治】《醫鑑》記載:三陽病嚴重,必然會轉變成陽毒,可能是汗出不當,或者本是陽證卻誤用溫熱藥物,導致熱毒深入,發為狂亂,面赤眼紅,身上長黃色斑點,宜用黑奴丸、三黃石膏湯、消斑青黛飲。陶節庵說:治療傷寒,首先觀察雙眼,如果眼紅或者黃赤,就是陽毒,脈洪大有力,口乾渴,輕者用三黃石膏湯、三黃巨勝湯,重者用大承氣湯攻下。
鰲按:前面的源流論,是專門論述陽邪致病的,這裡引用《醫鑑》、陶節庵兩則記載,都是傷寒中的病症,本質上各有不同,但藥方也有一些可以通用,所以也一起記載在此。
陰毒導致皮膚長斑,是因為陰邪極度深入所致的疾病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陰毒的症狀是臉色青黑,全身疼痛像被打了一樣,咽喉疼痛,五日內可以治癒,七日後就難以治癒,升麻鱉甲湯去除雄黃、蜀椒後使用。這段關於陰毒的描述,千百年來一直被重視著。所謂陰毒,就是寒邪直接侵犯陰經,長期不愈而形成的毒邪。雖然是直接侵犯陰經,究竟是哪條經呢?實際上是侵犯腎經,侵犯腎經,就蔓延到肝脾,所以面色是肝脾精氣所反映的,土受寒邪侵犯,木氣乘之,所以臉色青黑,寒邪侵犯肌肉,寒邪到達的地方必然疼痛。又與衛氣相爭,所以疼痛像被打了一樣。
少陰經脈向上到達咽喉,凡是有伏藏的寒邪,咽喉必然疼痛。喉嚨屬於陽經,好像不應該疼痛,但是咽喉相鄰很近,咽喉的陰經被寒邪逼迫而疼痛,喉嚨的陽經也因為咽喉疼痛而氣血相應。同樣也是五日內可以治癒,七日後就難以治癒,陰陽經氣,總要運行一周又開始第二次循環,邪氣傳播深入,就難以治療了。藥物就使用陽毒的方劑,卻去除雄黃、蜀椒等溫熱藥物,因為邪氣雖然屬陰,但是已經結成毒邪,就是一種陰寒燥邪,自行在至陰之中運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