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9)

1. 疹子源流

此皆終身為患,故須切戒。總之,疹子出必貴速,沒必貴漸。速出則毒行盡泄,不致停留於中,漸沒則自無沖遏,而餘毒亦解。故出不速者,必用藥以開其腠理,而催發之(宜麻黃散、消毒飲。凡用方劑,必要參合歲氣時令)。沒不漸者,必用藥以清其實熱,而和解之(宜犀角消毒散)。

至於發熱時有汗自出者,有鼻衄血者,皆不得遽止之,以毒能隨汗衄泄也。然衄血者少,而自汗者多,以衄必其人陽素盛,復因熱毒熏灼而傷血分,故上溢而從鼻出,鼻為肺竅,疹又為肺病故也。然其症必重,衄太過,亦須止之(宜茅花湯)。汗者,乃心之液,疹家之汗,則不盡出於心,而出於肺,蓋肺之氣化,本下輸於臟腑,滋灌於經絡,茲為疹毒所蒸,遂越皮毛而出,毒亦因之以泄。

是汗固疹家必不可無,故發熱時或不得汗,必表散以出之也(宜蘇葛湯、升麻葛根湯、蔥白湯)。雖然,汗固宜矣,畢竟當以亡陽為戒。在無汗而以藥發之者,既得之後,切不可再汗。在自有汗者,即不得輕用表藥,迨疹出既齊,汗獨外溢,須審其情勢而止之(宜黃連湯)。

此又於常法之外,曲防其變者也。大抵強壯人汗或多出,猶不妨,虛弱人則急宜斟酌耳。

夫疹之根由既悉,則疹之變故宜參。疹之情狀既明,其疹之治法宜備。大約發熱之時,審知必是出疹,急與疏散透肌,固已,但必明乎歲氣所屬,辨乎時令所宜,而後用之以配君臣佐使。

蓋所謂歲氣所屬者,人中黃屬土(甲己年為君),黃芩屬金(乙庚年為君),黃柏屬水(丙辛年為君),黃連屬火(戊癸年為君),梔子黃屬木(丁壬年為君),既以其年所屬為君,即以餘年所屬為臣,而荊防蘇翹苦參牛蒡山豆根,皆其佐也使也。

所謂時令攸宜者,如溫暖時必用辛涼(宜防風解毒湯),暄熱時必用辛寒(宜黃連解毒養),大寒時必用辛溫(宜桂枝解毒湯),時寒時暖必用辛平(宜升麻解毒湯),不得妄施汗下,此即師韓飛霞修造五瘟丹之意。

出齊之後,風邪之宣散,已十去八九,熱毒之未泄者正多,急與清金降火(清金,知母、石膏、麥冬、牛蒡、花粉之屬;降火,芩、連、山梔、連翹、元參、大青之屬)而毒自解矣,此即遵胥門施氏療治之法。收沒之後,則以滋陰養血為主,而兼帶清涼。昔人云:麻疹出六腑,先動陽分,而後歸於陰經,故當發熱,必火在榮分煎熬,以至血多虛耗,又必內多實熱,故須用養陰退陽之劑(宜四物湯加黃連、防風、連翹)。凡一切燥熱升陽動氣者,皆在禁例(如參、朮、半夏等)。

此即採支氏錄本之遺,斯為三大綱領,治疹之總要也,誠能按法治之,寧慮其有變端乎,而亦有不能免者。在透發前,或皮膚干,毛孔閉,淹延難出,是毒邪怫鬱於內也(宜麻黃散)。或依歲氣時令,用表散解毒藥,仍不能出,應再服前藥,更用外治法(宜胡荽酒之類)。如此三四次,仍不出,反見腹脹疼痛,上氣喘急,昏眩悶亂,煩躁不安,此必死,可勿藥。

白話文:

這些疹子一旦發生,就會終身困擾,所以必須非常注意。總的來說,疹子出現時,越快出來越好,消退時則要慢慢的。快速發出來,就能讓毒素徹底排出,不會留在體內;慢慢消退,就不會造成阻礙,殘留的毒素也能順利清除。所以,如果疹子出得慢,就必須用藥物打開毛孔,催促它發出來(適合用麻黃散、消毒飲之類的藥方,但用藥時一定要考慮當年的氣候和時節)。如果疹子退得慢,就必須用藥物清除體內實熱,並調和身體(適合用犀角消毒散之類的藥方)。

至於發燒時,如果自己會流汗,或是流鼻血,都不要馬上阻止,因為毒素會隨著汗和鼻血排出。但流鼻血的情況比較少,自己流汗的情況比較多。會流鼻血,是因為這個人本來陽氣就比較旺盛,加上熱毒的影響,傷害了血液,所以血才會從鼻子上溢出來。鼻子是肺的孔竅,而疹子也是肺的疾病。不過,流鼻血通常是比較嚴重的症狀,如果流血太多,還是要止血(適合用茅花湯之類的藥方)。流汗,本來是心臟的液體,但疹子引起的汗,不只是從心臟來的,也從肺部來。因為肺部的氣化,本來是向下運輸到臟腑,滋養經絡,現在被疹毒侵襲,就從皮膚表面排出來,毒素也跟著排出了。

所以,發汗對疹子來說非常重要,發燒時如果沒有流汗,一定要用藥物發散讓汗出來(適合用蘇葛湯、升麻葛根湯、蔥白湯之類的藥方)。雖然發汗是好事,但也要注意不要過度發汗導致陽氣虛脫。對於沒有流汗而用藥發汗的人,汗出來後就不能再用藥發汗了。對於自己會流汗的人,就不能隨便用發散的藥物。等到疹子完全發出來後,如果汗還是不停地流,就要仔細觀察情況,然後止汗(適合用黃連湯之類的藥方)。

這些都是在常規方法之外,特別要注意的變化。一般來說,身體強壯的人出汗多一些也沒關係,但身體虛弱的人就要特別注意。

了解了疹子的根源,就要了解疹子可能發生的變化。知道了疹子的情況,就要準備好治療方法。大約發燒的時候,如果確定是出疹子,就要趕快用藥物疏散,讓疹子透出來。這已經是應該做的了,但一定要了解當年的氣候屬性,分辨時令的適合,然後用藥時要搭配君、臣、佐、使藥。

所謂的「歲氣所屬」,是指人中黃屬土(甲、己年為君藥),黃芩屬金(乙、庚年為君藥),黃柏屬水(丙、辛年為君藥),黃連屬火(戊、癸年為君藥),梔子黃屬木(丁、壬年為君藥)。確定了當年的君藥後,就以其他年份的藥物作為臣藥,而荊芥、防風、蘇葉、連翹、苦參、牛蒡、山豆根等藥,都是佐藥和使藥。

所謂的「時令攸宜」,是指溫暖時要用辛涼的藥(適合用防風解毒湯之類的藥方),炎熱時要用辛寒的藥(適合用黃連解毒養之類的藥方),寒冷時要用辛溫的藥(適合用桂枝解毒湯之類的藥方),天氣時冷時熱時要用辛平的藥(適合用升麻解毒湯之類的藥方),不可以胡亂地用發汗或瀉下的藥。這就是韓飛霞修造五瘟丹的用意。

疹子發出來後,風邪的影響已經減少了八九成,但體內的熱毒還很多,要趕快用藥清除肺熱,降低火氣(清肺熱可用知母、石膏、麥冬、牛蒡、花粉等;降火可用黃芩、黃連、山梔子、連翹、元參、大青等)。這樣,毒素自然就解除了,這就是遵循胥門施氏的治療方法。疹子消退後,就要以滋陰養血為主,並搭配清涼的藥物。古人說:「麻疹是從六腑發出來的,先動陽分,然後歸於陰經。」所以發燒時,一定是火在血液中煎熬,導致血液虧損,而且體內一定有實熱,所以要用養陰退陽的藥(適合用四物湯加黃連、防風、連翹等藥方)。凡是燥熱、升陽、容易引起躁動的藥物,都要禁用(如人參、白朮、半夏等)。

這些是採納支氏記錄下來的內容,是治療疹子的三大綱領和總要。只要能夠按照這些方法治療,應該不用擔心會有變化,但也有無法避免的情況。在疹子要發出來之前,如果皮膚乾燥,毛孔閉塞,導致疹子遲遲發不出來,這是因為毒邪鬱積在體內(適合用麻黃散之類的藥方)。如果按照歲氣時令,用了發散解毒的藥,疹子還是發不出來,應該再服用之前的藥,並搭配外治法(適合用胡荽酒之類的)。如果這樣用藥三四次後,疹子還是發不出來,反而出現腹脹疼痛、呼吸急促、頭暈昏亂、煩躁不安等症狀,這就一定是沒救了,不用再吃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