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二 (8)
卷二 (8)
1. 治氣痛方十
枳橘湯,〔上焦痞痛〕枳殼(一錢半),陳皮(八錢),姜(四片),煎服。郁甚,加薑黃少許。
清膈蒼莎丸,〔上焦濕熱鬱痛〕蒼朮(二兩),便香附(一兩半),黃連,黃芩各五錢共為末,用紅熟栝蔞同搗為丸,梧子大,每服五七丸。
木香破氣散,〔中焦氣痛〕香附(四兩),烏藥,薑黃(各二兩),炙甘草,木香(各五錢),每末二錢,鹽湯下。
撞氣阿魏丸,〔又〕莪朮,丁香,青皮,陳皮,川芎,炙草,茴香(各一兩),砂仁,肉桂,白芷(各五錢),胡椒(二錢半),阿魏(二錢半酒浸一夜打糊),生薑(四兩切片用鹽一兩淹一夜炒至褐色),共為末,以阿魏糊丸,芡子大,硃砂為衣,每取三丸,空心細嚼,薑、鹽湯下。亦治一切氣痛。
四磨湯,〔下焦氣痛〕枳實,烏藥,檳榔,沉香,虛者以人參代枳實。
木香檳榔丸,〔又〕大黃四兩,黑醜,黃芩(各二兩),木香,檳榔,黃連,當歸,枳殼,青皮,便香附,陳皮,莪朮,黃柏(各一兩),水泛丸,開水下五七十丸。亦治濕熱痞痛。
化積丸,〔內痛〕三稜,莪朮,阿魏,海浮石,瓦楞子,香附,雄黃,五靈脂,蘇木,水丸。
三稜散,〔又〕三稜(八錢),川芎(四錢),酸煨大黃(一錢),
流氣飲子,〔外痛〕大腹子(一錢),陳皮,赤苓,當歸,白芍,川芎,黃耆,半夏,枳實,甘草,防風(各七分半),蘇葉,烏藥,青皮,桔梗(各一錢半),木香(二分半),姜三,棗二
木香流氣飲,〔又〕陳皮(一錢),藿香,木香,厚朴,青皮,香附,麥冬,沉香,白芷(各七分半),白朮,肉桂,木通,檳榔,蘇葉(各六分),草蔻仁,甘草(各五分),大腹皮,人參,莪朮,半夏,丁香皮,赤苓,石菖蒲(各三分),姜三、棗二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【治療氣痛的十個方法】
-
枳橘湯:適用於上焦部位的痞滿疼痛。配方包括:枳殼1.5錢、陳皮8錢、生薑4片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鬱結嚴重,可酌量添加薑黃。
-
清膈蒼莎丸:適用於上焦濕熱鬱結引起的疼痛。配方為:蒼朮2兩、便香附1.5兩、黃連與黃芩各5錢,混合研成粉末,再加入紅熟栝蔞一起搗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,每次服用5-7粒。
-
木香破氣散:適用於中焦氣痛。配方包括:香附4兩、烏藥、薑黃各2兩、炙甘草與木香各5錢,每次取2錢的粉末,用鹽水送服。
-
撞氣阿魏丸:配方有:莪朮、丁香、青皮、陳皮、川芎、炙草、茴香各1兩,砂仁、肉桂、白芷各5錢,胡椒2.5錢,阿魏2.5錢(需酒浸一夜後打成糊),生薑4兩(切片後用1兩鹽淹泡一夜,炒至呈褐色)。所有材料研成粉末,用阿魏糊做成芡子大小的丸,外層裹上硃砂,空腹時細嚼三丸,用薑鹽湯送服。
-
四磨湯:適用於下焦氣痛。配方包括:枳實、烏藥、檳榔、沉香,體質虛弱者可用人參替代枳實。
-
木香檳榔丸:配方包括:大黃4兩、黑醜、黃芩各2兩、木香、檳榔、黃連、當歸、枳殼、青皮、便香附、陳皮、莪朮、黃柏各1兩。用水泛製成丸,每次開水送服50-70粒。
-
化積丸:適用於內臟疼痛。配方包括:三稜、莪朮、阿魏、海浮石、瓦楞子、香附、雄黃、五靈脂、蘇木,研成粉末後用水製成丸。
-
三稜散:配方包括:三稜8錢、川芎4錢、酸煨大黃1錢。
-
流氣飲子:適用於外在的疼痛。配方包括:大腹子1錢、陳皮、赤苓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黃耆、半夏、枳實、甘草、防風各7.5分、蘇葉、烏藥、青皮、桔梗各1.5錢、木香2.5分,以及薑3片、棗2枚。
-
木香流氣飲:配方包括:陳皮1錢、藿香、木香、厚朴、青皮、香附、麥冬、沉香、白芷各7.5分、白朮、肉桂、木通、檳榔、蘇葉各6分、草蔻仁、甘草各5分、大腹皮、人參、莪朮、半夏、丁香皮、赤苓、石菖蒲各3分,薑3片、棗2枚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2. 疹子源流
疹子,肺經病也,脾為肺之母,風邪熱毒,感受最易,感之久,則毒邪凝聚於脾也,且移其禍於肺。又以脾主肌肉,肺主皮毛,疹子之發,由肌肉以越皮毛,肺之受制獨甚,故曰肺病也。觀其未出之先,咳嗽鼻涕嚏噴可驗矣。其有眼胞浮腫,目淚汪汪者,肺乘所克,毒侵於肝也。
其有噁心乾嘔煩悶者,肺與心連,毒邪熏灼於心也。故前人云,疹子一症,四臟俱受其傷,惟腎無忌,而肺則病之所由以發者也。惟病發於肺,故極疹之變,亦以毒邪陷入於肺而致弊。惟病發於肺,故治疹大法,亦必以清肺消毒為主,此疹之原也。或云疹子之發,為時行癘氣傳染,故沿門遍及,而要必因冬溫太過,其反常之氣,鬱於臟腑,留於經絡,故當春夏發泄之期,感此一時風熱之癘氣,發為疹也。
夫冬溫之氣,人人中之,一時風熱,又人人受之,故疹毒之發泄,亦人人患之,其曰傳染者,以疹發毒泄,一種熱蒸穢氣,隨汗而出,即隨風而流,在他人曾中冬溫之氣,又適感一時之風熱者,今觸此隨風而流之穢氣,隨亦發疹,固不啻由此傳彼,由寡傳眾也。其元氣壯,未曾受感者,則不發。
且以疹之盛於今也,向來惟嬰兒患之,今則毋論男婦壯老,皆患疹矣。向來之疹,不至死生交關,今則治稍不善,往往而死矣,豈盡天道使然歟,良由人稟受日薄,元氣虛衰,邪氣之相襲益深也。故向來疹科獨少全書,間有言及者,多附於痘書中,略而未備,茲試詳而論之,凡舊說之得當者,即參錄焉。
疹即痧也,北方謂之疹,南方謂之痧。未出兩三日前,即憎寒壯熱,鼻流清涕,身體疼痛,嘔吐泄瀉,咳嗽氣急,腮紅眼赤,乾嘔噁心,目淚嚏噴,便是疹候(宜蘇葛湯、加味升麻湯)。及其既出,則有顆粒綻起於皮膚之外,必自頭至足,無一處不有,而尤以頭面多出為吉。
自出至沒,約以三日為準,或出一日即沒者,乃為風寒所沖,必至毒邪內陷(宜羚羊散、大青湯、元參解毒湯),倘不早治,胃爛而死(宜犀角解毒湯)。已過三日不沒者,乃內有濕熱之故(宜四物湯加犀角汁)。然所謂三日漸沒,第以手摸之無痕耳,肌膚之內隱隱紅點,雖至五六日亦有。
至疹子之色,則以鮮明紅潤為佳,赤紫乾燥晦暗,皆火盛毒熾,急治始無變症(宜六一散,或四物去地黃加炒黃芩、番紅花等類)。若渾身如錦紋,則為夾斑疹(宜化斑湯)。若色白,則為血不足(宜養血益榮湯)。若黑色,則九死一生矣(急與大青湯)。既沒之後,必慎風寒,戒勞碌,靜養三七日。
至色欲一事,非七七日後斷不可犯,蓋疹雖已痊,餘邪萬不能一時即盡,使傷精喪血,欲火煽動,恐邪復乘虛肆橫,致生別症。設有此患,急宜大補氣血,仍兼消毒清火(宜十全大補湯加減)。飲食禁忌,尤宜小心,五辛早,令生驚搐;鹽醋早,令咳不止;雞魚早,令天行時即重出。
白話文:
疹子源流
疹子是肺經的疾病。脾是肺的母臟,風邪熱毒最容易侵犯人體,侵犯時間長了,毒邪就會凝聚在脾臟,並轉移禍患到肺臟。又因為脾主肌肉,肺主皮毛,疹子的發作,是從肌肉蔓延到皮毛,肺臟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,所以說它是肺病。觀察疹子未發之前,咳嗽、流鼻涕、打噴嚏就能驗證。如果眼瞼浮腫,眼睛淚汪汪的,這是肺氣勝過肝臟,毒邪侵犯了肝臟。
如果噁心、乾嘔、煩悶,這是因為肺與心相連,毒邪熏灼了心臟。所以前人說,疹子這種病症,四臟都會受傷,只有腎臟不受影響,而肺臟則是疹子發病的根源。因為病發於肺,所以疹子變化極端的情況,也是因為毒邪入侵肺臟而導致病情惡化。因為病發於肺,所以治療疹子的方法,必須以清肺解毒為主,這就是疹子的本源。也有人說疹子的發生,是時行瘟疫傳染的結果,所以會蔓延開來,但根本原因一定是冬天溫暖過度,導致反常的氣候,鬱結在臟腑,滯留在經絡,所以到了春夏發泄的季節,就會感受這種一時性的風熱瘟疫之氣,而發病成疹子。
冬天溫暖的氣候,人人都会經歷,一時性的風熱,人人也會受到影響,所以疹毒的發作,人人也會患病。說它是傳染病,是因為疹子發作時,會排出帶有熱蒸穢氣的汗液,隨風飄散,那些曾經經歷過冬天溫暖氣候,又恰好感受一時風熱的人,接觸到這種隨風飄散的穢氣,也會發疹,所以很容易從一個人傳染給另一個人,從少數人傳染給多數人。元氣旺盛,從未受過感染的人,則不會發病。
而且,現在疹子盛行的情況,以前只有嬰兒才會患病,現在無論男女老少都會患病。以前疹子不至於危及生命,現在治療稍有不善,往往會死亡,難道完全是天道使然嗎?主要還是因為人的體質一天天變差,元氣虛衰,邪氣的侵襲也越來越深。所以以前疹子的專著很少,偶爾提到疹子,大多附在痘瘡的書籍中,記述簡略而不完整,現在試圖詳細論述一下,凡是以前說法正確的,就都參考記錄下來。
疹子就是痧,北方稱之為疹子,南方稱之為痧。發病前兩三天,就會出現畏寒發熱、流清鼻涕、身體疼痛、嘔吐腹瀉、咳嗽氣喘、腮幫子紅腫、眼睛紅赤、乾嘔噁心、流淚打噴嚏,這些都是疹子的前兆(宜用蘇葛湯、加味升麻湯)。疹子發作後,就會有顆粒狀的疹子凸起在皮膚表面,從頭到腳,沒有任何一處沒有,而頭面部疹子較多則預示病情較好。
疹子從發作到消退,大約以三天為準,如果一天就消退了,是風寒所致,毒邪會內陷(宜用羚羊散、大青湯、元參解毒湯),如果不早治療,胃部會潰爛而死(宜用犀角解毒湯)。三天後還沒消退,是因為體內有濕熱之故(宜用四物湯加犀角汁)。不過所謂的三天漸漸消退,只是用手摸不到痕跡而已,皮膚內部隱隱約約的紅點,即使到五六天也可能存在。
疹子的顏色,以鮮紅潤澤為佳,赤紫乾燥晦暗,都是火盛毒熾,必須及時治療才能避免併發症(宜用六一散,或四物湯去地黃加炒黃芩、番紅花等)。如果全身像錦緞一樣的花紋,就是夾雜斑疹(宜用化斑湯)。如果顏色發白,就是血不足(宜用養血益榮湯)。如果顏色發黑,那就是九死一生了(要立即用大青湯)。疹子消退後,必須注意保暖,避免勞累,靜養三七天。
性生活方面,必須在七七天後才能進行,因為疹子雖然已經痊癒,但殘餘的邪氣不可能立刻消失,如果傷精損血,欲火焚身,邪氣就會乘虛而入,導致其他疾病。如果出現這種情況,必須大補氣血,同時還要解毒清火(宜用十全大補湯加減)。飲食禁忌,更要小心,辛辣食物容易導致驚搐;鹽醋容易導致咳嗽不止;雞魚容易導致疹子再次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