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九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九 (12)

1. 夏熱病源流

腸胃為市,故陽明為成溫之藪。若夫溫熱不因傷寒而致者,只須扶陰抑陽,不必補中益氣矣。且溫邪有淺深,治法有輕重。如陽明病,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瘀熱在裡不得越,身體發黃,刻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茵陳湯主之。少陰病得之二三日,咽燥口乾者,大承氣湯急下之。

厥陰病下利慾飲水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此仲景治溫之大略也。夫溫與熱,偶感天氣而病者輕,因不藏精者其病重,此為自傷。若再感風土之異氣,此三氣相合而成溫疫也。溫熱利害,只在一人。溫疫移害,禍延鄰里。今人不分溫熱溫疫,渾名溫病,令人惡聞,以辭害義矣。吳又可溫疫論,程郊倩熱病注,俱有至理,愚不必復贅。

鰲按:此篇原本,溫熱俱作溫暑,以熱病當暑而發,故即言暑,非中暑、傷暑之暑病,其實夏熱病也。今暑字俱改作熱,欲令閱者不至混淆耳。

白話文:

腸胃就像市場一樣,是各種東西匯集的地方,所以陽明經是形成溫病的根源。如果溫熱病不是因為傷寒引起的,只需要滋養陰液、抑制陽氣,不需要補養中氣。而且溫邪有輕重深淺,治療方法也有輕重之分。例如陽明病,脈象浮,發燒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順暢的,就用豬苓湯來治療。瘀熱積在體內無法排出,身體發黃,非常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順暢的,就用茵陳蒿湯來治療。少陰病發病兩三天,咽喉乾燥、口乾舌燥的,就用大承氣湯來快速瀉下。

厥陰病,腹瀉且想喝水的,就用白頭翁湯來治療。這些是張仲景治療溫病的重點原則。溫病和熱病,如果只是偶爾因為天氣變化而得的病,病情就比較輕;如果因為自身腎精不足而得病,病情就比較嚴重,這是屬於自己傷害自己造成的。如果又感染了不同地區的風土病氣,這三種因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溫疫。溫熱病的危害只影響一個人,溫疫的危害則會蔓延影響到周圍的鄰居。現在的人不區分溫熱病和溫疫,統稱溫病,讓人聽起來很反感,這是因為用詞不當而誤解了真正的意思。吳又可的《溫疫論》和程郊倩的《熱病注》都很有道理,我不需要再多加解釋。

我認為,這篇文章原本把溫熱都寫成溫暑,認為熱病是在夏天發作的,所以就說是暑病,但這不是中暑或傷暑引起的暑病,其實是夏天的熱病。現在我把暑字都改成熱字,是為了讓讀的人不會混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