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九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九 (11)

1. 夏熱病源流

《內經》曰:冬藏於精,春不病溫。此是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之源。先夏至為病溫,後夏至為病熱。申明冬不藏精夏亦病溫之故。夫人傷於寒,則為病熱,其恆耳。此至冬夏而病者,以其人腎陽有餘,好行淫欲,不避寒冷,爾時雖外傷於寒,而陽氣足御,但知身著寒,而不為寒所病。然表寒雖不得內侵,而虛寒亦不得外散,仍下陷入陰中,故身不知熱,而亦不發熱。

所云陽病者,上行極而下也。冬時收藏之令,陽不遽發,寒愈久而陽愈匿,陽日盛而陰愈虛。若寒日少而畜熱淺,則陽火應春氣而病溫。寒日多而鬱熱深,則陽火應夏氣而病熱。此陰消陽熾,從內而達於外也。叔和不知此義,謂寒毒藏於肌膚,至春變為溫病。夫寒傷於表,得熱則散,何以能藏。

設無熱以御之,必深入臟腑,何以止藏於肌膚。且能藏者不能變,何以時換而變其所藏乎。不知原其人之自傷,而但咎其時之外傷,只知傷寒之因,不究熱傷其本,妄擬寒毒之能變熱。不知內陷之陽邪發見,其本來面目也。又謂辛苦之人,春夏多溫熱病,皆因冬時觸寒所致,而非時行之氣。

不知辛苦,動搖筋骨,凡動則為陽,往往觸寒即散,或因飢寒而病者有之,或因勞倦而發熱者有之,故春夏因虛而感時行之氣者不少矣。若夫春夏溫熱,由冬時觸寒所致者,偏在飽暖淫欲之人,不知持滿,竭津耗真,陽強不能密,精失守而陰虛,故遺禍至春夏也。《內經》論之脈症,治法甚詳,學者多不得其要領,仲景獨挈發熱而渴,不惡寒為提綱,洞悉溫病之底蘊。今《內經》冬不藏精之指熱論,以口燥舌乾而渴屬少陰。

少陰者,封蟄之本,精之處也。少陰之表,名曰太陽。太陽根起於至陰,名曰陰中之陽。故太陽病當惡寒,此發熱而不惡寒,是陽中無陰矣。而即見少陰之渴,太陽之根本悉露矣。於此見逆冬氣則少陰不藏,腎氣獨沉,孤陽無附,而發為溫病也。溫病症治,散見六經,如傷寒發熱不渴,服湯已渴者,是傷寒溫病之關。

寒去而熱罷,即傷寒欲解症。寒去而熱不解,是溫病發見矣。如服桂枝湯,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即是溫勢猖獗,用白虎加人參,預保元氣於清火之時,是凡病傷寒而成溫者之正法也。因所傷之寒邪,隨大汗而解,所成之溫邪,隨大汗而發,焉得不虛。設不加參,則熱邪因白虎而歸,安保寒邪不因白虎而來耶。

是傷寒者當補,治病必求其本耳。如服柴胡湯已渴者,屬陽明也,以法治之。夫柴胡湯有參、甘、芩、棗,皆生津之品,服已反渴,是微寒之劑,不足以解溫邪,少陽相火直走陽明也,是當用白虎加人參法。若柴胡加人參法,非其治矣。夫相火寄甲乙之間,故膽肝為發溫之原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冬天如果能好好儲藏精氣,春天就不會得溫病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冬天如果因為受寒而傷了身體,春天就容易得溫病。在夏至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,夏至之後發病的稱為熱病。這也說明了冬天沒有好好儲藏精氣,夏天也會得溫病的原因。一般來說,人如果受了寒,就會發熱,這是普遍的道理。至於有些人到了冬、夏天才發病,是因為他們腎陽比較旺盛,喜歡縱慾,不注意保暖,雖然當時也受了寒,但因為陽氣足夠抵禦,只覺得身體冷,卻沒有真的因為寒邪而生病。然而,表面的寒邪雖然沒有侵入體內,但身體內虛的寒氣也沒有散發出去,反而向下陷入陰氣之中,所以身體不會覺得熱,也不會發燒。

所謂的「陽病」,是指陽氣向上行到極點後開始向下衰退。冬天是萬物收藏的季節,陽氣不會馬上發散,寒邪停留越久,陽氣就越隱藏。隨著時間推移,陽氣逐漸強盛,陰氣逐漸虛弱。如果寒邪停留時間短,體內鬱積的熱氣較少,那麼陽火就會順應春天的氣息而發病,形成溫病;如果寒邪停留時間長,體內鬱積的熱氣較深,那麼陽火就會順應夏天的氣息而發病,形成熱病。這是陰氣逐漸消退,陽氣逐漸旺盛,從身體內部向外發散的過程。晉代醫家王叔和不明白這個道理,認為寒毒潛藏在皮膚肌肉中,到了春天就會轉變為溫病。但如果寒邪傷在表面,遇到熱就會散開,怎麼可能潛藏起來呢?如果沒有熱氣來抵禦,寒邪必定會深入到臟腑,怎麼會只藏在皮膚肌肉呢?而且,能潛藏的東西不會變,怎麼可能隨著時間變化而改變它所潛藏的性質呢?王叔和不了解疾病的真正原因是病人自己損傷了身體,而只怪罪於外界的寒邪,只知道寒邪是傷寒的原因,卻不探究熱邪傷身的原因,錯誤地認為寒毒能夠轉變為熱。他不知道這是體內潛伏的陽邪發出來,展現了它本來的面目。他又認為辛苦勞作的人,春夏容易得溫熱病,都是因為冬天受寒造成的,而不是因為當季的流行病。

他不知道勞動會使筋骨活動,而活動屬於陽,所以常常因為活動而使寒邪散去。有時候是因為饑餓受寒而生病,有時候是因為勞累過度而發熱,所以春夏因為虛弱而感染當季流行病的人很多。至於春夏的溫熱病,如果真的因為冬天受寒而引起,大多是發生在生活富裕、縱慾的人身上。他們不知道節制,耗費精氣,導致陽氣過於強盛而無法藏匿,精氣流失而陰氣虛弱,所以才會把禍患遺留到春夏。《黃帝內經》詳細論述了這種情況的脈象和症狀,以及治療方法,但很多學醫的人都抓不住要領。只有張仲景獨具慧眼,抓住發熱口渴,不畏寒的特點,作為辨別溫病的綱領,深入了解了溫病的本質。《黃帝內經》說冬天沒有好好儲藏精氣,會導致發熱的說法,並且認為口乾舌燥、口渴是屬於少陰病。

少陰是萬物封藏的根本,也是精氣的所在。少陰的表面,叫做太陽。太陽的根源起始於至陰,稱為陰中之陽。所以太陽病會畏寒,而溫病則是發熱卻不畏寒,這表示陽氣中沒有陰氣了。而很快出現少陰病的口渴症狀,太陽病的根本就完全暴露出來了。由此可見,如果違背了冬天閉藏的原則,就會導致少陰精氣無法閉藏,腎氣單獨沉降,孤陽沒有依附,就會發為溫病。溫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,散見於六經之中,例如,傷寒發熱卻不口渴,服藥後反而口渴的,是傷寒轉變為溫病的關鍵。

如果寒邪散去,熱也跟著消退,那就是傷寒快要痊癒的徵兆。如果寒邪散去,熱卻不退,那就是溫病發作的表現了。例如,服用桂枝湯後,大汗淋漓,反而更加煩躁口渴,脈搏洪大的,就是溫邪猖獗的表現,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,在清熱的時候同時保護元氣,這是治療因為傷寒而轉為溫病的正當方法。因為所受的寒邪,會隨著大汗而散去,所形成的溫邪,也會隨著大汗而發作,所以身體必然會虛弱。如果不用人參來補氣,那麼熱邪可能會因為白虎湯而消退,但怎麼能保證寒邪不會因為白虎湯而產生呢?

所以,傷寒病應該補氣,治病一定要探求根本原因。如果服用柴胡湯後口渴,那就是屬於陽明病,應該按照治療陽明病的方法來治療。柴胡湯中有甘草、人參、黃芩、大棗,這些都是生津止渴的藥物,服用後反而口渴,說明這個藥方屬於微寒的藥劑,不足以解除溫邪,是少陽的相火直接向上衝到陽明了,這時就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。如果用柴胡加人參湯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了。相火寄居在甲乙之間,所以膽和肝是引發溫病的根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