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九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九 (10)

1. 夏熱病源流

如熱病兼衄兼喘,藥必兼治(宜以白虎湯為主,衄加生地、丹皮,喘加花粉、厚朴、杏仁)。如惡熱煩渴腹滿,舌黃燥或黑干,五六日不大便,須用下法(宜涼膈散、三乙承氣湯)。如熱病又兼暑濕,必兼清暑濕(宜涼膈散合天水散用)。並小便不利,兼利水(宜竹葉石膏湯倍用石膏)。

如熱病兼風痰,須先用探吐,再以涼藥熱飲,被覆取汗,百無一損之法(宜雙解散,煎好先以半碗探吐,再盡劑服之)。如誤用辛溫藥,致發斑,喘滿,譫語昏亂,則解之(宜黃連解毒湯加減用)。如屢下後,熱勢獨盛,不便再下,或諸濕內盛,小便黃澀,大便溏,小腹痛者,欲作利也,則解之(宜黃連解毒湯)。夫熱病之症治,亦既備矣。

若夫神明其間,勿致妄錯,是在臨症時悉心辨之,庶乎其可。(此篇亦間採周禹載《熱病論》)

【脈法】《靈樞》曰:熱病脈靜,汗已出,脈盛,一逆也,死不治。《醫鑑》曰:熱病得汗,脈安靜者生,躁急者死,及大熱不去者亦死。又曰:熱病七八日當汗,反不得汗,脈絕者死。(宜與春溫脈法參看。)

【夏熱原由症治】丹溪曰:夏至前發為溫病,夏至後發為熱病,謂之伏氣傷寒。《正傳》曰:治熱病,切不可作傷寒正治。周禹載曰:熱病七八日,脈微小,溲血,口乾,一日半而死。脈代者一日死。熱病七八日,脈不躁,或躁,不散數,三日中有汗,三日不汗,四日死。熱病已汗,脈尚躁喘,且復熱,喘甚者必死。

熱病不知痛處,耳聾,不能自收,口乾,陽熱甚,陰頗有寒者,熱在髓,死不治。熱病汗不出,大顴發赤,噦者死。熱病泄甚,而腹愈滿者死。熱病目不明,熱不已者死。熱病汗不出,嘔血下血者死。熱病舌本爛,熱不止者死。熱病咳而衄,汗出不至足者死。熱病熱而痙者死。

腰折瘈瘲,齒禁齘也。陶節庵曰:冬月感寒不即病,至春夏時,其伏寒各隨時氣改變。為溫為熱者,因溫暑將發,又受暴寒,故春變為溫病。既變之後,不得復言其為寒矣。所以仲景有云:發熱不惡寒而渴者,其理可兼溫病也。暑病亦然,比之溫病尤加熱也。不惡寒,則病非外來,渴則明其熱自內達,其無表症明矣。

治溫暑大抵不宜發汗,以過時而發,不在表也。其伏寒至夏,又感暴寒,變為暑病。暑病者,即熱病也。取夏火當權而言暑字,緣其溫熱二症,從冬時伏寒所化,總曰傷寒。所發之時既異,治之不可混也。若言四時俱是正傷寒者,非也。此二者,皆用辛涼之劑以解之。若將冬時正傷寒藥通治之,定殺人矣。

辛涼者,羌活沖和湯是也。

【溫熱指歸】柯韻伯曰:《內經》論傷寒而反發熱者有三義。有當時即發者,曰人傷於寒,即為病熱也。有過時發熱者,曰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也。有隨時易名者,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,先夏至日為病溫,後夏至日為病熱也。夫病溫熱,當時即病者不必論。凡病傷寒而成者,雖由於冬時之傷寒,而根實種於其人之鬱火。

白話文:

[夏熱病源流]

如果熱病同時出現流鼻血和氣喘,用藥必須同時治療(主要用白虎湯,流鼻血加生地、丹皮,氣喘加花粉、厚朴、杏仁)。如果出現怕熱、煩躁口渴、腹部脹滿,舌苔黃燥或黑乾,五六天不大便,必須用瀉下的方法(宜用涼膈散、三乙承氣湯)。如果熱病又兼有暑濕,必須同時清熱和祛濕(宜用涼膈散合天水散)。如果小便不順暢,同時要利水(宜用竹葉石膏湯並加倍用石膏)。

如果熱病兼有風痰,必須先用催吐的方法,再用涼性的藥搭配熱飲,蓋被子發汗,這是一個絕對無害的方法(宜用雙解散,煎好後先用半碗催吐,再把剩下的藥喝完)。如果誤用了辛溫的藥,導致出現發斑、氣喘、神志不清、說胡話等症狀,要用藥來解除(宜用黃連解毒湯加減)。如果多次瀉下後,熱勢反而更盛,不宜再瀉,或者體內濕氣太重,小便黃而澀,大便溏稀,小腹疼痛,這是要腹瀉的徵兆,要用藥來解除(宜用黃連解毒湯)。以上關於熱病的治療方法,已經講得很詳細了。

能否靈活運用這些方法,避免錯誤,就看臨症時能否仔細辨證了,這樣或許才能有效果。(這篇文章也參考了周禹載的《熱病論》)

[脈法]

《靈樞》說:熱病脈象平靜,汗也出了,但脈搏反而強盛,這是一種逆症,難以醫治。《醫鑑》說:熱病出了汗,脈象安靜的就能活,脈象躁急的就會死,以及高熱不退的也會死。又說:熱病七八天應該出汗,反而不出汗,脈象消失的就會死。(宜與春溫的脈法一起參考。)

[夏熱病因及治療]

朱丹溪說:夏至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,夏至之後發病的稱為熱病,也就是伏藏在體內的寒邪引起的病。《正傳》說:治療熱病,絕對不能當作一般的傷寒來治療。周禹載說:熱病七八天,脈象微弱細小,小便帶血,口乾,一天半就會死。脈象呈現間歇性的,一天就會死。熱病七八天,脈象不躁動,或者躁動但不散亂,三天內出汗的可以活,三天不出汗的,四天就會死。熱病已經出汗了,脈象還是躁動氣喘,而且再次發熱,氣喘嚴重的必死。

熱病患者不知道疼痛的部位,出現耳聾,不能控制自己,口乾,陽熱很盛,但身體卻稍微感到寒冷,這是熱在骨髓,難以醫治。熱病不出汗,兩顴發紅,打嗝的就會死。熱病腹瀉嚴重,但腹部反而更脹滿的就會死。熱病眼睛看不清楚,熱勢不退的就會死。熱病不出汗,嘔血或大便出血的就會死。熱病舌根潰爛,熱勢不退的就會死。熱病咳嗽流鼻血,汗出不到腳底的就會死。熱病發熱並伴有抽搐的就會死。

腰部折斷、抽搐、牙關緊閉,都是痙攣的表現。陶節庵說:冬天感受寒邪不馬上發病,等到春夏時節,體內潛伏的寒邪會隨著季節變化。變成溫病或者熱病,這是因為溫暑季節將要來臨,又感受了暴寒,所以春天會轉變成溫病。既然已經轉變了,就不能再說它是寒病了。所以張仲景說:發熱而不怕冷反而口渴的,可以歸類為溫病。暑病也是這樣,比溫病還要更加熱。不怕冷,說明病不是從外來,口渴說明熱是從體內產生,沒有表證是很明顯的。

治療溫病和暑病大多不宜發汗,因為發病的時候已經不是在體表了。冬天潛伏的寒邪到了夏天,又感受了暴寒,就會轉變成暑病。暑病也就是熱病。之所以用「暑」字,是取夏天火熱當道的含義,因為溫病和熱病都是從冬天潛伏的寒邪變化而來,總稱為傷寒。但發病的時間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可混淆。如果說一年四季的傷寒都是正傷寒,那就錯了。這兩種病,都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解除。如果用治療冬天正傷寒的藥來治療,一定會死人的。

辛涼的藥,比如羌活沖和湯就是。

[溫熱病綱要]

柯韻伯說:《內經》論述傷寒而出現發熱的有三種情況。有當時就發熱的,說的是人受寒邪侵襲,馬上就會發熱。有過一段時間才發熱的,說的是冬天受寒,春天一定會發生溫病。有隨時間改變病名的,說的是凡是傷寒轉變成溫病的,在夏至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,夏至之後發病的稱為熱病。溫病和熱病,當時就發病的就不必說了。凡是傷寒轉變成溫病的,雖然是冬天感受寒邪引起的,但實際上是體內鬱積的火熱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