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九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九 (4)

1. 春溫病源流

或汗下不解,足冷耳聾,胸煩悶,咳嗽嘔逆,躁熱,起臥不安,俱是發斑之候。春至,病溫之人更遇時熱,變為溫毒。王氏叔和云:陽脈洪數,陰脈實大,更感溫濕,變為溫毒,伏溫與時熱交併,表裡俱熱,其為病最重也,其為脈浮沉俱盛也,其為症心煩悶,嘔逆喘咳,甚則面赤身俱赤,狂亂躁渴,咽腫痛,狂言下利而發斑也,最為危候。周氏亦有治法,更條列之。

有治斑如錦紋,身熱煩躁而無燥結者(宜黃連解毒湯)。有治躁悶狂亂而無汗者(宜三黃石膏湯)。有治自汗煩渴而發斑,為胃熱者(宜人參化斑湯)。有治煩熱錯語不眠者(宜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)。有治斑不透者(宜犀角大青湯)。有治斑已透,熱不退者(宜犀角大青湯去升麻、黃芩,加人參、生地、柴胡)。

有治斑色紫而為危候者(宜黃連解毒、犀角地黃二湯合用),必須與病家言過,而後用藥,以此症雖藥,十中僅救一二。若色黑而下陷,必死,可勿藥。凡發斑雖禁下,若大便秘,躁渴色紫者,可微下之(宜大柴胡湯)。若發斑已盡,外熱已退,內實不大便,譫語,微下之(宜小劑涼膈散,或大柴胡湯)。

凡發斑,鮮紅起發者吉,雖大不妨。稠密成片紫色者,半死半生。雜色青紫者,十不一生。總之,紅赤者為胃熱,紫為胃傷,黑為胃爛也。凡斑既赤,脈須洪數有力,身溫足暖者,易治。脈小足冷,元氣虛弱者,難治。狂言發斑,大便自利,或短氣,燥結不通,而黑斑如果實黶者,皆不治。

以上皆溫毒發斑症,夏熱發斑同此驗治。至於脈象,或見浮緊,乃重感不正之暴寒,寒邪束於外,熱邪結於內,故其脈外繃急而內洪盛也。若誤認弦脈為緊,必謬。蓋脈之盛而有力者多兼弦,不可誤認為緊而以為寒也。夫溫病之脈,多在肌肉之分,不甚浮,且右反甚於左者,怫鬱在內故也。

其左手盛或浮得,必重感風寒,否則非溫病,是非時暴寒耳。溫病亦有先見表症而後見里症者,怫鬱自內達外,熱鬱腠理之時,若不用辛涼發散。邪不得外泄,遂還里而成可攻之症,非如傷寒從表而始也。或不明斯理,而於溫病求浮緊之脈,亦疏矣。其脈法有如此者。夏熱病脈,亦同此看法(周氏禹載溫病治法最善,故此篇多采用之)。

【脈法】《靈樞》曰:尺膚熱甚,脈盛躁者,病溫也。《脈訣》曰:陰陽俱盛,病熱之極,浮之而滑,沉之散澀,惟溫病脈,散於諸經,各隨所在,不可指名。脈法曰:溫病二三日,身熱腹滿頭痛,食飲如故,脈直而疾,八日死。溫病四五日,頭痛腹滿而吐,脈來細而強,十二日死。

溫病八九日,頭身不痛,目不赤,色不變,而反利,脈來澀,按之不足,舉之卻大,心下堅,十七日死。溫病汗不出,出不至足者死。《醫鑑》曰:溫病穰穰大熱,脈細小者死。溫病下利腹中痛者,死症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發汗或使用瀉藥後,病情沒有好轉,反而出現手腳冰冷、耳鳴、胸口煩悶、咳嗽想吐、煩躁發熱、坐立不安等症狀,這些都是即將出現斑疹的徵兆。春天來臨時,原本就體質偏熱的人,如果又遇到天氣炎熱,就容易轉變成溫毒。王叔和說:如果脈象呈現陽脈洪數(脈搏洪大且快速),陰脈實大(脈搏沉實有力),又感受了溫熱潮濕的環境,就會變成溫毒,伏藏的溫熱與外來的時令熱邪交織在一起,導致身體內外都發熱,病情會非常嚴重。這時脈象會呈現浮沉都強盛的狀況,症狀則會出現心煩悶、想吐、呼吸急促咳嗽,嚴重時臉色和全身都發紅,胡言亂語、煩躁口渴,咽喉腫痛,說出不合邏輯的話,腹瀉並出現斑疹,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。周氏也有治療方法,將在下面一一列出。

有的斑疹像錦緞一樣呈現花紋,身體發熱煩躁卻沒有便秘(適合使用黃連解毒湯)。有的出現躁動煩悶、胡言亂語且沒有出汗(適合使用三黃石膏湯)。有的因為胃熱而出現自汗、口渴且出現斑疹(適合使用人參化斑湯)。有的煩熱說胡話睡不著(適合使用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)。有的斑疹無法順利透發出來(適合使用犀角大青湯)。有的斑疹已經透發出來,但發熱沒有退去(適合使用犀角大青湯,去掉升麻、黃芩,加入人參、生地、柴胡)。

有的斑疹顏色呈現紫色,這是危險的徵兆(適合使用黃連解毒湯和犀角地黃湯合用),必須先告知病患家屬,再用藥,因為這種情況即使服藥,十個病人中也只能救活一兩個。如果斑疹顏色呈現黑色而且下陷,必定會死亡,可以不用再用藥。一般來說,出現斑疹雖然禁止使用瀉藥,但如果出現大便秘結、煩躁口渴、斑疹呈紫色的情況,可以稍微使用瀉藥(適合使用大柴胡湯)。如果斑疹已經全部透發,體表發熱也退了,但體內不通暢、大便不通、說胡話,可以稍微使用瀉藥(適合使用小劑量的涼膈散或大柴胡湯)。

一般來說,斑疹呈現鮮紅色且迅速透發出來是好的現象,即使面積很大也沒有關係。如果斑疹密集地成片呈現紫色,則情況危險,存活機率只有一半一半。如果斑疹顏色雜亂,呈現青紫色,十個病人中只有一個可能存活。總體來說,紅色斑疹表示胃熱,紫色斑疹表示胃氣受損,黑色斑疹則表示胃已經潰爛。一般來說,如果斑疹呈現紅色,脈象必須洪大有力,身體溫暖,手腳也溫暖,這種情況比較容易治療。如果脈象細小、手腳冰冷,表示元氣虛弱,就很難治療。如果出現胡言亂語、發斑疹、腹瀉不止,或呼吸短促、大便乾結不通、斑疹呈現黑色像果實上的黑點,這些都屬於無法治療的情況。

以上所說都是溫毒發斑的症狀,夏天因為暑熱而發斑的治療方法也與此相同。至於脈象,有時會呈現浮緊,這是因為同時感受了不正的寒邪,寒邪束縛在體表,熱邪鬱結在體內,所以脈象外表繃緊,內部卻洪盛。如果誤將弦脈認為是緊脈,那就錯了。因為脈象強盛有力常常會兼有弦脈,不能誤以為是緊脈而認為是寒邪。溫病的脈象,大多出現在肌肉部位,不是非常浮,而且右手的脈象比左手更明顯,這是因為熱邪鬱積在體內的緣故。

如果左手的脈象強盛或浮起,一定是同時感受了風寒,否則就不是溫病,而是非時令的突然寒邪。溫病也有先出現體表症狀,之後才出現體內症狀的情況,這是因為熱邪從內部向外擴散,熱邪鬱積在皮膚腠理之間,如果沒有使用辛涼發散的藥物,邪氣就無法從體表散發出去,反而會進入體內,形成可以攻下的症狀,這與傷寒從體表開始不同。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,在治療溫病時反而尋求浮緊的脈象,那就太疏忽了。溫病的脈象就是這樣。夏天因為暑熱而發病的脈象,也應該這樣觀察(周氏禹載的溫病治療方法最好,所以這篇文章多採用他的方法)。

【脈法】《靈樞》說:如果皮膚發熱嚴重,脈象強盛而躁動,這是溫病。《脈訣》說:如果陰陽之氣都強盛,表示熱到極點,脈象摸起來浮滑,按下去則散澀,溫病的脈象會散佈在各個經絡,隨著所在位置不同而不同,無法用特定的名稱來形容。《脈法》說:溫病二三天,出現身體發熱、腹部脹滿、頭痛、飲食如常,脈象直而快,八天就會死亡。溫病四五天,出現頭痛、腹脹嘔吐,脈象細而強,十二天就會死亡。

溫病八九天,頭部和身體不痛,眼睛不紅,臉色不變,反而腹瀉,脈象摸起來澀,按下去力量不足,抬起來卻很大,心下感覺堅硬,十七天就會死亡。溫病不出汗,或者出汗但沒有到達手腳,就會死亡。《醫鑑》說:溫病出現非常發熱,脈象細小者會死亡。溫病出現腹瀉且腹痛,也屬於死亡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