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九 (5)
卷十九 (5)
1. 春溫病源流
【溫病原由症治】丹溪曰:夏至前發為溫病,夏至後發為熱病,謂之伏氣傷寒,所謂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是也。《正傳》曰:溫病初症,未知端的,先以荊防敗毒散治之,看歸在何經,隨經施治。又曰:治法切不可作傷寒正治,而大汗大下,但當從乎中治,而用少陽之小柴胡湯,陽明之升麻葛根湯,加減治之。陶節庵曰:問曰:傷寒溫病,何以為辨?答曰:溫病於冬時感寒所得也,至春變為溫病耳。
傷寒汗下不愈而過經,其症尚在而不除者,亦溫病也。經云:溫病之脈,行在諸經,不知何經之動,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。如太陽病頭疼惡寒,汗下後,過經不愈,診得尺寸俱浮者,太陽病溫也。如目疼惡寒身熱,汗下後,過經不愈,診得尺寸俱長者,陽明病溫也。如胸脅痛,汗下後,過經不愈,診得尺寸俱弦者,少陽病溫也。
如腹滿嗌乾,過經不愈,診得尺寸俱沉細者,太陰病溫也。如口燥舌乾而渴,過經不愈,診得尺寸俱沉者,少陰病溫也。如煩滿囊縮,過經不愈,診得尺寸俱微緩者,厥陰病溫也。是故隨其經而取之,隨其症而治之。如發斑乃溫毒也。又曰:治溫大抵不宜發汗,過時而發,不在表也。
已經汗下,亦不在表也。經曰:不惡寒而反渴者,溫病也。蓋其熱自內達外,無表症明矣。又曰:溫毒者,冬月感寒毒異氣,至春始發也。表症未罷,毒氣未散,故有發斑之候。心下煩悶,嘔吐咳嗽,後必下利,寸脈洪數,尺脈實大,為病則重,以陽氣盛故耳。通用元參升麻湯以治之。
周禹載曰:二陽搏,病溫者,死不治。雖未入陰,不過十日死。二陽者,少陽、陽明也。又曰:溫病發於三陰,脈微足冷者,難治。又曰:溫病大熱,脈反細小,手足逆冷者死。又曰:溫病初起,大熱目昏譫語,脈小足冷,五六日而脈反躁急,嘔吐昏沉,失血痙搐,舌本焦黑,脈促結代小者,皆死。又曰:溫病汗後反熱,脈反盛者死。
又曰:溫病誤發汗,狂言不能食,脈反躁盛者,皆不治。華岫云曰: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者,重在冬不藏精也。蓋煩勞多欲之人,陰精久耗,入春則裡氣大泄,木火內燃,強陽無制,燔燎之勢,直從里發,始見必壯熱煩冤,口乾舌燥之候矣。故主治以存精液為第一,黃芩湯堅陰卻邪,即此義也。
再者,在內之溫邪欲發,在外之新邪又加,蔥豉湯最為捷徑,表分可以肅清。又曰:風溫者,風為天之陽氣,溫乃化熱之邪,兩陽熏灼,先傷上焦,種種變幻情狀,不外手三陰為病藪,頭脹汗出,身熱咳嗽,必然並見,當與辛涼輕劑清解為先,大忌辛溫消散,劫爍清津。太陰無肅化之權,救逆則有蔗漿、蘆根、玉竹、門冬之類也。
又忌苦寒沉降,損傷胃口,陽明頓失循序之司,救逆則有復脈、建中之類也。大凡此症,驟變則為痙厥,緩變則為虛勞,其主治之方,總以甘藥為要,或兼寒,或兼溫,在人通變可也。
白話文:
【溫病源由及治療】
朱丹溪說:夏至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,夏至之後發病的稱為熱病,這也叫做伏氣傷寒,也就是所謂的「冬天感受寒邪,春天必定發溫病」。《醫宗金鑑》說:溫病剛開始發病,還不清楚是哪種情況時,先用荊防敗毒散治療,觀察它歸屬於哪條經脈,然後再根據所屬經脈進行治療。又說:治療方法絕對不可以像治療傷寒那樣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,應該採取調和的方法,可以使用少陽的小柴胡湯,或是陽明的升麻葛根湯,並加以調整使用。
陶節庵說:有人問:「傷寒和溫病,要怎麼區分?」回答說:「溫病是在冬天感受寒邪所導致的,到了春天轉變為溫病。」傷寒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後沒有痊癒,病情仍然存在而且沒有消除的,也算是溫病。醫書上說:溫病的脈象,會在各條經脈上顯現,不知道在哪條經脈出現變動,要根據它所屬的經脈來判斷。
例如太陽病出現頭痛、怕冷,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後,病情沒有好轉,診斷時發現寸關尺三部的脈都浮在表面,這就是太陽經的溫病。又如出現眼睛痛、怕冷、身體發熱,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後,病情沒有好轉,診斷時發現寸關尺三部的脈都比較長,這就是陽明經的溫病。又如出現胸脅痛,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後,病情沒有好轉,診斷時發現寸關尺三部的脈都像琴弦一樣,這就是少陽經的溫病。
如果出現腹部脹滿、口渴,病情沒有好轉,診斷時發現寸關尺三部的脈都沉而細小,這就是太陰經的溫病。如果出現口乾舌燥而且口渴,病情沒有好轉,診斷時發現寸關尺三部的脈都沉在底下,這就是少陰經的溫病。如果出現煩躁、腹部脹滿、陰囊收縮,病情沒有好轉,診斷時發現寸關尺三部的脈都微弱而緩慢,這就是厥陰經的溫病。所以要根據它所屬的經脈來判斷,根據它表現的症狀來治療。如果出現發斑,那就是溫毒。又說:治療溫病大都不適合用發汗的方法,過了發病的時間才發作,就不是在表面的病症了。
已經用過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的,也不是在表面的病症了。醫書上說:不覺得怕冷反而口渴的,就是溫病。因為熱從體內散發出來,沒有表症的現象是很明顯的。又說:溫毒,是冬天感受寒邪夾雜毒氣,到了春天開始發病。表症還沒消除,毒氣還沒散發,所以會有發斑的現象。如果出現心胸煩悶、嘔吐咳嗽,之後必定會腹瀉,寸脈洪大而快,尺脈實在有力,這時病情就比較嚴重了,這是因為陽氣太盛的緣故。可以用元參升麻湯來治療。
周禹載說:少陽和陽明兩條經脈互相搏動,屬於溫病,這是難治的,即使還沒進入陰經,也活不過十天。又說:溫病發生在太陰、少陰、厥陰三條陰經,脈搏微弱而且腳冰冷的,就很難治療。又說:溫病發高燒,脈搏反而細小,手腳冰冷的,就會死亡。又說:溫病剛開始發作,發高燒、眼睛昏花、說胡話,脈搏細小、腳冰冷,過了五六天脈搏反而變得急躁,出現嘔吐、昏迷,甚至有出血、抽搐的情況,舌頭焦黑,脈搏急促或有間歇,都是死亡的徵兆。又說:溫病發汗後反而發熱,脈搏反而變強的,就會死亡。
又說:溫病誤用發汗的方法,導致胡言亂語、吃不下東西,脈搏反而急躁強盛的,都無法治好。華岫云說:冬天感受寒邪,春天必定發溫病,重點在於冬天沒有好好保養精氣。因為過度勞累、慾望過多的人,陰精長期虧耗,到了春天體內的氣就大量外洩,造成體內火氣過旺,陽氣失去控制,火熱的勢頭就直接從體內發出來,剛開始出現一定會發高燒、煩躁、口乾舌燥。所以治療重點在於保存精液,使用黃芩湯滋陰退邪,就是這個道理。
此外,體內原本就有的溫邪想要發作,加上體外又感染了新的邪氣,蔥豉湯是最快的方法,可以清除表面的邪氣。又說:風溫,風是天上的陽氣,溫是會化為熱的邪氣,兩種陽氣互相薰蒸,先傷害上焦,各種情況變化多端,都脫離不了手三陰經脈受病,頭脹、流汗、身體發熱、咳嗽,這些症狀一定會同時出現,應該先用辛涼的輕劑來清熱解毒,最忌諱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散,會耗損體內津液。太陰經沒有宣通化解的能力,救治危急可以用蔗漿、蘆根、玉竹、麥門冬之類的藥物。
另外,也忌諱用苦寒的藥物來沉降,會傷害腸胃,使陽明經失去循序運行的功能,救治危急可以用復脈湯、建中湯之類的藥物。大體而言,這種病症,突然變化會變成痙攣,慢慢變化則會成為虛勞,治療的原則,總是以甘甜的藥物為主,或兼具寒性,或兼具溫性,要根據病人的情況靈活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