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八 內傷外感門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八 內傷外感門 (4)

1. 內傷外感源流(脫營失精)

脫營失精,失志病也。經曰:嘗貴後賤,名曰脫營。嘗富後貧,名曰失精。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身體日減,氣虛無精,病深無氣,洒洒然時驚,病深者,以其外耗於衛,內奪於榮。注云:血為憂煎,氣隨悲滅,故外耗於衛,內奪於榮也。蓋人如憤恨必傷肝,思慮必傷脾,悲哀必傷肺。若後貧後賤之人,憂愁思慮,憤恨悲哀,無一不有,故內傷臟腑,傷則各經火動,並傷元氣,日漸日深,病發則飲食無味,神倦肌瘦也,治之可不察其由哉(宜內服鎮心丹、升陽順氣湯,外用香鹽散,日擦牙齒,自愈)。

【脫營失精治法】東垣曰: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凡恚怒悲忿,憂思恐懼,皆損元氣。心者神之舍,心君不寧,化而為火,火者土神之賊也,故曰陰火太盛,經營之氣不能頤養於神,乃脈病也。人心之神,真氣之別名也,得血則生,血生則脈旺。脈者,神之舍,若心生凝滯,則七神離形,而脈中惟有火矣。

善治病者,惟在調和脾胃,使心無凝滯,或生歡欣,或逢喜事,或居溫和,或食滋味,或見可欲事,則爽然如無病矣,蓋胃中元氣得舒伸故也。

鰲按:東垣此論,雖未專主脫營失精病,而脫營失精病所以調治安養之者,亦當如是,故錄之。

白話文:

內傷外感源流(脫營失精)

「脫營失精」這種狀況,其實是一種因為意志消沉而引起的疾病。《黃帝內經》說過:「曾經富貴後來貧賤,叫做『脫營』;曾經富有後來貧窮,叫做『失精』。」即使沒有受到外邪侵襲,疾病也會從體內產生,導致身體一天天衰弱,氣虛且精氣不足。如果病況嚴重,會因為體內氣虛而感到虛弱無力,時常驚慌。病況加重的原因,是因為體內的氣血在對抗外邪時消耗過多,內部又受到損傷。《註解》中說:「憂愁會消耗血液,悲傷會使氣消散」,所以才會出現對外消耗氣血,對內又損傷氣血的狀況。

一般來說,人如果憤怒一定會傷害肝臟,思慮過多一定會傷害脾臟,悲傷一定會傷害肺臟。如果曾經富貴後來貧賤的人,憂愁、思慮、憤怒、悲哀,這些情緒沒有一樣會少,因此內臟會受到損傷。一旦內臟受損,各經脈的火氣就會妄動,同時會傷害元氣,病情就會一天天加重。發病時會出現飲食無味、精神疲憊、肌肉消瘦等症狀。治療時,難道不應該仔細探究病因嗎?(建議內服鎮心丹、升陽順氣湯,外用香鹽散,每天擦拭牙齒,自然會痊癒。)

【脫營失精的治療方法】

李東垣說:「心是君主之官,神明從這裡發出。凡是憤怒、悲傷、怨恨、憂愁、恐懼等情緒,都會損傷元氣。心是神所居住的地方,如果心君不安寧,就會化為火氣,而火氣是脾土的敵人,所以說陰火太盛,經營的氣血就無法滋養精神,於是就會產生脈搏的疾病。人心的精神,其實就是真氣的別名,得到血液的滋養就能生存,血液充足脈搏就會強盛。脈搏也是神所居住的地方,如果心中有鬱結,七神就會離開形體,而脈搏中只剩下火氣。」

善於治療疾病的人,最重要的是調和脾胃,使心中沒有鬱結,或者使人感到歡喜,或者遇到喜事,或者居住在溫暖的環境,或者吃到美味的食物,或者看到喜歡的事物,就會感到身體爽快,好像沒有生病一樣,這是因為胃中的元氣得到舒展的緣故。

鰲按:李東垣這段論述,雖然不是專門針對脫營失精這種疾病,但是治療和調養脫營失精疾病的方法,也應該像他說的這樣,所以特別記錄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