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八 內傷外感門 (3)
卷十八 內傷外感門 (3)
1. 內傷外感源流(脫營失精)
《內經》曰: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人六腑。又曰: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,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注曰:陰,五臟也。丹溪曰:傷食症,亦有頭痛發熱,但身不痛為異耳。又曰:補脾胃藥內,必用心經藥,以火能生土故也。古方用益智仁正是此意。又曰:張易老枳朮丸,用白朮二兩補脾,枳實一兩消痞,東垣加陳皮一兩和胃,一補一瀉,簡而又當,故能治飲食不消,心下痞悶之症。蓋以用藥大法,所貴服之強人胃氣,令益厚,雖重食、猛食、多食,亦不復致傷也。
又曰:酒雖與水同體,然傷於腸胃,則升之不散,降之不下。鬱於氣分,逐氣升降而半有消耗,如人飲醇酒,則小便少,此其可驗,故治法宜汗,宜利小便為主,後世與傷飲食法同治,大謬。又曰:酒性喜升,氣必隨之,痰鬱於上,尿澀於下,肺受賊邪,金體必燥,恣飲寒涼,其熱內郁,肺氣得熱,必大傷耗,其始病淺,或自汗,或心脾痛,尚可發散而去之。
及久而病深,則為消渴,為黃疸,為肺萎,為內癖,為鼓脹,為失目,為哮喘,為勞嗽,為癲癇,為難明之疾,可不慎乎。《得效》曰:久飲酒者,臟腑積毒,致令蒸筋傷神,腐腸損壽。東垣曰:飢餓胃虛為不足,故須補益。飲食停滯為有餘,故須消導。又有物滯氣傷,必須消補兼行者。
亦有物暫滯而氣不甚傷者,宜消導獨行,不須兼補。亦有既停滯而復自化者,不須消導,但當補益(以上單言飲食傷)。《回春》曰:脾胃俱實,則過時而不飢,多食而不傷。脾胃俱虛,則不能食而瘦,與之食則少食,不與則不思食,飢飽不知。又曰:食少而肥者,難肥而四肢不舉,蓋脾困邪勝也。
食多而瘦者,胃伏火邪於氣分,則能食,雖多食而不能生肌也(以上言脾胃虛實)。東垣曰:食入則困倦,精神昏冒而欲睡者,脾虛弱也。又曰:脾胃不節,損其胃氣,不能克化,散於肝,歸於心,溢於肺,食入則昏冒欲睡,得臥則食在一邊,氣暫得舒,是知升發之氣不行也。
《回春》曰:勞傷者,過於勞役,耗損元氣,脾胃虛衰,不任風寒,故昏冒(以上言食後昏倦)。《入門》曰:凡內傷脾胃,始則四肢困熱,無氣以動,表熱自汗,心煩不安,胃氣熱,熱氣熏胸中,為內熱症,宜以甘溫補中益氣。東垣曰:凡脾胃症,調治差誤,或妄下之,則未傳為寒中,復遇時寒,則四肢厥逆,心胃絞痛,冷汗出。
夫六氣之勝,皆能為病,惟寒毒最重,陰主殺故也,宜溫胃益中(以上言內傷病,始為熱中,終為寒中)。《原病》曰:四方溫涼不同,嗜欲因以成性,若移舊土,多不習伏,必以飲食入腸胃,腸胃不習,疾病必生,故有不伏水土病。《入門》曰:不伏水土病,與濕瘴同原,皆可隨水土風氣冷熱,加減用藥,然總宜以扶脾健胃為主,不可妄治(以上言不伏水土病與內傷同)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:水穀食物的寒熱性質,如果感受外邪,就會損害人體的六腑功能。又說:陰精的產生,根本在於五味,五臟的陰精損傷,也是因為五味。註解說:陰,指的是五臟。朱丹溪說:因飲食損傷引起的疾病,也會有頭痛發熱的症狀,但與外感不同的是身體不會疼痛。他又說:在補養脾胃的藥方中,必須加入調養心經的藥物,因為火能生土。古方使用益智仁正是這個道理。他又說:張易老的枳朮丸,用二兩白朮補脾,一兩枳實消除痞塊,李東垣又加入一兩陳皮來和胃,一補一瀉,簡單又恰當,所以能治療飲食不消化、胸口悶脹的症狀。這主要是因為用藥的大原則,在於增強胃氣,使胃氣更加強壯,即使吃很多、吃太猛、吃過量,也不會再損傷脾胃。
他又說:酒雖然和水都是液體,但如果損傷腸胃,就會停留在體內難以散開,無法正常下降。鬱積在氣分中,使氣的升降運作部分消耗。例如人喝了醇酒,小便就會減少,這就是證明。所以治療方法應該以發汗、利小便為主。後世卻用治療飲食損傷的方法來治療,這是大錯特錯。他又說:酒的性質是向上升發,氣也會跟著上升,痰液就鬱積在上,小便就阻塞在下,肺受到外邪侵害,肺的精華就會乾燥。如果恣意飲用寒涼的飲料,熱就會鬱積在體內,肺氣得到熱的刺激,必定會大量消耗。剛開始發病時病況還比較輕微,可能出現自汗、心脾疼痛等症狀,還可以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。
等到病程久了、病情加重,就會發展成消渴症(糖尿病)、黃疸病、肺萎縮、內臟腫塊、腹部脹滿、失明、哮喘、勞嗽、癲癇等難以治癒的疾病,能不謹慎嗎?《得效》說:長期飲酒的人,臟腑積聚毒素,導致筋脈受損、精神耗損、腸道腐敗、壽命減短。李東垣說:飢餓時胃氣虛弱,屬於不足,所以需要補益;飲食停滯時,屬於有餘,所以需要消導。還有一些情況是食物停滯又損傷了氣,必須同時使用消導和補益的方法。
也有一些情況是食物暫時停滯,而氣並未受到嚴重損傷,只需要使用消導的方法,不需要同時補益。也有一些情況是食物停滯後又自行消化了,不需要消導,只需要補益(以上單指飲食損傷)。《回春》說:如果脾胃都很強健,就能夠過時不餓,吃很多也不會損傷。如果脾胃都很虛弱,就會食慾不振而消瘦,給他食物,也只吃一點點,不給食物,也不會想吃,對於飢飽沒有感覺。又說:吃得少卻肥胖的人,是很難變瘦,而且四肢無力,這是因為脾臟被邪氣困住了。
吃得多卻消瘦的人,是胃裡有火邪潛伏在氣分中,所以能吃,雖然吃很多,但也不能轉化成肌肉(以上是指脾胃虛實)。李東垣說:一吃完飯就感到疲倦,精神昏沉想睡覺的人,是脾胃虛弱的表現。又說:如果脾胃不節制,就會損害胃氣,不能消化食物,導致食物散發到肝、歸於心、溢於肺,吃完飯就會昏沉想睡,躺下休息後,食物暫時待在胃裡,氣機暫時得到舒緩,這說明是升發之氣運行不暢。
《回春》說:勞累損傷的人,是因為過度勞累,耗損了元氣,導致脾胃虛弱,無法抵抗風寒,所以會昏沉嗜睡(以上是指飯後昏沉嗜睡)。《入門》說:凡是因內傷導致脾胃虛弱,剛開始會四肢困倦發熱,沒力氣活動,身體表面發熱、自汗、心煩不安,胃氣發熱,熱氣向上熏蒸胸部,屬於內熱的症狀,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補中益氣。李東垣說:凡是脾胃的疾病,如果調治錯誤,或者濫用瀉藥,就會從原本的熱性轉變為寒性,如果又遇到寒冷的天氣,就會出現四肢厥冷、心胃絞痛、冷汗直流等症狀。
自然界的六種氣候變化都可能導致疾病,其中寒邪的毒性最強,因為陰邪主殺伐,所以應該溫養胃氣、補益中焦(以上是指內傷病,開始是熱性,最終會變成寒性)。《原病》說:四方地區氣候溫涼不同,人們的飲食嗜好也因此形成習慣。如果遷居到新的地方,很多人會不適應,一定會因為飲食進入腸胃,而腸胃不適應,疾病就會產生,所以有不適應水土的病症。《入門》說:不適應水土的病症,和濕瘴的病因相同,都可以根據水土、風氣的寒熱,來加減用藥,但總的來說,都應該以扶助脾胃為主,不能妄加治療(以上是指不適應水土的病症,與內傷病症類似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