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八 內傷外感門 (2)
卷十八 內傷外感門 (2)
1. 內傷外感源流(脫營失精)
鰲按:士材專論人迎,故但主風,若云外感,則統言六淫之邪自外相感者,其脈各詳於諸雜病中,故茲不臚列。
【辨內外傷症】方廣曰:外感內傷,乃病之大關鍵,丹溪言內傷症,皆以補益為主,看所挾而兼用藥。但先生之言,引而不發,予今補之。如內傷挾外感者,則於補中益氣湯內,春加川芎、柴胡、防風、荊芥、紫蘇、薄荷,夏加葛根、石膏、麥冬、薄荷、升麻、柴胡,秋加羌活、防風、荊芥,冬加麻黃、桂枝、乾薑之類。《入門》曰:若顯內症多者,則是內傷重而外感輕,當以補養為先。
若顯外症多者,則是外感重而內傷輕,宜以發散為主。
【內傷原由症治】《入門》曰:飲食傷,食養陰,飲養陽,飲食無過,則入於口,達於脾胃,入於鼻,藏於心肺,氣法相承,陰陽和調,神乃自生。蓋精順五氣以為靈,若食氣相惡,則傷其精。神受五味以成體,若食味不調,則傷其形也。又曰:勞倦傷,手按心口不痛。飲食傷,手按心口痛。
王安道曰:勞倦傷,誠不足也。飲食傷,尤當於不足之中,分其有餘不足。何者?飢餓不飲食,與飲食太過,雖皆失節,然飢餓不飲食者,胃氣空虛,此為不足,固失節也。飲食自倍而停滯者,胃氣受傷,此不足之中兼有餘,亦失節也。東垣曰:勞倦亦有二焉,勞力純傷氣,勞心兼傷血,房勞傷腎,與勞倦相似,七情動氣,脈與飲食無二。鰲按:食傷與不能食,另詳源流於後,此條特因前人言勞倦飲食二傷雜出,故類摘於此。
(以上言勞倦飲食二傷之異)。《內經》曰:勞則氣散氣短,喘促汗出,內外皆越,故氣耗矣。又曰:陰盛生內熱,奈何?曰: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而胃氣熱,熱氣熏胸中,故內熱。《入門》曰:經言陰虛生內熱,勞倦傷之原也。蓋此陰虛,指身中之陰氣,與水穀之味耳。
又曰:房勞傷腎,與勞倦相似,均一內傷發熱症也。勞倦因陽氣之下陷,宜補其氣以升提之。房勞因陽火之上升,宜滋其陰以降下之。一升一降,迥然不同。又曰:七情動氣,脈與飲食無二。蓋飲食七情,俱能閉塞三焦,熏蒸肺胃清道,肺為氣主,由是而失其傳化之常,所以氣口脈獨緊且盛,其症嘔泄痞滿腹痛亦相似。但傷食則惡食,七情難作飽,卻不惡食。
東垣曰:喜怒不節,起居不時,有所勞倦,皆損其氣,氣衰則火旺,火旺則乘脾土,脾主四肢,故困熱,無氣以動,懶於言語,動作喘乏,表熱自汗,心煩不安,當息心靜坐以養其神,以甘寒瀉其熱火,酸味收其散氣,甘溫調其中氣。《正傳》曰:經言勞者溫之,損者益之。
夫勞則動之太過,而神不寧矣,故溫之,溫者,養也,溫之者,調其飲食,適其起居,從容以待其真氣之復常也。東垣乃謂宜溫藥以補元氣而瀉火邪,又以溫能除大熱為《內經》所云,而考《內經》,並無此語,不能無疑也。又經言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,其溫字,亦是滋養之義,非指溫藥也(以上單言勞倦傷)。
白話文:
內傷外感源流(脫營失精)
註解: 醫家張士材專門研究人迎脈,所以只探討風邪。如果說外感,就是指所有從外部感受到的六淫邪氣,這些邪氣的脈象在各種雜病中都有詳細說明,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。
【分辨內傷和外感症狀】 方廣認為,外感和內傷是疾病的兩大關鍵。朱丹溪說內傷的治療原則是以補益為主,然後根據所挾帶的病邪來搭配藥物。但丹溪的說法比較簡略,我現在來補充一下。比如,內傷兼有外感的人,可以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,春天加入川芎、柴胡、防風、荊芥、紫蘇、薄荷;夏天加入葛根、石膏、麥冬、薄荷、升麻、柴胡;秋天加入羌活、防風、荊芥;冬天加入麻黃、桂枝、乾薑之類的藥物。《醫學入門》說,如果內傷症狀明顯比較多,就說明內傷比較嚴重,而外感比較輕微,應該以補養為主。如果外感症狀明顯比較多,就說明外感比較嚴重,而內傷比較輕微,應該以發散為主。
【內傷的起因和治療】 《醫學入門》說,飲食損傷,食物滋養陰氣,飲水滋養陽氣。如果飲食適量,食物進入口中,到達脾胃,氣進入鼻中,藏於心肺,氣的運行規律相互承接,陰陽和諧,精神自然產生。精氣順應五氣而有靈性,如果飲食之氣相互不協調,就會損傷精氣。神依靠五味而形成形體,如果飲食之味不調和,就會損傷形體。《醫學入門》還說,勞累過度導致的內傷,按壓心口不會疼痛;飲食損傷導致的內傷,按壓心口會疼痛。
王安道說,勞累過度導致的內傷,確實是虛損的表現。飲食損傷的虛損,更應該在虛損的基礎上,區分其有餘和不足。為什麼呢?飢餓而不吃飯,和飲食過量,雖然都屬於不節制,但是飢餓而不吃飯,胃氣空虛,這是屬於不足,當然是失節。飲食過量而導致的停滯,胃氣受損,這是不足之中兼有餘,也是失節。李東垣認為,勞累也有兩種,勞力過度純粹損傷氣,勞心過度同時損傷血。房事勞累傷腎,與勞累過度相似,七情擾動氣機,脈象和飲食損傷沒有區別。我認為,食積和不能進食的病因,後面會詳細說明,這裡特別是因為前人將勞累和飲食兩種內傷混在一起講述,所以在此整理出來。
(以上說明勞累和飲食兩種內傷的不同)《黃帝內經》說,勞累過度會導致氣散,氣短,氣喘,出汗,內外都虛弱,所以耗損了氣。又說,陰氣過盛會產生內熱,為什麼呢?回答說,是因為過度勞累,形體和氣血衰少,水穀精氣不足,導致上焦的氣機不暢通,下焦的氣機不通暢,胃氣鬱結而產生熱,熱氣熏蒸胸中,所以會產生內熱。《醫學入門》說,醫書上說陰虛會產生內熱,這是勞累過度導致內傷的根本原因。這裡說的陰虛,是指身體中的陰氣和水穀之味不足。
《醫學入門》還說,房事勞累傷腎,與勞累過度相似,都是內傷發熱的症狀。勞累過度是陽氣下陷,應該補氣以升舉它。房事勞累是陽火上炎,應該滋陰以降下它。一升一降,治療方法截然不同。《醫學入門》又說,七情擾動氣機,脈象和飲食損傷沒有區別。因為飲食和七情都能夠閉塞三焦,熏蒸肺胃的清淨通道,肺主氣,因此失去了正常的傳化功能,所以氣口脈獨自變得緊張而盛大,其症狀嘔吐、腹瀉、腹部痞滿疼痛也很相似。但是飲食損傷會厭惡食物,七情難以在飽食時發作,也不會厭惡食物。
李東垣說,喜怒無常,起居無規律,過度勞累,都會損傷氣,氣衰弱就會導致火旺,火旺就會克伐脾土,脾主四肢,所以會出現困乏發熱,沒有力氣活動,懶於說話,活動時會喘息,體表發熱,自汗,心煩意亂。應該靜心安坐來保養精神,用甘寒的藥物來瀉除熱火,用酸味的藥物來收斂散失的氣,用甘溫的藥物來調理中焦之氣。《正傳》說,醫書上說勞累的要用溫補的藥物,虛損的要用補益的藥物。
勞累是活動過度,導致精神不安,所以要用溫養的方法來治療,溫養的方法,就是調養飲食,調整起居,從容不迫地等待真氣恢復正常。李東垣卻認為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補元氣而瀉火邪,又認為溫藥能夠去除大熱,這是《黃帝內經》說的,但是考查《黃帝內經》,並沒有這句話,不能不讓人懷疑。而且醫書上說形體不足,要用氣來溫養它,這裡的「溫」字,也是滋養的意思,不是指溫熱的藥物(以上單獨說明勞累過度導致的內傷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