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八 內傷外感門 (1)
卷十八 內傷外感門 (1)
1. 卷十八 內傷外感門
2. 內傷外感源流(脫營失精)
內傷外感,內外因所生病也。外感者,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,感乎一身。內傷者,飲食勞役七情之逆,傷及五臟。外感當瀉不當補,內傷當補不當瀉,治法迥別。故外感有頭疼發熱之候,不可誤斂。內傷亦有頭疼發熱之候,不可誤汗。東垣云:左手人迎脈大於氣口,為外感;右手氣口脈大於人迎,為內傷。
外感寒熱齊作而無間,內傷寒熱間作而不齊。外感惡寒,雖近火不除;內傷惡寒,則就溫即解。外感惡風,乃不禁一切風;內傷惡風,惟惡些小賊風。外感顯在鼻,故鼻氣不利,壅盛而有力;內傷顯在口,故口不知味,而腹中不得和。外感邪氣有餘,故發言壯厲,且先輕後重;內傷元氣不足,故出言懶弱,且先重後輕。
外感手背熱,手心不熱;內傷手心熱,手背不熱。外感頭疼不止,至傳裡方罷;內傷頭疼,則時作時止。外感起即著床,非扶不起,筋攣骨痛;內傷怠惰嗜臥,四肢不收。外感不能食,然口則知味而不惡食;內傷則惡食,而口不知味。外感三日後谷消水去,邪氣便傳裡,必渴;內傷邪在血脈中有餘,故不渴。
若飢餓,內傷房勞太過,比之內傷飲食尤為不足,當大補回陽,尤恐或遲,切不可誤作外感治。若傷寒溫病熱病濕病,比之尋常感冒,尤為險重,當按經對症,速去其邪,切不可誤作內傷治。內傷外感之相反,而治法之不同如此,醫者安可不先了然於心,以使瞭然於臨症時哉。
【內傷脈法】仲景曰:趺陽脈浮而數,浮傷胃,數傷脾,邪氣獨留,心中即飢,邪熱不殺穀,潮熱發渴。又曰:寸口脈弱而遲,弱者衛氣微,遲者榮中寒。榮為血,血寒則發熱。衛為氣,氣微者心內飢,飢而虛滿不能食也。寸口脈弱而緩,弱者陽氣不足,緩者衛氣有餘。噫而吞酸,食卒不下,氣填於膈上也。
注曰:胃中有未消穀,故噫而吞酸,寸口脈緊,胸中有宿食不化,脈緊如轉索無常者,有宿食也。東垣曰:陽脈滑而緊,滑則胃氣實,緊則脾氣傷,待食不消者,此脾不和也。脈浮滑而疾者,此食不消,脾不磨也。《脈訣》曰:內傷勞役,豁大不禁,若損胃氣,隱而難尋,內傷飲食,滑疾浮沉。
《正傳》曰:右寸氣口脈急大而數,時一代而澀,此飲食失節,勞役過甚,太過之脈也。右關胃脈損弱,甚則隱而不見,但內顯脾脈之大數浮緩,時一代,此飲食不節,寒溫失所之脈也。右關脈沉而滑,此宿食不消之脈也。丹溪曰:宿食不消,則獨右關脈沉而滑。經云:脈滑者,有宿食是也。
【外感脈法】東垣曰:左手人迎脈緊盛,大於氣口一倍,為外感之邪。李士材曰:左為人迎,辨外因之風,以左關乃肝膽脈,肝為風臟,故曰人迎緊盛作傷於風,勿以外因,兼求六氣。
白話文:
內傷外感源流(脫營失精)
內外因素都會致病。外感是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侵犯全身;內傷是飲食、勞累、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的逆亂,損傷五臟。外感應該瀉,不應該補;內傷應該補,不應該瀉,治療方法截然不同。所以外感有頭痛發熱的症狀,不能錯誤地使用收斂的療法;內傷也有頭痛發熱的症狀,不能錯誤地使用發汗的療法。東垣(李東垣)說:左手人迎脈大於氣口,是外感;右手氣口脈大於人迎,是內傷。
外感寒熱同時出現,沒有間隔;內傷寒熱交替出現,不規律。外感怕冷,即使靠近火也無法緩解;內傷怕冷,靠近溫暖的地方就會好轉。外感怕風,任何風都受不了;內傷怕風,只怕微小的風。外感症狀明顯表現在鼻子上,所以鼻塞不通,氣息阻塞而有力;內傷症狀明顯表現在口上,所以味覺遲鈍,腹部不舒適。外感邪氣充盛,所以說話聲音洪亮有力,而且病情先輕後重;內傷元氣不足,所以說話聲音低弱無力,而且病情先重後輕。
外感手背發熱,手掌不發熱;內傷手掌發熱,手背不發熱。外感頭痛不止,直到邪氣傳到裡頭才停止;內傷頭痛,時好時壞。外感發病就臥床不起,需要人扶,筋骨疼痛;內傷倦怠嗜睡,四肢無力。外感吃不下東西,但是還能嘗到味道,不討厭食物;內傷則厭食,而且嘗不出味道。外感三天後消化吸收功能減退,水分減少,邪氣就會深入內裡,必定口渴;內傷邪氣停留在血脈中,所以不口渴。
如果飢餓,是因為內傷房事過度,比一般內傷飲食不足更為嚴重,應該大力補益元陽,要儘快治療,絕對不能誤認為外感來治療。如果患上傷寒、溫病、熱病、濕病,比一般的感冒更為危險嚴重,應該按照經絡對症下藥,迅速去除邪氣,絕對不能誤認為內傷來治療。內傷外感的症狀相反,治療方法也完全不同,醫生怎能不先明白這些道理,才能在臨症時做出正確判斷呢?
【內傷脈象】張仲景說:趺陽脈浮數,浮傷胃,數傷脾,邪氣獨留,心中感到飢餓,邪熱不損傷穀氣,潮熱發渴。又說:寸口脈弱遲,弱是衛氣虛弱,遲是營氣(血)寒。營氣(血)寒則發熱。衛氣是元氣,元氣虛弱,心中感到飢餓,飢餓而腹部脹滿,吃不下東西。寸口脈弱緩,弱是陽氣不足,緩是衛氣有餘。呃逆吞酸,食物突然吃不下,氣體堵塞在膈膜上。
註釋說:胃中有未消化的食物,所以呃逆吞酸;寸口脈緊,胸中有宿食不消化,脈象緊如絞索,時緊時鬆,有宿食。李東垣說:陽脈滑緊,滑是胃氣實,緊是脾氣傷,食物消化不良,這是脾胃不和。脈浮滑而疾,這是食物不消化,脾胃運化功能不好。《脈訣》說:內傷勞累,脈象豁大而不能收斂,損傷胃氣,隱蔽而難以察覺;內傷飲食,脈象滑疾浮沉。
《傷寒論正傳》說:右手寸口(氣口)脈急大而數,時而停頓,時而澀滯,這是飲食失節,勞累過度,脈象太過。右手關脈(胃脈)虛弱,嚴重時隱而不見,但內顯脾脈大數浮緩,時而停頓,這是飲食不節,寒溫失調。右手關脈沉而滑,這是宿食不消化。朱丹溪說:宿食不消化,則只有右手關脈沉而滑。經書上說:脈滑,是有宿食。
【外感脈象】李東垣說:左手人迎脈緊盛,比氣口脈大一倍,是外感邪氣。李士材說:左邊人迎脈,診斷外感風邪,因為左關脈是肝膽脈,肝主風,所以人迎脈緊盛是風邪所傷,不要只看外因,還要考慮六氣(風寒暑濕燥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