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七 (3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七 (36)

1. 治噯氣嘈雜吞酸吐酸噁心方九

香附散,〔噯氣〕香附,山梔,黃連,橘紅,半夏

六君子湯,〔又〕人參,茯苓,白朮,炙草,陳皮,半夏

二陳湯,〔嘈雜〕茯苓,半夏,陳皮,甘草

白朮丸,〔又〕白朮,南星,半夏

氣鬱湯,〔又〕香附,蒼朮,橘紅,半夏,茯苓,貝母,川芎,山梔,甘草,紫蘇,木香,尖檳榔

檳榔橘皮湯,〔又〕檳榔(四兩),橘皮(一兩),每末方寸匕,空心,生蜜湯下。

吳茱萸湯,〔又〕淡吳萸,水煎,頓服。有人心如蜇破,服此,二十年不發也,累用有效。

左全丸,〔吞酸〕黃連,吳萸

平胃散,〔吐酸〕蒼朮,厚朴,陳皮,甘草

白話文:

【治療打嗝、胃部不適、吞酸、噁心的九種處方】

  • 香附散:適用於打嗝,成分包括香附、山梔、黃連、橘紅、半夏。

  • 六君子湯:成分含有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炙草、陳皮、半夏。

  • 二陳湯:針對胃部不適,由茯苓、半夏、陳皮、甘草組成。

  • 白朮丸:成分為白朮、南星、半夏。

  • 氣鬱湯:由香附、蒼朮、橘紅、半夏、茯苓、貝母、川芎、山梔、甘草、紫蘇、木香、尖檳榔組成。

  • 檳榔橘皮湯:由四兩的檳榔和一兩的橘皮組成,每次服用量為方寸匕,需在空腹時以蜂蜜水送服。

  • 吳茱萸湯:淡吳茱萸用水煎煮後立即飲用。據說有人心臟痛如被刺破,服用此藥後二十年未再發作,多次使用均見效。

  • 左全丸:針對吞酸,成分包括黃連、吳茱萸。

  • 平胃散:用於治療吐酸,成分有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。

2. 呃逆源流

呃逆,火病也。經曰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是也。呃逆一症,古名噦,後名咳逆,又名吃忒。其故有三:一曰熱逆,胃火干氣上逆,脈洪大而數,必口乾舌燥,面赤便秘(宜平胃散加清火藥)。陰火上炎而呃,其氣從臍下逆上,蓋上升之氣至肝而出,中挾相火也(宜山梔、黃連清火,木香理氣,茯苓、半夏理脾)。胃中停痰阻塞,致痰火鬱遏,不得疏泄,亦嘔(宜參用二陳湯、半黃丸)。

溫病發呃,乃伏熱在胃,令人胸滿而氣逆,逆而呃,或大下,胃中虛冷,亦致呃(宜茅葛湯)。一曰氣呃,勞役過度,努傷中焦,丹田之氣,逆而上行,故呃,急調氣(宜調氣平胃散、人參利膈湯)。中氣大虛,不時發呃,急補益(宜補中益氣湯)。元氣不足,胃虛而呃,非培元不可(宜人參理中湯)。

肺氣鬱痹,面冷頻呃,總在咽喉不爽,當開上焦之痹,蓋心胸背部,須藉在上清陽舒展,乃能曠達也(宜枇杷葉、川貝、鬱金、射干、通草、淡豉)。痢後發呃,極為險症(宜六君子湯)。傷寒汗吐下後,或瀉利日久,或大病後氣呃,為中氣極虛(宜十全大補湯,兼熱加竹茹、丹皮,兼寒加丁香、附、桂,脈沉數大、便秘,宜稍加大黃)。男女傷寒,及一切雜病。

手足逆冷而嘔且呃(宜姜橘湯)。呃逆之甚,至於短氣,急疏導之(宜紫蘇二錢,人參一錢,煎服)。食傷脾胃,復病嘔吐,發呃下利,兩脈微澀,是陽氣欲盡,濁陰沖逆,急候也,舍理陽驅陰無別法(宜乾薑、吳萸、人參、茯苓、丁香、柿蒂、炮熟附子)。病後氣逆,不能歸元,致呃呃連聲不止,聲聞屋外(宜刀豆子燒存性,白湯調服二錢即止)。溫病飲水過多,氣滯,呃逆不止(宜枇杷葉,茅根各半斤煎水,徐徐服)。

呃而心下悸,蓋緣水氣停郁(宜二陳湯加木香、竹瀝、薑汁)。痰氣滯,其氣從胸中起中州,元氣鬱也(宜氣鬱湯)。或脈小舌白,氣逆吃忒,畏寒微戰,胃陽虛,肝木上犯,必議鎮肝安胃理陽法(宜代赫石、人參、丁香、橘皮、茯苓、淡乾薑、半夏)。若無別症,忽然發呃,氣從胃中而起,只是氣不順(宜木香調氣散)。

若痰結礙逆而吃忒,乃為痰呃(宜先用鹽湯探吐法,後服導痰湯)。陰火從少腹上衝呃逆,夜分轉甚,乃榮血虧傷之故(宜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、竹茹、陳皮、茯苓)。呃而專由於火,則曰火呃(宜乾柿生薑煎服)。呃而音高連聲,尚為有力,為實,可治;若呃一二聲而音低者,中氣稍絕,而不能接續,則虛之極,旦發夕死;病後大發呃,亦由真元之氣絕,不治。一曰胃寒,手足冷,嘔吐,無熱症,脈遲澀,為胃寒之候(宜丁香柿蒂湯)。

胃虛寒,致胸滿而發呃(宜丁香柿蒂湯)。胃家寒冷,久呃不能止(宜沉香散)。腎氣自腹中趕上,築於咽喉,逆氣連屬而不能出,或至數十聲,上下不得喘息,此由寒傷胃脘,腎虛氣逆,上乘於胃,與氣相併。經云:病深者,其聲噦也(宜吳茱萸散)。吐利後胃氣虛寒,手足厥冷,必傷土氣(宜理中湯加丁香、白朮、枳殼)。

白話文:

呃逆源流

呃逆是火邪引起的疾病。《經》書上說:「各種逆氣衝上,都屬於火」,這就是呃逆的病因。呃逆症狀古稱噦,後稱咳逆,又稱吃忒。其原因有三:

一、熱逆:胃火和燥熱之氣逆衝上行,脈象洪大而快速,必定口乾舌燥、面紅便秘(宜服用平胃散加清熱藥物)。陰火上炎而導致呃逆,其氣從臍下逆衝向上,因為上升之氣到達肝臟後排出,夾雜著相火(宜服用山梔子、黃連清熱,木香理氣,茯苓、半夏理脾)。胃中停積痰液阻塞,導致痰火鬱結,無法疏泄,也會引起嘔吐(宜服用二陳湯、半夏瀉心湯)。

溫病導致的呃逆,是因伏熱存在於胃中,使人胸悶氣逆,逆氣而致呃逆,或大便溏瀉,胃中虛寒,也會導致呃逆(宜服用茅根葛根湯)。

二、氣呃:勞累過度,用力傷及中焦,丹田之氣逆衝上行,故而呃逆,需緊急調理氣機(宜服用調氣平胃散、人參養榮湯)。中氣極度虛弱,時常發作呃逆,需緊急補益(宜服用補中益氣湯)。元氣不足,胃虛弱而導致呃逆,必須培補元氣(宜服用人參養胃湯)。

肺氣鬱結不通,面色蒼白,頻發呃逆,總感覺咽喉部不暢,應當疏通上焦的鬱結,因為心、胸、背部需要上焦清陽之氣的舒展,才能通暢(宜服用枇杷葉、川貝母、鬱金、射干、通草、淡豆豉)。痢疾之後發生呃逆,是非常危險的症狀(宜服用六君子湯)。傷寒病汗出、嘔吐、下瀉之後,或腹瀉日久,或大病之後發生呃逆,都是由於中氣極度虛弱(宜服用十全大補湯,若兼有熱症則加竹茹、丹皮;若兼有寒症則加丁香、附子、桂枝;脈象沉而快、大便祕結,宜適當加大黃用量)。男女傷寒,以及其他各種雜病。

手足冰冷伴隨嘔吐和呃逆(宜服用生薑橘皮湯)。呃逆嚴重,以至於呼吸急促,需緊急疏導(宜服用紫蘇二錢,人參一錢,煎服)。飲食傷及脾胃,再次發作嘔吐,出現呃逆和腹瀉,脈象微弱澀滯,這是陽氣將盡,濁陰逆衝的危急情況,必須採取溫陽驅陰的方法(宜服用乾薑、吳茱萸、人參、茯苓、丁香、柿蒂、炮附子)。病後氣逆,不能歸元,導致呃逆連聲不斷,聲音傳到屋外(宜服用刀豆子燒成灰末,用溫開水調服二錢即可)。溫病患者飲水過多,氣機阻滯,呃逆不止(宜服用枇杷葉、茅根各半斤煎水,慢慢服用)。

呃逆伴隨心下悸動,這是由於水氣停滯鬱結(宜服用二陳湯加木香、竹瀝、薑汁)。痰氣阻滯,其氣從胸中升起,元氣鬱結(宜服用理氣湯)。或脈象細小舌苔白,氣逆而出現吃忒,畏寒輕微戰慄,胃陽虛弱,肝木氣上犯,必須採用鎮肝安胃、溫補陽氣的方法(宜服用代赭石、人參、丁香、橘皮、茯苓、乾薑、半夏)。如果沒有其他症狀,突然發生呃逆,氣從胃中升起,只是氣機不順(宜服用木香調氣散)。

如果痰液阻塞逆衝而出現吃忒,這是痰引起的呃逆(宜先用鹽水催吐,然後服用化痰藥物)。陰火從小腹上衝導致呃逆,夜間加重,這是由於營血虧虛所致(宜服用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、竹茹、陳皮、茯苓)。呃逆單純由於火邪引起,稱為火呃(宜服用乾柿與生薑煎服)。呃逆聲音高亢連續,而且有力,屬於實證,可以治療;如果呃逆只有一兩聲,聲音低弱,說明中氣將絕,無法接續,這是虛證極端,旦發夕死;病後嚴重呃逆,也是由於真元之氣衰竭,不可治療。

一、胃寒:手足冰冷,嘔吐,沒有發熱症狀,脈象遲緩澀滯,是胃寒的表現(宜服用丁香柿蒂湯)。

胃虛寒,導致胸悶而發生呃逆(宜服用丁香柿蒂湯)。胃部寒冷,久呃不止(宜服用沉香散)。腎氣從腹部衝上,停滯於咽喉,逆氣連續不斷而不能排出,或者持續數十聲,上下氣喘不過來,這是由於寒邪傷及胃脘,腎氣虛弱而導致氣逆,上衝於胃,與胃氣相搏。經書上說:「病勢嚴重者,其聲音像噦一樣」(宜服用吳茱萸散)。嘔吐腹瀉之後,胃氣虛寒,手足厥冷,必定傷及脾土之氣(宜服用理中湯加丁香、白朮、枳殼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