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七 (37)
卷十七 (37)
1. 呃逆源流
或脈歇止,汗出呃逆,大便溏,此勞倦積傷,胃中虛冷,陰濁上干(宜人參、茯苓、淡乾薑、炒川椒、代赭石、炒烏梅肉)。若為冷物所阻,或誤投寒劑所遏,至陽不得上升而呃,陽症傷寒,胸中飲食未消,誤服石膏、人中黃之類而呃,均宜散其寒,越其熱,不使寒熱抑遏(宜丁香柿蒂散)。
以上三者,皆呃症之由也,故有謂呃證屬寒多而熱少者,又有謂呃症屬熱多而寒少者,皆一偏之見。蓋呃之為症,總屬乎火,即如胃寒諸症,亦必火熱為寒所遏而然,若純由乎寒,則必不相激而逆上矣。故人有尋常並無疾病,或一張口而寒氣相襲,立時發呃者,俗名之曰冷呃,其得竟謂之冷病乎。蓋相襲者寒氣,而相襲之時,必陽氣適當上升,故寒氣一襲,陽即不得越而呃也。
若陽當下降,而非上升之時,雖寒襲之,亦必不呃也。然此偶然感發,不足為病,非若前文三因之症,必須調治也。至如《活人書》所載呃逆陰症,胃寒脈細虛極(宜丁香柿蒂散、羌活附子湯)。呃逆陽症,發熱口苦,胸滿脈數(宜橘皮竹茹湯,或小柴胡湯加橘皮、竹茹)。
《入門》所載痢後呃逆(宜人參、白朮煎湯,調益元散頓服,自止)。痢後胃陽衰,氣弱不相續而呃逆(宜補中益氣湯加竹茹、生薑、附子)。飲食填塞胸中,或食物太甚,噎而不下,發為呃逆(宜三香散或二陳湯加枳殼、砂仁、蘇葉)。《正傳》所載痰閉於上,火動於下,無別症,忽發呃逆,從胸中起(宜二陳湯加芩、連、桔梗、姜炒山梔)。痰挾氣虛而呃逆(宜六君子湯)。
《綱目》所載胃中虛冷,不能食,飲水則呃逆,或飲水太過,或水結胸而呃逆(宜小陷胸湯)。或但飲水多而呃逆,別無惡候(宜五苓散)。《回春》所載過笑而呃逆(宜燈草探鼻取嚏)。皆所當究者也。總之,呃逆甚危,不得視為尋常易瘳之症,倘尋常視之,危斃立見。
【脈法】《醫鑑》曰:呃逆之脈,呃浮緩,若弦促代急微結,難治,散大者必死。
【呃逆症治】《入門》曰:呃逆當分有餘不足:不足者,因內傷,及大病後發,其症胃弱面青,肢冷便軟;有餘者,因外感冒燥,及大怒大飽而發,其症面紅體熱,便閉。便軟者瀉心湯主之,便閉者大承氣湯主之。《綱目》曰:《靈樞》云嘔以草刺鼻令嚏而已,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,大驚之亦已。
詳此三法,正是治呃逆之法。今人用紙捻刺鼻取嚏,嚏則呃逆立止,或閉口鼻氣,使之無息亦立已,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亦立已,此以噦為呃逆,正得經旨也。謂之噦者,呃聲之重也。謂之呃者,噦聲之輕也。皆因病聲之輕重而名之也。
又曰:呃聲頻密相連者為實,可治;若半時呃一聲者為虛,難治,多死,死在旦夕;呃至八九聲氣不回者,難治;呃逆小便秘澀,或腹滿者,不治;脈見沉微散者死;瀉痢後呃逆,及傷寒結胸發黃而呃逆,俱難治。
白話文:
呃逆的起因有很多種,可能是因為脈搏微弱停止,同時伴隨出汗和呃逆,大便稀溏,這通常是過度勞累導致的體內損傷,胃部虛弱寒冷,濁氣向上侵擾(適合服用人參、茯苓、淡乾薑、炒川椒、代赭石、炒烏梅肉等藥材)。也可能是因為吃了寒冷的食物阻礙氣機,或是誤用了寒涼藥物壓制陽氣,導致陽氣無法上升而引起呃逆。另外,陽證傷寒,胸中有未消化的食物,誤服石膏、人中黃等藥物也可能導致呃逆,這些情況都應該驅散體內寒氣,疏通熱氣,避免寒熱之氣互相阻礙(適合服用丁香柿蒂散)。
以上三種都是引起呃逆的原因。所以有人認為呃逆大多是寒證,熱證較少,也有人認為呃逆大多是熱證,寒證較少,這兩種觀點都比較片面。總體來說,呃逆這個症狀都和火氣有關,即使是胃寒引起的呃逆,也必定是火熱之氣被寒氣抑制所導致。如果單純是因為寒氣,則不會導致氣機逆行向上。所以有些人平時沒有疾病,突然張口吸入寒氣,馬上就發生呃逆,俗稱“冷呃”。難道這種情況也能說是寒病嗎?這是因為吸入的是寒氣,而吸入時正好是陽氣要上升的時候,寒氣入侵導致陽氣無法順利上升而引起呃逆。
如果陽氣正要下降,而不是上升的時候,即使有寒氣入侵,也不會引起呃逆。但是這種偶然發生的情況,不算是疾病,不像前面提到的三種原因引起的呃逆,需要進行治療。至於《活人書》中記載的呃逆陰證,是胃寒脈細、身體極度虛弱(適合服用丁香柿蒂散、羌活附子湯)。呃逆陽證,則會發熱口苦,胸悶脈搏跳動快速(適合服用橘皮竹茹湯,或小柴胡湯加橘皮、竹茹)。
《入門》中記載痢疾之後引起的呃逆(適合服用人參、白朮煎湯,加入益元散服用,能使呃逆停止)。痢疾之後,胃的陽氣衰弱,氣虛無法順暢接續而引起呃逆(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加竹茹、生薑、附子)。飲食積滯在胸中,或是吃得太多,噎住無法下嚥,也會引發呃逆(適合服用三香散或二陳湯加枳殼、砂仁、蘇葉)。《正傳》中記載痰阻於上,火氣下動,沒有其他症狀,突然發生呃逆,從胸中發出(適合服用二陳湯加黃芩、黃連、桔梗、姜炒山梔)。痰挾帶氣虛引起的呃逆(適合服用六君子湯)。
《綱目》中記載胃中虛冷,不能進食,喝水就呃逆,或是飲水過多,或是水積聚在胸部導致呃逆(適合服用小陷胸湯)。或者只是喝水過多而引起呃逆,沒有其他不良症狀(適合服用五苓散)。《回春》中記載因過度大笑而引起呃逆(適合用燈草刺激鼻子,使其打噴嚏)。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。總之,呃逆是很危險的,不能把它當作一般容易治癒的疾病看待,如果輕視它,馬上就會有生命危險。
【脈法】《醫鑑》說:呃逆的脈象,浮緩是正常的,如果出現弦、促、代、急、微、結等脈象,就難以治療,脈象散亂而大更是死證。
【呃逆的治療】《入門》說:治療呃逆要區分是屬於有餘還是不足:不足的,是因為內部損傷,或大病之後發生的,症狀是胃弱、面色青白、四肢冰冷、大便稀軟;有餘的,是因為外感風燥,或是大怒、暴飲暴食引起的,症狀是面色潮紅、身體發熱、大便秘結。大便稀軟的,適合服用瀉心湯,大便秘結的適合服用大承氣湯。《綱目》說:《靈樞》記載,如果因為嘔吐而呃逆,可以用草刺激鼻子使其打噴嚏,或是屏住呼吸並快速引導氣息就能停止呃逆,受到驚嚇也能停止呃逆。
詳細分析這三種方法,正是治療呃逆的方法。現在的人用紙捻刺激鼻子使其打噴嚏,打噴嚏後呃逆馬上停止,或是閉住口鼻不呼吸,也能馬上停止,或是讓人受到突然驚嚇也能停止,這是把噦(呃聲重的)當作呃逆來治療,完全符合經文的旨意。噦,是指呃逆的聲音比較重,呃是指噦的聲音比較輕。都是因為發病時聲音的輕重而命名。
又說:呃逆的聲音頻繁連續是屬於實證,可以治療;如果呃逆的聲音斷斷續續,半天才呃一聲,這是屬於虛證,難以治療,多半會死亡,並且很快就會死亡;呃逆到八九聲,氣息無法恢復的,難以治療;呃逆伴隨小便不通暢、或腹部脹滿的,無法治療;脈象沉、微、散的,會死亡;瀉痢後呃逆,以及傷寒結胸發黃而引起的呃逆,都難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