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七 (34)
卷十七 (34)
1. 治蓄血方五
犀角地黃湯,〔上部〕生地(三錢),赤芍(二錢),犀角鎊,丹皮(各一錢),一方加當歸、黃芩、黃連各一錢。
桃仁承氣湯,〔中部〕桃仁,甘草,桂枝,大黃,芒硝
抵當湯,〔下部〕
抵當丸,〔又〕
生地黃湯,〔總治〕生地汁(一升無則用乾生地二兩),乾漆(五錢),生藕汁半升無則用刺薊汁升半),生藍葉(汁半升無則用乾末半升),虻蟲(二十個炒),水蛭(十個炒),大黃(一兩),桃仁(研五錢),水一升,同熬至二升,放冷,分二服,先服至半日許,血未下再服之。此藥比抵當湯丸甚輕,恐服抵當湯丸下血不止,故以此主之。
此方專治蓄血症,脈沉細微,膚冷,臍下滿,或狂或躁,大便色黑,小便自利,老幼氣弱者尤宜。
白話文:
【治療蓄血的五種方法】
-
犀角地黃湯:使用生地(3錢)、赤芍(2錢)、犀角鎊以及丹皮(各1錢)。另有一方添加了當歸、黃芩、黃連(各1錢)。
-
桃仁承氣湯:包含桃仁、甘草、桂枝、大黃和芒硝。
-
抵當湯:未詳述配方,應屬下部治療。
-
抵當丸:亦未詳述配方,可能是另一種應用方式。
-
生地黃湯:主要成分為生地汁(若無可用乾生地2兩替代)、乾漆(5錢)、生藕汁(半升,若無可用刺薊汁1.5升替代)、生藍葉汁(半升,若無可用乾末半升替代)、虻蟲(20個,需炒過)、水蛭(10個,需炒過)、大黃(1兩)、桃仁(研碎5錢)。所有成分加水1升一同熬煮至剩2升,放涼後分成兩次服用。首次服用後約半天,如果血液仍未排出,可再次服用。此藥較抵當湯丸更輕,適用於恐懼服用抵當湯丸會導致出血不止的情況。
此處方專門用於治療蓄血病症,如脈搏沉細微、皮膚冰冷、肚臍下方脹滿、或有狂躁表現、大便顏色深黑、小便通暢,尤其適合年老體弱者使用。
2. 治脫血症方四
四物湯,〔總治〕川芎,當歸,白芍,生地
三才湯,〔又〕熟地,天冬,人參,蜜丸,酒飲任下百丸。
加減四物湯,〔又〕側柏葉,生地,當歸,川芎(各一錢),枳殼,荊芥,槐花,炙草(各五分),姜(三),烏梅(一)
補榮湯,〔又〕當歸,白芍,生地,熟地,赤苓,山梔,麥冬,陳皮(各一錢),人參,甘草(各五分),棗(二枚),烏梅(一個)
白話文:
【治療脫血癥的四種方法】
-
四物湯:主要成分為川芎、當歸、白芍和生地。
-
三才湯:由熟地、天冬和人參組成,製成蜜丸,每次可用酒送服一百粒。
-
加減四物湯:在四物湯的基礎上,加入側柏葉、生地、當歸、川芎(各一錢)、枳殼、荊芥、槐花、炙草(各五分)、生薑(三片)、烏梅(一顆)。
-
補榮湯:包含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熟地、赤苓、山梔、麥冬、陳皮(各一錢)、人參、甘草(各五分)、棗(兩枚)、烏梅(一顆)。
3. 噯氣嘈雜吞酸噁心源流
噯氣嘈雜吞酸噁心,皆火病也。噯氣者,即《內經》之噫氣。經云,五氣所病,心為噫。又云:寒氣客於胃,厥逆,從下上散,復出於胃,故為噫。竊按噯氣一症,總由胃弱不和,三焦失職。經云:寒氣客胃者,必先有火鬱於胃中,又為客寒所遏,清無所歸而不得升,濁無所納而不得降。又或挾痰,或挾食,或挾氣,故隨胸中之氣而上逆也(宜香附散)。
而致噯之原,更有由脾肺郁者,有由胃陽虛者(脾肺郁,宜杏仁、桔梗、鬱金、厚朴、半夏曲,胃陽虛,宜生白朮、茯苓、益智、厚朴、半夏曲)。皆當詳察。嘈雜者,即心嘈。《內經》云: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。又云:脾主為胃行其津液,則知胃陽易燥,必賴脾陰養之。
脾陰易濕,必賴胃陽運之。若表裡不和,則鮮沖和之氣,致生嘈雜之病。其原有火動其痰者,必痰多脈滑而數,當先治痰,次治火(宜二陳湯加黃芩、黃連)。有食鬱作熱者,必脈數賣而大,當先治火,次消導(宜生地、黃芩、木通、神麯、山楂、麥芽)。有濕痰壅盛者,必脈沉而滑,當去濕消痰(宜白朮丸)。
有氣鬱胸膈者,必脈沉而澀,當開鬱理氣(宜氣鬱湯)。又有嘈雜至於醋心吐水者(宜檳榔橘皮湯)。有嘈雜醋心,上攻直至咽喉者(宜吳茱萸湯)。有嘈雜由心陽熱,而心中煩,頭汗泄者(宜茯神、淮小麥、硃砂、柏子仁)。有婦人時患嘈雜,皆血液汗淚,變而為痰。或言是血嘈,多以豬血炒食自愈。
蓋以血導血歸原之意也。即或蛔蟲作嘈雜,蟲得血腥亦飽伏也。又有肝陰虛,經水十日半月一至,夜分多嘈雜者(宜生地、阿膠、天冬,茯神、白芍、丹皮)。皆當詳察。吞酸者,鬱滯日久,伏於脾胃間,不能自出,又咽不下。倘肌表復遇風寒,則內熱愈郁,而酸味刺心。肌膚得溫暖,則胰理開發。
或得香熱湯丸,則津液流通,鬱熱暫解(宜二陳湯、左金丸)。或有食已吞酸,則因於胃氣虛冷(宜吳萸、炮姜等分為末,湯服一錢或八分)。另有吐酸,吐出酸水如醋,是津液鬱積日久,濕中生痰,故從火化,遂作酸味隨上升之氣而吐也(宜平胃散加木香、砂仁、楂肉、神麯)。
噁心者,由痰凝胃脘,或濕熱壅遏膈中,故欲吐不吐,欲嘔不嘔,心中兀兀,如畏舟車者然(宜橘紅、半夏、山梔、黃連)。此四者,皆胃家之病,而治之之法,固不離乎胃矣。而亦有時不專主胃者,蓋胃司納食,主乎通降,通降則無此四者之病,其所以不通降而生病之故,皆由肝氣衝逆,阻胃之降也。古人胃病治肝實,有見於此,所以噯氣嘈雜吞酸噁心諸症,於理胃藥中,必加平肝之品也。
【噯氣等原由症治】《靈樞》曰:足太陽之脈病,是動,則病腹脹善噫。《內經》曰:太陰病,所謂上走心為噫者,陰盛而上走乎陽明,陽明終屬心,故上走而噫也。《脈經》曰:寸脈緊,寒之實也,寒在上焦,胸中必滿而噫。仲景曰:上焦受中焦之氣未和,不能消,故能噫。
白話文:
噯氣、嘈雜、吞酸、噁心,都是火邪所致的疾病。噯氣,就是《內經》裡說的噫氣。《內經》記載,五臟受邪氣侵犯,心中氣機不暢則會噫氣。又說,寒邪入侵胃部,導致氣機逆亂,從下往上衝,再從胃部排出,所以會出現噫氣。我私下認為,噯氣這個症狀,總體上是因為胃氣虛弱不調,三焦功能失常。經書記載:寒邪客於胃,必然先有胃中火鬱,又被寒邪阻遏,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。又或者夾雜痰液、食積或氣滯,所以隨著胸中之氣逆流而上。(可用香附散治療)
引起噯氣的原因,還包括脾肺氣鬱(可用杏仁、桔梗、鬱金、厚朴、法半夏治療)和胃陽虛(可用生白朮、茯苓、益智仁、厚朴、法半夏治療)。都需要仔細辨證。嘈雜,就是心下嘈雜。《內經》記載:飲食物進入胃中,經過脾胃運化,精氣上輸於脾,脾氣散布精氣,上歸於肺。又說:脾臟幫助胃運化水液,說明胃陽容易乾燥,必須依靠脾陰滋養;脾陰容易濕潤,必須依靠胃陽運化。如果表裡不和,則缺乏和調之氣,就會導致嘈雜的疾病。其原因有:火邪動搖痰液者,必見痰多、脈滑數,應先治痰,後治火(可用二陳湯加黃芩、黃連);食積鬱結化熱者,必見脈數有力,應先治火,後消導(可用生地黃、黃芩、木通、神麴、山楂、麥芽);濕痰壅盛者,必見脈沉滑,應祛濕化痰(可用白朮丸);氣鬱胸膈者,必見脈沉澀,應疏肝理氣(可用理氣湯);嘈雜到像吞醋一樣,並伴有吐清水者(可用檳榔橘皮湯);嘈雜像吞醋,上衝到咽喉者(可用吳茱萸湯);嘈雜因心陽熱盛,心中煩躁,頭汗出者(可用茯神、淮小麦、硃砂、柏子仁);婦女時常患嘈雜,皆因血液、汗液、淚液轉化為痰,或說是血瘀導致嘈雜,多用豬血炒食可自愈,大概是利用血液引導血液迴歸的道理;即使是蛔蟲引起的嘈雜,蟲子吃到血腥味也會伏藏。肝陰虛,月經十天半月一次,夜間常嘈雜者(可用生地黃、阿膠、天冬、茯神、白芍、丹皮)。都需要仔細辨證。
吞酸,是因為鬱滯日久,停留在脾胃之間,不能自行排出,也咽不下去。如果肌表又遇風寒,則內熱更加鬱結,酸味就會刺心。肌膚溫暖,則脾胃功能恢復。或者服用溫熱的湯藥,則津液通暢,鬱熱暫解(可用二陳湯、左金丸)。或者飯後吞酸,是因為胃氣虛冷(可用吳茱萸、炮薑等分研末,用湯送服一錢或八分)。另有吐酸,吐出的酸水像醋一樣,這是津液鬱積日久,濕邪化痰,從而化熱,所以酸味隨著上升之氣而吐出(可用平胃散加木香、砂仁、山楂肉、神麴)。
噁心,是由於痰液凝滯胃脘,或者濕熱壅塞膈上,所以想吐吐不出來,想嘔嘔不出來,心中煩悶,像害怕坐船坐車一樣(可用橘紅、法半夏、山梔子、黃連)。這四種症狀,都是胃病,治療方法,也離不開調理胃。但是有時也不單單是胃的問題,因為胃主管受納食物,主要功能是通降,通降則不會有這四種病症。之所以不通降而生病,都是因為肝氣衝逆,阻礙了胃的下降功能。古人治療胃病也治肝實,正說明了這個道理,所以噯氣、嘈雜、吞酸、噁心這些症狀,在治療胃的藥方中,必須加入平肝的藥物。
《靈樞》說:足太陽經脈病變,氣機就會亢奮,則會出現腹部脹滿,善於噫氣。《內經》說:太陰病,所謂上走心而噫氣,是陰盛而上犯陽明,陽明最終歸屬於心,所以上衝而噫氣。《脈經》說:寸脈緊,是寒邪實證,寒邪在上焦,胸中必然滿悶而噫氣。張仲景說:上焦受中焦之氣不和,不能消化,所以會噫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