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七 (24)
卷十七 (24)
1. 諸血源流(蓄血症,脫血症)
薄厥症者,得於大怒氣逆,陰陽奔並,不必素有病,而忽吐血以升斗計,脈弦急者是也(宜六郁湯)。唾血者,鮮血隨唾出,其原本於腎也(宜滋陰降火湯)。而其條縷判,有唾中帶紅絲者,乃是肺痿難治(宜人參平肺散)。有由熱鬱所致者(宜河間生地黃散)。有陰虛火動而唾血者(宜清唾湯)。
有由勞心動火者(宜元霜雪梨膏)。皆當治。以上諸血症,或輕或重,或緩或急,其原各有所因,其症各有所見如此。然而一切去血過多,則必致眩暈悶絕,以虛故也(宜大劑芎歸湯煎服救之,全生活血湯、生地芩連湯亦佳)。故凡吐衄太多不止者,當防其血暈,急取茅根燒煙,將醋灑之,令鼻嗅氣,以遏其勢。
或驀然以冷水噀其面,使驚則止。或濃磨京墨汁飲之,仍點入鼻中。如此預防,庶可免血暈之患。至婦人崩漏,及產後血症,俱詳在《婦科》,茲不贅。
【脈法】《靈樞》曰:衄而不止,脈大者逆。《內經》曰:脈至而搏,血衄身熱者死。又曰:腹脹便血,脈大時絕者死。《難經》曰:病若吐衄,脈當沉細,反浮大而牢者死。仲景曰:脫血而脈實者,難治。《脈經》曰:脈得諸澀濡弱,為亡血。《脈訣》曰:諸症失血,皆見芤脈,脈貴沉細,浮大難治。
《正傳》曰:芤為失血,澀為少血。又曰:亡血之脈,必大而芤,大為發熱,芤為失血。丹溪曰:吐衄血,脈滑數者難治。又曰:吐唾血,脈細弱者生,實大者死。又曰:諸失血症,脈大且數者逆也。
【論治血三法藥各不同】繆仲淳曰:血虛宜補之,虛則發熱,內熱法宜滋益榮血,用甘寒甘平酸寒酸溫之品(宜熟地、白芍、牛膝、炙草、鹿角膠、杞子、人乳、肉蓯蓉、生地、棗仁、龍眼、甘菊)。
血熱宜清之涼之,熱則為癰腫瘡疥,為齒衄,為牙齒腫,為舌上出血,為舌腫,為赤淋,為血崩,為月事先期,為熱入血室,為赤遊丹,為眼暴赤腫痛,法宜酸寒苦寒鹹寒辛涼以除實熱(宜童便、生地、犀角、茜草、山梔、青黛、大薊、小薊、荊芥、丹皮、赤芍、地榆、黃連、大黃、天冬、元參)。
血瘀宜通之,瘀必發熱發黃,作痛作腫,及作結塊癖積,法宜辛溫辛熱辛平辛寒甘溫之劑,以入血通行,佐以鹹寒,乃可軟堅(宜當歸、紅花、桃仁、蘇木、肉桂、五靈脂、蒲黃、薑黃、鬱金、三稜、花蕊石、韭汁、左牡蠣、芒硝、延胡索、䗪蟲、乾漆、童便、沒藥、丹參、乳香)。
蓋血為榮,陰也,有形可見,有色可察,有症可審者也,病既不同,藥亦各異,治之之法,要在合宜而已,謹之。
【論治吐血三要】繆仲淳曰:吐血宜降氣,不宜降火。蓋氣有餘即是火,氣降則火降,火降則氣不上升,血隨氣行,無溢出上竅之患矣。降火必用寒涼之藥,反傷胃氣,胃氣傷,則脾不能統血,血愈不能歸經矣。今之療吐血者,大患有二:一則專用寒涼之味,如芩、連、山梔、青黛、柿餅灰、四物湯、黃柏、知母之類,往往傷脾作泄,以致不救。一則專用人參,肺熱還傷肺,咳逆愈甚。
白話文:
諸血源流(蓄血症,脫血症)
因為極度憤怒導致氣逆,造成體內陰陽失調、氣血衝突,即使平常沒有生病的人,也可能突然吐血,而且吐的量非常多,甚至可以達到一斗,如果脈象呈現弦急的狀態,就屬於這種情況(適合服用六郁湯)。
咳出的血是鮮紅色的,隨著唾液一起吐出來,這種情況的根源在於腎臟(適合服用滋陰降火湯)。如果唾液中帶著絲絲血跡,則是因為肺部衰弱,難以治療(適合服用人參平肺散)。有些情況是因為體內有熱鬱積造成的(適合服用河間生地黃散)。也有因為陰虛火旺而導致唾血的(適合服用清唾湯)。
還有因為勞心動火而導致唾血的(適合服用元霜雪梨膏)。這些情況都應該要治療。以上各種出血的病症,有的輕微,有的嚴重,有的發展緩慢,有的發展迅速,它們的病因各不相同,症狀也各有表現。然而,所有出血過多的情況,都會導致頭暈、胸悶,甚至昏厥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所造成的(適合服用大劑量的芎歸湯煎服來救治,全生活血湯、生地芩連湯也很好)。所以,凡是吐血、流鼻血過多,並且無法停止的情況,都要預防血暈的發生,可以趕快用茅根燒煙,再灑上醋,讓患者聞氣味來遏制出血的勢頭。
也可以突然用冷水噴在患者的臉上,使其受到驚嚇而停止出血。或者用濃磨的墨汁讓患者喝下去,同時也滴入鼻孔。這樣預防,或許可以避免血暈的發生。至於婦女的崩漏,以及產後的出血病症,都詳細記載在《婦科》之中,這裡就不再贅述。
【脈法】
《靈樞》說:流鼻血不止,脈象粗大,是病情惡化的表現。《內經》說:脈搏跳動有力,如果又流鼻血且身體發熱,病人就會死亡。又說:腹脹、便血,如果脈象粗大且時斷時續,病人也會死亡。《難經》說:生病如果出現吐血、流鼻血的症狀,脈象應該是沉細的,反而呈現浮大且堅實的脈象,病人就會死亡。張仲景說:失血過多,而脈象卻堅實,很難治療。《脈經》說:脈象呈現遲緩、濡弱,代表有失血的情況。《脈訣》說:各種失血的病症,都會出現芤脈,脈象以沉細為佳,浮大則難以治療。
《正傳》說:芤脈代表失血,澀脈代表血少。又說:失血的脈象,必定粗大而且呈現芤脈,脈大代表發熱,芤脈代表失血。朱丹溪說:吐血、流鼻血,如果脈象滑數,難以治療。又說:吐唾液帶血,如果脈象細弱,則能存活;如果脈象呈現實大,則會死亡。又說:各種失血的病症,脈象呈現粗大且數,是病情惡化的表現。
【論治血三法藥各不同】
繆仲淳說:血虛應該補血,血虛會導致發熱,內熱的治療方法應該滋養血液,使用甘甜寒涼、甘甜平和、酸味寒涼、酸味溫和的藥物(適合服用熟地、白芍、牛膝、炙甘草、鹿角膠、枸杞、人乳、肉蓯蓉、生地、酸棗仁、龍眼、甘菊)。
血熱應該清熱、涼血,血熱會導致癰腫、瘡疥,牙齦出血,牙齒腫痛,舌頭出血、腫大,尿血,血崩,月經提前,熱邪侵入血室,丹毒,眼睛突然紅腫疼痛,治療方法應該使用酸味寒涼、苦味寒涼、鹹味寒涼、辛味涼性的藥物來消除實熱(適合服用童便、生地、犀角、茜草、山梔、青黛、大薊、小薊、荊芥、丹皮、赤芍、地榆、黃連、大黃、天冬、元參)。
血瘀應該疏通血脈,血瘀必然會導致發熱、發黃、疼痛、腫脹,以及形成結塊、腫塊、積聚,治療方法應該使用辛溫、辛熱、辛平、辛寒、甘溫的藥物,來疏通血脈,再佐以鹹寒的藥物,這樣才能軟化堅硬的腫塊(適合服用當歸、紅花、桃仁、蘇木、肉桂、五靈脂、蒲黃、薑黃、鬱金、三稜、花蕊石、韭菜汁、左牡蠣、芒硝、延胡索、䗪蟲、乾漆、童便、沒藥、丹參、乳香)。
血液是滋養身體的,屬於陰性物質,有形可見,有顏色可以觀察,有症狀可以辨別。病症不同,用藥也應該有所區別,治療的方法,關鍵在於是否合適,謹慎行事。
【論治吐血三要】
繆仲淳說:治療吐血,應該以降氣為主,不宜降火。因為氣有餘就等於是火,氣下降,火自然也會下降,火下降,氣就不會往上衝,血隨著氣的運行,就不會溢出體外。如果只用寒涼的藥物來降火,反而會損傷胃氣,胃氣受損,脾臟就無法統攝血液,血液就更不能回歸正常的運行軌道了。現在治療吐血的弊端有兩種:一種是只用寒涼的藥物,如黃芩、黃連、山梔子、青黛、柿餅灰、四物湯、黃柏、知母之類,往往會損傷脾胃,導致腹瀉,甚至無法挽救。一種是只用人參,肺部有熱反而會傷害肺,咳嗽會更加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