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七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七 (23)

1. 諸血源流(蓄血症,脫血症)

有大腸素虛挾風,又飲酒過度挾熱,下痢膿血,且痛甚,多日不瘥者(宜烏梅丸、樗白皮散)。有風邪入臟,或食毒積熱,大便鮮血,疼痛肛出,或久患酒痢者(宜木饅頭散)。皆當治。痰涎血者,脾家畜熱所致(宜加味逍遙散、清肺湯)。而痰唾中帶有紅絲紅點,病尤為甚。

其條分縷判,則有由六經之火者(宜山梔地黃湯)。有由思慮傷心傷肺者(宜天門冬湯)。有由於陰分虛弱者(宜清火滋陰湯)。嘔血者,血從口湧出,多至成盆成碗者,始必大怒,以致肝氣上逆,治以降氣清熱為主(宜蘇子、鬱金、橘皮、甘草、降香、蒲黃、當歸、青黛、麥冬、生地、赤芍、童便、天冬、麥冬)。而其條分縷判,則有飲酒過多,積熱湧盛,或至垂死者(宜葛黃丸)。

有飲食過度,負重努力,傷胃而大嘔者(宜是齋白朮散)。有陽乘於陰血溢妄出者(宜四生丸)。有內傷心肺,血如湧泉,從口鼻出,須臾不救則死者(宜側柏散)。有血出如泉,諸藥不能效者(宜七生湯)。有因虛勞,五內崩損,湧出可升斗計者(宜花蕊石散)。皆當治。

腸澼者,東垣謂為水穀與血,另作一派,如唧桶湧出也。長夏濕熱太甚,正當客氣盛而主氣弱,故腸澼之病甚也。總之,腸風、臟毒、便血、腸澼四者,雖相似而各有辨。腸風由邪氣外入,隨感隨見,所以下清血而色鮮,必在糞前。臟毒由蘊積熱毒,久而始見,所以下濁血而色黯,必在糞後。

便血兼由濕熱風虛,所以下血或清或濁,亦不論糞前糞後。腸澼則客氣盛而正氣衰,所以血與水穀齊出。固不可不詳審而治之也。然則腸澼之不得用腸風等藥明矣(宜涼血地黃湯、當歸和血散、升陽除濕和血湯、加味香連丸)。而其條分縷判,則有唧出之血,遠散如篩,色紫黑,腰腹沉重,名曰濕毒腸澼者(宜升陽補胃湯)。

有唧出血色紫黑,腹痛惡寒,右關脈按之無力,喜熱物熨之,而由於內寒者(宜益智和中湯)。有因飽食發為腸澼者(宜香殼丸)。有下血作派,唧出有力,而遠射四散如篩,腹中大痛者(宜芍藥黃連湯)。皆當治。九竅出血者,因火盛之極,故卒然大驚,九竅皆出血也(宜側柏散、沈氏犀角湯)。

而其條分縷判,則有九竅四肢指岐間出血,乃暴怒所為者(宜小蘇散,或以井華水卒噀其面,勿令病人先知)。有指縫搔癢成瘡,有竅出血不止者(宜多年糞桶箍蔑燒灰,敷之即止)。有血自皮膚間濺出者(宜以煮酒罈上紙揉碎如楊花,攤在出血處,按之即止)。有膕中出血不止,乃血虛者(宜十全大補湯)。

有遍身不論何處,無故出血者(宜五花湯)。皆當治。血汗者,或有病,或無病,汗出而色紅染衣,亦謂之紅汗,《內經》以為少陰所至,河間以為膽受熱而血妄行,《本草》以為大喜傷心,喜則氣散,而血隨氣行。其原雖不同,而治之則一(宜黃耆建中湯兼服妙香散,以金銀器、大小麥、麥冬煎湯調下,或定命散)。

白話文:

諸血源流(蓄血症,脫血症)

有些人是因為大腸本身虛弱,又夾雜風邪,加上過度飲酒導致體內生熱,引起下痢膿血,而且疼痛劇烈,持續多天不好的(適合用烏梅丸、樗白皮散)。有些人是風邪入侵內臟,或是吃了毒物積熱,導致大便排出鮮血,肛門疼痛且有突出物,或是長期患有酒痢(適合用木饅頭散)。這些情況都應該治療。

痰液中帶血,是脾胃積熱引起的(適合用加味逍遙散、清肺湯)。如果痰液或唾液中帶有紅色血絲或血點,病情就更加嚴重了。

如果仔細分析,出血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六經的火熱(適合用山梔地黃湯)。也可能是因為思慮過度,傷及心肺(適合用天門冬湯)。還可能是由於陰分虛弱(適合用清火滋陰湯)。

嘔血指的是血從口中湧出,量多時甚至達到一盆或一碗。通常是因為大怒,導致肝氣上逆,治療應該以平降肝氣、清除熱邪為主(適合用蘇子、鬱金、橘皮、甘草、降香、蒲黃、當歸、青黛、麥冬、生地、赤芍、童便、天冬、麥冬等藥物)。仔細分析,也可能是因為飲酒過多,積熱湧盛,甚至導致生命垂危(適合用葛黃丸)。

有些人是因為飲食過量、負重勞累,傷及胃部而大量嘔吐(適合用是齋白朮散)。有些人是陽氣過盛,導致陰血妄行溢出(適合用四生丸)。有些人是內傷心肺,血像噴泉一樣從口鼻湧出,如果不及時搶救就會死亡(適合用側柏散)。有些人出血像泉水一樣,用其他藥物都無效(適合用七生湯)。有些人是因為虛勞,導致五臟虧損,湧出的血甚至可以達到一升或一斗(適合用花蕊石散)。這些情況都應該治療。

腸澼這種病,東垣認為是水穀和血混合在一起,像水槍一樣噴出來的。長夏季節濕熱過重,外邪強盛而自身正氣虛弱,所以腸澼這種病很嚴重。總而言之,腸風、臟毒、便血、腸澼這四種情況,雖然相似,但各有區別。腸風是外邪入侵,隨感隨見,所以排出的血是鮮紅色,且一定在排便之前。臟毒是體內積蓄熱毒,時間長了才出現,所以排出的血是暗紅色,且一定在排便之後。

便血的原因是濕熱、風邪和虛弱交雜,所以排出的血可能鮮紅也可能暗濁,不論在排便之前還是之後。腸澼則是因為外邪強盛而正氣衰弱,所以血和水穀一起排出。因此,必須仔細辨別才能對症治療。這樣看來,腸澼這種病顯然不能用治療腸風的藥物(適合用涼血地黃湯、當歸和血散、升陽除濕和血湯、加味香連丸)。仔細分析,噴出的血呈紫色或黑色,像篩子一樣散開,腰腹部感覺沉重,這種情況稱為濕毒腸澼(適合用升陽補胃湯)。

有些人的腸澼出血是紫黑色,腹痛怕冷,右關脈無力,喜歡用熱的東西敷肚子,這是因為體內寒冷(適合用益智和中湯)。有些人是因為吃太飽導致腸澼(適合用香殼丸)。有些人排出的血像水柱一樣,噴射有力,像篩子一樣散開,腹部劇痛(適合用芍藥黃連湯)。這些情況都應該治療。

九竅出血(指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嘴巴、尿道、肛門)是因為體內火熱過盛,所以突然受到驚嚇,導致九竅同時出血(適合用側柏散、沈氏犀角湯)。

仔細分析,有些人九竅和四肢指間出血,是暴怒引起的(適合用小蘇散,或者用井水突然噴灑他的臉,不要讓他事先知道)。有些人手指縫隙搔癢成瘡,導致竅出血不止(適合用陳年糞桶箍條燒成灰,敷在出血處就可以止血)。有些人血從皮膚間濺出(適合用煮酒的酒罈上的紙揉碎像楊花一樣,攤在出血處,按住就可以止血)。有些人腿彎處出血不止,是因為血虛(適合用十全大補湯)。

有些人全身各處,無緣無故地出血(適合用五花湯)。這些情況都應該治療。

血汗,有些人有病,有些人沒有病,汗液呈紅色,染紅了衣服,也稱為紅汗。《內經》認為這是因為少陰經出現問題,河間認為是膽受熱導致血妄行,《本草》認為是大喜傷心,喜則氣散,而血隨氣行。雖然原因不同,但治療方法是一樣的(適合用黃耆建中湯,同時服用妙香散,用金銀器或大小麥、麥冬煎湯調服,或用定命散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