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七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七 (21)

1. 諸血源流(蓄血症,脫血症)

諸血,火病也。血生於脾,統於心,藏於肝,宣布於肺,根於腎,灌溉於一身,以入於脈,故曰血者,神氣也。其入於脈,少則澀,充則實。生化旺,諸經賴以長養。衰耗竭,百脈由此空虛。蓋血屬陰,難成而易虧,人非節欲以謹養之,必至陽火盛熾,日漸煎熬,真陰內損,而吐衄妄行於上,便溺滲泄於下,精神損而百病生矣。故經曰:心主血而不能藏,夜則復歸於肝,肝藏血而不能主,晝則聽令於心。

心為君,肝為相,君火動,相火從之。相火動,六經之火從之。火動則血隨以動,迨至六經受傷,血液流迸,聚於兩脅胸膈之間,從火而升,為吐為咯。傷重者從夾脊而上如潮湧生,法當任其出,不得強遏,以所出皆敗血,即遏之亦不歸經也,必與以消瘀之品,佐以潤下之劑,使敗血下行,乃服止血藥以歸其經,再服補血藥以還其元,此正治也。試與諸血症詳言之:吐血者,吐出全血也。

陽症血色鮮紅,陰症血色如豬肝紫黯。或由七情妄動,形體疲勞,陽火相迫錯行。脈洪口渴便結者,須用涼藥(宜二冬、二母、生地、丹皮、山梔、白芍、黃柏、犀角)。若氣虛挾寒,陰陽不相為守,血亦妄行,必有虛冷之狀,蓋陽虛陰必走也(宜理中湯加木香、烏藥)。血症久,古人多以胃藥收功,如烏藥、沉香、炮薑、大棗,此虛家神劑也。

而其條分縷判,則有傷酒食醉飽,低頭掬損肺臟,吐血汗血,或口鼻妄行,但聲未失者(宜槐花散)。有勞瘵而吐血者(宜神傳膏)。有勞心而吐血者(宜米蓮散)。有肺痿而吐血者(宜黃明膠散)。有陽虛而吐血者(宜生地黃膏)。有憂患吐血,煩滿少氣,胸中疼痛者(宜柏葉散)。

有氣鬱而吐血者(宜香附散)。有心熱而吐血者(宜蒲黃湯)。有吐痰夾血,心煩骨蒸者(宜人中黃散)。有墜跌瘀血,積在胸腹,吐血無數者(宜干藕節散)。有忽然吐血一二口,或心衄,或內崩者(宜阿膠湯、茜根煎)。皆當治。而古人試血之法,又不可不知。如吐在水碗內,浮者,肺血也;沉者,肝血也;半浮半沉者,心血也。

各隨所見。以羊肺、羊肝、羊心煮熟,蘸白芨末,日日食之。咯血者,痰中咯出血疙瘩,與吐血症相類,輕則身涼脈微,重則身熱脈大,急則治標(宜十灰散、花蕊散),緩則治本(宜四物湯、犀角地黃湯),當斟酌行之。而其條分縷判,則有由肺熱者(宜青餅子)。有由肺損者(宜薏苡仁散)。

皆當治。咳血者,火乘金位,肺絡受傷,故血從咳嗽出也。先痰嗽而後見紅者,是積痰生熱,宜急降痰火(宜橘紅、蘇子、貝母、麥冬、黃連、栝蔞霜)。先見紅而後痰嗽者,是陰虛火動,痰不下降,宜滋陰降火(宜補陰丸加麥冬)。而其條分縷判,則有肺家熱鬱而咳血者(宜紫菀丸)。

白話文:

諸血源流(蓄血症,脫血症)

血液的產生和運行,如同人體之火,源於脾臟的造血功能,由心臟統攝,貯藏於肝臟,佈散於肺臟,根本在於腎臟,滋養全身,流注於經脈之中,所以血液是精氣神之所在。血液進入經脈,量少則血流不暢,量多則充盈飽滿。血液生化旺盛,則各經脈得以滋養;血液衰耗竭絕,則百脈空虛。血液屬陰,不易生成而容易虧損,人如果不節慾謹慎保養,則陽火旺盛,日漸煎熬,真陰受損,就會出現吐血、衄血等上部出血,以及便血、尿血等下部出血,精神受損,百病叢生。所以經書上說:心臟主血但不能貯藏,晚上血液則歸於肝臟;肝臟藏血但不能主宰,白天則聽從心臟的調遣。

心為君,肝為相,君火動,相火隨之而動;相火動,六經之火亦隨之而動。火動則血隨之而動,導致六經受傷,血液外溢,聚集於兩脅、胸膈之間,隨火上升,則出現吐血、咯血。病情嚴重者,血液從夾脊向上湧出,如同潮水般奔湧,此時應當任其流出,不可強行阻止,因為流出的都是瘀血,即使阻止也無法回歸經脈。必須先服用消瘀藥物,配合潤下藥劑,使瘀血下行,然後再服用止血藥物使血液歸經,最後服用補血藥物以恢復元氣,這就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
我們來詳細探討各種出血症:吐血是指吐出鮮血。陽證吐血,血色鮮紅;陰證吐血,血色紫暗,如同豬肝顏色。吐血可能是由於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妄動、身體疲勞、陽火亢盛等原因導致。脈象洪大,口渴,大便秘結者,需服用涼血藥物(例如二冬、二母、生地黃、丹皮、山梔子、白芍、黃柏、犀角)。如果氣虛夾寒,陰陽失調,血液也會妄行,患者會有虛寒的症狀,這是因為陽虛則陰寒之氣外泄(宜用理中湯加木香、烏藥)。出血症久治不愈,古人多用健胃藥物收功,例如烏藥、沉香、炮薑、大棗,這些是治療虛證的良藥。

出血症的類型繁多,例如:因飲酒過度、飲食過飽、低頭搬運重物損傷肺臟而吐血、汗血,或鼻出血等,但聲音尚正常者(宜用槐花散);因勞累過度而吐血者(宜用神傳膏);因勞心而吐血者(宜用米蓮散);因肺痿而吐血者(宜用黃明膠散);因陽虛而吐血者(宜用生地黃膏);因憂慮而吐血,煩悶、氣短、胸痛者(宜用柏葉散);因氣鬱而吐血者(宜用香附散);因心火亢盛而吐血者(宜用蒲黃湯);吐痰夾血,心煩、骨蒸者(宜用人中黃散);因跌打損傷導致瘀血積聚於胸腹,吐血不止者(宜用干藕節散);突然吐血一兩口,或鼻出血,或子宮出血者(宜用阿膠湯、茜根煎)。這些情況都需要治療。古人還有驗血的方法,也很重要。例如,將吐出的血液放在水碗裡,浮在水面的是肺血,沉在水底的是肝血,半浮半沉的是心血,根據血的狀態判斷出血的部位。可以將羊肺、羊肝、羊心煮熟,蘸白芨粉末食用。

咯血是指咳嗽時咳出血塊,與吐血症狀相似,輕者身體發涼,脈象微弱;重者身體發熱,脈象洪大;急則治標(宜用十灰散、花蕊散),緩則治本(宜用四物湯、犀角地黃湯),需根據病情輕重進行治療。咯血的類型也很多,例如:因肺熱引起的咯血(宜用青餅子);因肺部損傷引起的咯血(宜用薏苡仁散)。這些都需要治療。

咳血是指火邪侵犯金位(肺),肺絡受損,導致血液隨咳嗽咳出。先咳嗽痰多,然後出現咳血,這是痰熱內蘊,應當急降痰火(宜用橘紅、蘇子、貝母、麥冬、黃連、栝蔞霜);先咳血然後咳嗽痰多,這是陰虛火旺,痰液不能下降,應當滋陰降火(宜用補陰丸加麥冬)。咳血的類型也很多,例如:因肺熱鬱結引起的咳血(宜用紫菀丸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