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七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七 (16)

1. 火病源流

《入門》曰:氣虛熱,升陽以散之,宜補中益氣湯、益胃升陽湯。血虛熱,滋陰以降之,宜滋陰降火湯、坎離丸。氣血俱虛熱,升陽滋陰兼用之,宜十全大補湯。人參養榮湯加知母、黃柏。(以上辨陰虛陽虛)。丹溪曰:飲酒人發熱者難治,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,亦難治也。

仲景曰:飲酒發熱,黃連解毒湯加葛根主之。(以上言飲酒發熱)。《直指》曰:其人血滯而發熱者,脈澀,必有漱水之症,必有嘔惡之症,必有兩足厥冷之症,必有小腹結急之症,或吐血,或鼻衄,宜用柴、芩,佐以川芎、白芷、桃仁、五靈脂,更加大黃、蜂蜜,使滯血宣通,黑物利去,則熱不復作矣。(以上言滯血發熱)。

《入門》曰:火不妄動,動由於心。靜之一字,其心中之水乎。又曰:神靜則心火自降,欲斷則腎水自升。(以上言制火有方)。丹溪曰:退熱之法,全在清心,必用麥冬、燈心、白朮、茯苓。蓋心者,一身之宰,心不清,則妄動而熱不退。熱能傷血,血滯則氣鬱,而熱愈不退。

退熱之法,又在調血,宜用芎、歸。若陽浮於外,則當斂以降之,宜參苓白朮散。《直指》曰:凡壯熱煩躁,用柴、芩、大黃解利之。其熱不退,宜用黃芩、川芎、烏梅作劑,入黃連、生地、赤苓、燈草煎湯,其效甚速。蓋芎地皆能調血,心血一調,其熱自退。駱隆古曰:風火既熾,當滋腎水可耳。

(以上言退熱有法)。海藏曰:君火者,心火也,可以濕伏,可以水滅,黃連之屬可以制之。相火者,龍火也,不可以水滅,惟從其性而伏之,黃柏之屬可以降之。又曰:上焦熱,梔子、片芩;中焦熱,黃連、白芍;下焦熱,黃柏、大黃。東垣曰:黃連瀉心火。黃芩瀉肺火。

白芍瀉脾火。柴胡瀉肝火,黃連佐之。知母瀉腎火。木通瀉小腸火。條芩瀉大腸火。柴胡瀉膽火,黃連佐之。(鰲按:瀉膽火龍膽草為最)。石膏瀉胃火。黃柏瀉膀胱火。《入門》曰:主治各經熱藥,肝之氣柴胡,血黃芩;心之氣麥冬,血黃連;脾之氣白芍,血大黃;肺之氣石膏,血梔子;腎之氣元參,血黃柏;膽之氣連翹,血柴胡;胃之氣葛根,血大黃;大腸之氣連翹,血大黃;小腸之氣赤苓,血木通;膀胱之氣滑石,血黃柏;心包之氣麥冬,血丹皮;三焦之氣連翹,血地骨皮。(以上言臟腑瀉火清熱藥)。

丹溪曰:除熱瀉火,非甘寒不可。有大熱脈洪大,服苦寒劑而不退者,加石膏。火妄動,夏月用益元散鎮墜之。虛熱用荊芥、薄荷、山梔、黃芩,實熱用大黃、芒硝。實火可瀉,黃連解毒湯之類;虛火可補,參、朮、甘草之類。火盛者不可驟用寒涼,必兼溫散。火急甚者必緩之,生甘草兼瀉兼緩,參朮亦可。

白話文:

火病源流

《醫學入門》說:氣虛導致發熱,要用升提陽氣的方法來疏散熱邪,適合用補中益氣湯或益胃升陽湯。血虛導致發熱,要用滋養陰液來降低熱邪,適合用滋陰降火湯或坎離丸。氣血都虛導致發熱,要同時升提陽氣和滋養陰液,適合用十全大補湯,也可以用人參養榮湯再加知母、黃柏。(以上是辨別陰虛和陽虛的說法)。朱丹溪說:經常喝酒的人發熱很難治療,不喝酒的人因為喝酒而發熱也很難治療。

張仲景說:喝酒後發熱,可以用黃連解毒湯加葛根來治療。(以上是說喝酒發熱的情況)。《直指方》說:如果一個人因為血瘀而發熱,脈搏會變得澀滯,一定會有漱口後想吐的症狀,一定會有噁心想吐的症狀,一定會有雙腳冰冷的症狀,一定會有小腹部拘急的症狀,可能還會吐血或流鼻血,適合用柴胡、黃芩,輔以川芎、白芷、桃仁、五靈脂,再加大黃、蜂蜜,使淤血疏通,排出黑色穢物,熱就會消退。(以上是說血瘀發熱的情況)。

《醫學入門》說:火不會無緣無故地妄動,它的發動是源於心。讓心靜下來,就像是心中有水一樣。又說:精神安定,心火自然就會降下來;慾望斷絕,腎水自然就會上升。(以上是說控制火的方法)。朱丹溪說:退熱的方法,關鍵在於清心,一定要用麥冬、燈心草、白朮、茯苓。因為心是全身的主宰,心不清靜,就會妄動而導致發熱不退。熱會損傷血液,血瘀就會導致氣滯,而熱更加無法消退。

退熱的方法,還在於調和血液,適合用川芎、當歸。如果陽氣浮散在體表,就應當收斂並讓它下降,適合用參苓白朮散。《直指方》說:凡是高熱煩躁,要用柴胡、黃芩、大黃來解熱通便。如果熱還是不退,可以用黃芩、川芎、烏梅製成藥劑,加入黃連、生地、赤茯苓、燈心草煎湯服用,效果會很快。因為川芎和生地都能夠調和血液,心血調和了,熱自然就會退。駱隆古說:風火已經很盛,應當滋養腎水來壓制它。

(以上是說退熱的方法)。李杲說:君火,指的是心火,可以用濕潤的方法來制伏它,也可以用水來熄滅它,黃連這類的藥物可以制伏它。相火,指的是龍火,不能用水來熄滅它,只能順著它的特性來制伏它,黃柏這類的藥物可以降伏它。又說:上焦有熱,用梔子、片芩;中焦有熱,用黃連、白芍;下焦有熱,用黃柏、大黃。李東垣說:黃連能瀉心火;黃芩能瀉肺火;

白芍能瀉脾火;柴胡能瀉肝火,可以佐以黃連;知母能瀉腎火;木通能瀉小腸火;條芩能瀉大腸火;柴胡能瀉膽火,可以佐以黃連。(編者按:瀉膽火,龍膽草效果最好)。石膏能瀉胃火;黃柏能瀉膀胱火。《醫學入門》說:治療各經脈發熱的藥物,肝經用柴胡來調氣,用黃芩來調血;心經用麥冬來調氣,用黃連來調血;脾經用白芍來調氣,用大黃來調血;肺經用石膏來調氣,用梔子來調血;腎經用元參來調氣,用黃柏來調血;膽經用連翹來調氣,用柴胡來調血;胃經用葛根來調氣,用大黃來調血;大腸經用連翹來調氣,用大黃來調血;小腸經用赤茯苓來調氣,用木通來調血;膀胱經用滑石來調氣,用黃柏來調血;心包經用麥冬來調氣,用丹皮來調血;三焦經用連翹來調氣,用地骨皮來調血。(以上是說各個臟腑用來瀉火清熱的藥物)。

朱丹溪說:清除熱邪,瀉火,非用甘寒的藥物不可。如果出現高熱,脈象洪大,服用苦寒的藥物卻沒有效果,要加用石膏。如果火妄動,在夏天可以用益元散來鎮壓它。虛熱可以用荊芥、薄荷、山梔子、黃芩,實熱可以用大黃、芒硝。實火可以瀉,用黃連解毒湯之類的藥物;虛火可以補,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之類的藥物。火勢很盛的時候,不能馬上用寒涼的藥物,一定要同時用溫散的藥物。如果火勢很急,一定要用緩和的方法來處理,生甘草能兼具瀉火和緩和的作用,人參和白朮也可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