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七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七 (15)

1. 火病源流

東垣曰:相火易起,五性厥陽之火相扇,則妄動矣。火起於妄,變化不測,無時不有煎熬真陰,陰虛則病,陰絕則死。又曰:火者,元氣、穀氣、真氣之賊也。(以上言火為元氣賊)。丹溪曰:病人自言冷氣從下而上,非真冷氣也,此上升之氣自肝而出,中挾相火,自下而上,其熱為甚。自覺其冷者,火極似水,積熱之甚也,陽亢陰微,故見此症。

冷生氣者,高陽生之謬言也。又曰:氣從左邊起,肝火也,宜回金丸。氣從臍下起,陰火也,宜黃柏丸、坎離丸。氣從足下起,入腹,乃虛之極也,宜滋陰降火湯,外用津調附子末塗湧泉穴,引熱下行。蓋火起於九泉之下,十不救一。(以上言上升之氣屬火)。東垣曰:能食而熱,口舌乾燥,大便難者,實熱也,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,瀉熱補陰,脈洪盛而有力者是也。不能食而熱,自汗氣短者,虛熱也,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,脈虛而無力者是也。

海藏曰:五臟陰也,所主皆有形,骨肉筋血皮毛是也。此五臟皆陰足,陰足而熱反勝之,是為實熱。若骨痿肉爍,筋緩血枯,皮聚毛落者,陰不足。陰不足而有熱,乃虛熱也。丹溪曰:實火可瀉,黃連解毒湯之類。虛火可補,四君子湯之類。(以言火熱有虛實)。《內經》曰:陰虛則發熱,陽在外為陰之衛,陰在內為陽之守。

精神外馳,嗜欲無節,陰氣耗散,陽無所附,遂致浮散於肌表之間而惡熱,當作陰虛治之。又曰:惡寒戰慄,皆屬於熱。又曰:病熱而反覺自冷,實非寒也。古人遇戰寒之症,有以大承氣湯下燥糞而愈者,明是熱症耳。丹溪曰:惡熱非熱,明是虛症;惡寒非寒,明是實症。仲景曰:其人亡血,必惡寒,後乃發熱無休止,其陰脈必遲澀,或微澀。

(以上言惡熱惡寒)。陽虛外寒,陽盛外熱者,《內經》曰陽受氣於上焦,以溫皮膚分肉之間。今寒氣在外,則上焦不通。上焦不通,則寒氣獨留於外,故寒慄。又曰:上焦不通利,則皮膚密緻,腠理閉寒,玄府不通,衛氣不得泄越,故外熱。陰虛內實,陰盛外寒者,《內經》曰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胃氣熱,熱氣熏胸中,故內熱。

又曰:厥氣上逆,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,不瀉則溫氣去,寒獨留而血凝澀,澀則脈不通,其脈盛大以澀,故中寒。(以上言陰陽虛盛而致內外寒熱)。方廣曰:陰虛陽虛,丹溪辯之明矣,何則?日夜發熱,日重夜輕,口中無味,陽虛症也。午後發熱,夜半則止,口中有味,陰虛症也。

陽虛之症責在胃,陰虛之症責在腎。蓋飢飽傷胃,則陽虛矣。房勞傷腎,則陰虛矣。以藥論之,甘溫則能補陽氣,苦寒則能補陰血。如四君子補陽氣,四物補陰血是也。若氣血兩虛,但以甘溫補氣,氣旺則能生血也。若只血虛而氣不虛,亦用甘溫補氣,氣旺而陰血愈作矣。故陽虛與陰虛,甘藥與苦藥,不可不慎也。

白話文:

火病源流

李東垣說:相火很容易被激動,如果五臟的陽氣互相煽動,就會胡亂妄動。火的產生是因為妄動,變化難以預測,會隨時煎熬損耗真正的陰液,陰液虛損就會生病,陰液耗盡就會死亡。他又說:火是元氣、穀氣、真氣的賊寇。(以上說明火會損耗元氣。)

朱丹溪說:病人自己說有冷氣從下往上衝,這不是真正的冷氣,而是肝氣往上升,中間夾雜著相火,從下往上竄,所以熱得很厲害。之所以感覺冷,是因為火熱到了極點,就像水一樣,是積熱過多的緣故,是陽氣亢盛而陰液不足,才會出現這種症狀。認為冷氣是陽氣高亢產生的,這是錯誤的說法。他又說:氣從左邊升起,這是肝火,應該用回金丸來治療。氣從肚臍下升起,這是陰火,應該用黃柏丸、坎離丸來治療。氣從腳底升起,進入腹部,這是虛弱到了極點,應該用滋陰降火湯來治療,並在湧泉穴塗抹用唾液調和的附子末,引導熱向下走。因為火是從最下方的陰泉產生的,這種情況十個有九個救不回來。(以上說明上升的氣屬於火。)

李東垣說:能吃東西但發熱,口舌乾燥,大便困難,這是實熱,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攻下,瀉熱補陰,脈象洪大有力。不能吃東西但發熱,還會自汗氣短,這是虛熱,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瀉熱補氣,脈象虛弱無力。

張海藏說:五臟都屬於陰,所主導的都有形體,像是骨骼、肌肉、筋脈、血液、皮膚、毛髮等。五臟本來應該陰液充足,但如果陰液充足反而發熱,就是實熱。如果出現骨頭萎縮、肌肉消瘦、筋脈鬆弛、血液枯竭、皮膚乾皺、毛髮脫落的狀況,這是陰液不足。陰液不足又發熱,就是虛熱。

朱丹溪說:實火可以用瀉法治療,比如黃連解毒湯之類的藥方;虛火可以用補法治療,比如四君子湯之類的藥方。(以上說明火熱有虛實之分。)

《黃帝內經》說:陰液虧虛就會發熱,陽氣在體表是陰氣的衛護,陰液在體內是陽氣的守護。如果精神向外耗散,慾望沒有節制,陰氣就會耗散,陽氣沒有陰液依附,就會浮散在皮膚表面而感到怕熱,這種情況應該用治療陰虛的方法來治療。又說:怕冷發抖,大多屬於熱。又說:生病發熱反而覺得自己冷,其實不是寒症。古人遇到怕冷發抖的症狀,有的人用大承氣湯攻下燥屎而痊癒的,這明顯是熱症。

朱丹溪說:怕熱不是真的熱,明顯是虛症;怕冷不是真的冷,明顯是實症。張仲景說:失血的人一定會怕冷,後來就會持續發熱,他們的陰脈一定是遲緩澀滯,或細微澀滯。

(以上說明怕熱和怕冷的情況。)

陽氣虛弱導致外寒,陽氣旺盛導致外熱,《黃帝內經》說陽氣從上焦獲取,用來溫暖皮膚肌肉之間。現在寒氣在外,就是上焦不通。上焦不通,寒氣就只能停留在體表,所以會怕冷發抖。又說:上焦不通暢,皮膚就會緊密,毛孔閉塞,陽氣無法向外宣洩,所以會發熱。陰液虛損導致內熱,陰液旺盛導致外寒,《黃帝內經》說:過度勞累,身體虛弱,飲食消化功能不好,上焦無法通暢,下焦不通,胃氣就會發熱,熱氣熏蒸胸腔,所以會內熱。又說:陽氣向上逆行,寒氣積聚在胸中沒有辦法散發,陽氣就會消退,寒氣獨留,導致血脈凝澀不通,脈象會盛大而澀滯,所以會出現內寒的情況。(以上說明陰陽虛盛導致內外寒熱。)

方廣說:陰虛和陽虛,朱丹溪已經分辨得很清楚了,為什麼呢?如果白天晚上都發熱,白天嚴重晚上輕微,口中沒有味道,這是陽虛的症狀。如果午後發熱,半夜停止,口中有味道,這是陰虛的症狀。

陽虛的病症問題在於脾胃,陰虛的病症問題在於腎臟。因為飢餓或飽食過度會損傷脾胃,導致陽虛;房事過度會損傷腎臟,導致陰虛。從藥物來說,甘溫的藥物可以補益陽氣,苦寒的藥物可以補益陰血。比如四君子湯可以補益陽氣,四物湯可以補益陰血。如果氣血兩虛,只要用甘溫的藥物補益氣,氣旺盛就能產生血。如果只有血虛而氣不虛,也應該用甘溫的藥物補益氣,氣旺盛陰血自然就會增長。所以陽虛和陰虛,甘藥和苦藥的運用,不能不謹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