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七 (14)
卷十七 (14)
1. 火病源流
倘遇憊劇,輒投附子,死猶不悟,良可憫也。雖然,亦病家不明有以致之,何則,難成易虧者,陰也。益陰之藥,必無旦夕之效,助陽之藥,能使胃氣一時暫壯,飲食加增,或陽道興舉,有似神旺。醫者病者,利其速效,宜乎服藥者多斃,勿藥者反得存也。人身以陰陽兩稱為平,偏勝則病,此大較也。
水不足,則火有餘,陰既虧,則陽獨盛。蓋陰陽之精,互藏其宅,是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也。故心,火也,而生赤液。腎,水也,而藏白氣。赤液為陰,白氣為陽,循環不息,此常度也。苟不知攝養,虧損真陰,陽無所附,而發越上升,此火空則發,周身之氣並於陽也。並於陽則陽盛,故上焦熱而咳嗽生痰,迫血上行,而為吐衄,為煩躁,為頭痛,為不得眠,為胸前骨痛,為口乾舌苦,此其候也。
陽愈盛,則陰虛,陰愈虛則為五心煩熱,為潮熱骨蒸,為遺精,為骨乏少力,為小水短赤,丹田不暖,則飲食不化,為瀉泄,為卒僵仆,此其候也。治之之要,當亟降氣,當急益精。氣降則陽交於陰,是火下降也。精血生,則腎陰來復,是水上升也。此坎離而既濟也。至此則陰陽二氣復得其平矣。
經曰:形不足,補之以氣。人參、黃耆、人胞、羊肉、紅鉛之屬是已,益陽氣也,乃可以卻沉寒。經曰:精不足,補之以味。人乳、鱉甲、地黃、黃柏、杞子、牛膝、天冬之屬是已,補陰精也,乃可以除伏熱。
【火病原由症治】《內經》曰:心熱病者,顏先赤。顏即額也。脾熱病者,鼻先赤。肝熱病者,左頰先赤。肺熱病者,右頰先赤。腎熱病者,頤先赤。《綱目》曰:心肺居胸背,心熱則胸熱,肺熱則背熱。肝膽居脅,肝膽熱則當脅熱。腎居腰,腎熱則當腰熱。胃居臍上,胃熱臍以上熱。
腸居臍下,腸熱則臍以下熱。(以上言臟腑發熱部分)。東垣曰:凡病,晝病在氣,夜病在血。晝發少而夜發多者,足太陽膀胱血中浮熱,微有氣也。有時發,有時止,知邪氣不在表,不在裡,而在經絡中也。夜發多者,是邪氣下陷之深,當從熱入血室而論之,宜瀉血湯、退熱湯。
海藏曰:晝熱則行陽二十五度,宜柴胡飲子。夜熱則行陰二十五度,宜四順清涼飲。平旦發熱,熱在行陽之分,肺氣主之,故宜白虎湯以瀉氣中之火。日晡潮熱,熱在行陰之分,腎氣主之,故宜地骨皮散以瀉血中之火。《入門》曰:氣分實熱,白虎湯。血分實熱,四順清涼飲。
氣分虛熱,清心蓮子飲。血分虛熱,滋陰降火湯。(以上言晝夜發熱之異)。丹溪曰:火能消物,凡爍金虧土,旺木涸水者,皆火也。河間曰:火之為病,其害甚大,其變甚速,其熱甚張,其死甚暴。人身有二火,一君火,一相火,在氣交中,多動少靜,凡動皆屬火化,動之極也,病則死矣。又有臟腑陰陽之火,根於五志之內,六慾七情激之,其火隨起。
白話文:
如果遇到疲憊不堪的病症,就隨意投用附子這種藥性燥烈的藥物,即使死了也不明白錯誤在哪,實在令人感到可悲。雖然如此,也是因為病人不了解病理才導致這種情況。為什麼呢?因為容易衰退的,是陰。滋養陰液的藥物,必定不會在短時間內見效;而補益陽氣的藥物,能使脾胃功能一時增強,食慾增加,或者性功能勃起,看起來好像精神很好。醫生和病人都貪圖它快速見效,所以吃藥的人多半因此而死亡,不吃藥的人反而能夠存活下來。人體以陰陽平衡為正常,陰陽任何一方偏盛都會生病,這是一個大致的原則。
體內的水液不足,火氣就會相對偏多;陰液虧損,陽氣就會獨自旺盛。陰陽的精華互相依存,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。所以心屬火,但能產生赤色的液體(血液);腎屬水,但能儲藏白色的氣(精氣)。赤色的液體屬陰,白色的氣屬陽,它們循環往復,生生不息,這是正常的狀態。如果不知道如何調養,導致體內的陰液虧損,陽氣失去了陰液的依附,就會向上發散,這是由於陰虛導致陽氣虛火上炎,全身的氣都向上聚集的結果。陽氣偏盛,就會出現上焦燥熱而咳嗽、有痰,血往上衝導致吐血、流鼻血,也會煩躁不安、頭痛、失眠、胸骨疼痛、口乾舌燥等症狀。
陽氣越來越盛,就會使陰液更加虛弱,陰液越虛,就會出現手腳心發熱、潮熱盜汗、遺精、骨骼乏力、小便短赤、丹田不溫暖,導致消化功能減退,出現腹瀉,甚至會突然昏厥倒地,這些都是陽盛陰虛的表現。治療的要點,應當迅速降氣,並且急於滋補精液。氣降下去,陽氣就會與陰氣相交合,這就等於火下降了;精血充盈,腎陰的功能就會恢復,這就等於水上升了。這樣陰陽交合,互相協調,達到平衡狀態。到了這個地步,陰陽二氣就恢復了平衡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形體不足,應當用氣來補養,例如人參、黃耆、胎盤、羊肉、紅鉛之類的藥物,都是補益陽氣的,可以用來去除體內的寒冷。又說:精液不足,應當用滋味厚重的藥物來補養,例如人乳、鱉甲、地黃、黃柏、枸杞子、牛膝、天冬之類的藥物,都是補益陰精的,可以用來去除體內的伏熱。
【火病的病因與治療】《黃帝內經》說:心熱的病人,額頭會先出現紅色;脾熱的病人,鼻子會先出現紅色;肝熱的病人,左邊的臉頰會先出現紅色;肺熱的病人,右邊的臉頰會先出現紅色;腎熱的病人,下巴會先出現紅色。《本草綱目》說:心和肺位於胸部和背部,心熱就會胸部發熱,肺熱就會背部發熱;肝和膽位於脅部,肝膽有熱就會脅部發熱;腎位於腰部,腎熱就會腰部發熱;胃位於肚臍上方,胃熱就會肚臍以上發熱。
腸位於肚臍下方,腸熱就會肚臍以下發熱。(以上說明的是臟腑發熱的部位)李東垣說:凡是疾病,白天發病多屬於氣的病,晚上發病多屬於血的病。白天發病少而晚上發病多的,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血中有浮熱,稍微帶有氣的症狀;如果時發時止,說明邪氣不在表,也不在裡,而是在經絡中;如果晚上發病更多,說明邪氣已經深入到血液深處,應當從熱邪進入血室的角度來考慮治療,宜用瀉血湯、退熱湯。
張海藏說:白天發熱,屬於陽氣運行的時間,適合用柴胡飲子;晚上發熱,屬於陰氣運行的時間,適合用四順清涼飲。早晨發熱,屬於陽氣運行的時間,肺氣主管,所以適合用白虎湯來瀉氣中的火氣;午後發熱,屬於陰氣運行的時間,腎氣主管,所以適合用地骨皮散來瀉血中的火氣。《醫學入門》說:氣分有實熱,用白虎湯;血分有實熱,用四順清涼飲;氣分有虛熱,用清心蓮子飲;血分有虛熱,用滋陰降火湯。(以上說明的是白天和晚上發熱的不同)朱丹溪說:火能消磨萬物,凡是能熔化金屬、損耗土質、使木頭過於旺盛、使水液枯竭的,都屬於火的表現。劉河間說:火引起的疾病,危害非常大,變化非常快,熱勢非常強盛,死亡也很快。人體有兩種火,一種是君火,一種是相火,存在於氣的交換之中,多動少靜,凡是屬於動的都屬於火的變化,動到了極點就會死亡。還有臟腑陰陽之火,根源於五種情志的變化,六慾七情刺激就會使之產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