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七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七 (13)

1. 火病源流

目暴赤腫痛甚,火也,以涼血清熱為先(宜生地、赤芍、黃柏、荊芥、山梔、木通、黃連、大黃、元參、連翹、龍膽草、童便)。頭面忽然赤腫或痛,火也,以清熱消毒為先(宜甘菊、牛蒡子、連翹、荊芥、石膏、竹葉、薄荷、蟬蛻、元參、知母、甘草、大黃)。口乾舌苦,忽大渴思冰水,火也,以清潤生津為先(宜石膏、知母、元參、麥冬、竹葉、花粉、五味子、梨汁、蔗汁、童便)。

暴喑,火也,以降氣發音為先(宜蘇子、貝母、桔梗、百部、竹瀝、天冬、麥冬、薄荷、元參、桑皮、梨汁、枇杷葉)。暴注,火也,以利水泄熱為先(宜茯苓、黃連、黃芩、滑石、白芍、葛根、木通、甘草)。禁慄如喪神守,火也,以清熱鎮神為先(宜硃砂、黃芩、山梔、知母、牛黃、黃連、童便、石膏)。

瞤瘛瞀亂,火也,以和肝滌熱為先(宜白芍、竹葉、元參、黃連、石膏、黃柏、知母、甘菊、生地、麥冬)。症狀不同,而各有所以治之如此。總之,治火切不可久任寒涼之品,重傷脾胃,便不可救,故化而裁之因乎變,神而明之存乎人。

【脈法】《脈經》曰:火脈洪數,虛則浮。《脈訣》曰:骨痿勞熱,脈數而虛,熱而澀小,必捐其軀,加汗加咳,非藥可治。丹溪曰:脈實數者有實熱。《正傳》曰:脈浮而洪數,噓火。沉而實大,實火。洪數見左寸,心火。右寸肺火。左關肝火。右關脾火。兩尺腎經命門之火。男子兩尺洪大,必遺精,陰火盛也。

【火論四條】繆仲淳曰:夫火者,陽也,氣也,與水為對待者也。水為陰精,火為陽氣,二物匹配,名曰陰陽和平,亦名少火生氣,如是則諸病不作矣。倘不善攝養,以致陰虧水涸,則火偏勝陰,不足則陽必湊之,是謂陽盛陰虛,亦曰旺火食氣,是知火即氣也,氣即火也。東垣亦曰火與元氣不兩立,亦指此也。

譬諸水性本流,過極即凝為冰,解則復常,非二物也。蓋平則為水火既濟。火即真陽之氣,及其偏,則即陽氣而為火也,始與元氣不兩立矣。故戴人曰:莫治風,莫治燥,治得火時風便了。正指火之變態多端,為病不一,了此,則皆可辨也。人身之有陰陽,水一而已,火則二焉,是稟受之始,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也。

故自少至老,所生疾病,由於真陰不足者恆也。若真陽不足之病,千百中一二矣。陽者,氣也、火也、神也。陰者,血也、水也、精也。陰陽和平,是為常候。若縱恣房室,或肆情喜怒,或輕犯陰陽,或嗜好辛熱,以致腎水真陰不足,不能匹配陽火,遂使陽氣有餘,氣有餘即是火,故火愈盛而水愈涸,於是而吐血、咳嗽、吐痰、內熱、骨蒸、盜汗,種種陰虛之病。醫者又不明,凡見前症,不分陰陽,概施溫補,參耆二術,還佐薑桂。

白話文:

眼睛突然紅腫疼痛劇烈,這是火氣引起的,治療要先以涼血清熱為主(適合用生地、赤芍、黃柏、荊芥、山梔、木通、黃連、大黃、元參、連翹、龍膽草、童便)。頭面部突然紅腫或疼痛,也是火氣引起的,治療要先以清熱解毒為主(適合用甘菊、牛蒡子、連翹、荊芥、石膏、竹葉、薄荷、蟬蛻、元參、知母、甘草、大黃)。口乾舌頭苦,突然覺得很渴想喝冰水,也是火氣引起的,治療要先以清熱滋潤生津為主(適合用石膏、知母、元參、麥冬、竹葉、花粉、五味子、梨汁、甘蔗汁、童便)。

突然失聲,也是火氣引起的,治療要先以降氣發聲為主(適合用蘇子、貝母、桔梗、百部、竹瀝、天冬、麥冬、薄荷、元參、桑皮、梨汁、枇杷葉)。突然腹瀉,也是火氣引起的,治療要先以利水泄熱為主(適合用茯苓、黃連、黃芩、滑石、白芍、葛根、木通、甘草)。精神恍惚、發抖,好像失了魂一樣,也是火氣引起的,治療要先以清熱鎮靜安神為主(適合用硃砂、黃芩、山梔、知母、牛黃、黃連、童便、石膏)。

抽搐、痙攣、意識混亂,也是火氣引起的,治療要先以調和肝氣、清除熱邪為主(適合用白芍、竹葉、元參、黃連、石膏、黃柏、知母、甘菊、生地、麥冬)。雖然症狀不同,但各有其治療方法。總之,治療火氣切記不可長期使用寒涼藥物,以免嚴重傷害脾胃,導致無法挽救。因此,治療要根據情況變化而靈活調整,能否掌握精髓則要看醫者的智慧。

【脈象】《脈經》說:火脈呈現洪大而快速的狀態,如果虛弱則會浮在表面。《脈訣》說:骨骼痿軟無力、身體發熱,脈象呈現快速且虛弱,熱且澀小,這樣一定會喪命,如果還加上出汗和咳嗽,就不是藥物可以治療的了。朱丹溪說:脈象呈現實大而快速,是有實熱。《醫學正傳》說:脈象浮在表面且洪大而快速,是虛火;脈象沉在裡面且實大,是實火;洪大快速的脈象出現在左手寸脈,是心火;出現在右手寸脈,是肺火;出現在左手關脈,是肝火;出現在右手關脈,是脾火;出現在兩手尺脈,是腎經和命門的火。男子兩手尺脈洪大,一定會遺精,這是因為陰火太盛。

【火氣論述四條】繆仲淳說:火,是陽氣,是與水相對應的。水是陰精,火是陽氣,兩者相互配合,稱為陰陽平和,也叫做少火生氣,這樣就不會生病了。如果不懂得保養,導致陰液虧虛、水份枯竭,火氣就會偏盛,陰液不足,陽氣就會來湊,這就叫做陽盛陰虛,也叫做旺火食氣,由此可知火就是氣,氣就是火。李東垣也說過火氣與元氣不能同時存在,也是指這個道理。

好比水,本性是流動的,過度就會凝結成冰,融化了就恢復原狀,並不是兩個東西。陰陽平和時,就如同水火既濟。火就是真正的陽氣,一旦偏盛,就會從陽氣轉變成火,這時就與元氣不能同時存在了。所以戴人說:不要去治風,不要去治燥,只要治好火氣,風邪就會消失。正是因為火氣的變化多端,導致疾病不一,了解這個道理,就能辨別清楚各種病症。人體有陰陽,水只有一種,火卻有兩種,這是人體稟受之初,陽氣常常有餘,陰液常常不足的緣故。

所以從年輕到年老,所生的疾病,由於真陰不足的情況是很普遍的。如果因為真陽不足而生的病,千百個裡面只有一兩個而已。陽,指的是氣、火、神。陰,指的是血、水、精。陰陽平和,是正常的狀態。如果放縱性慾,或者肆意發怒,或者輕忽陰陽的調和,或者嗜好辛辣燥熱之物,導致腎水真陰不足,不能與陽火相匹配,就會使陽氣有餘,而氣有餘就是火,所以火氣越盛,陰液就越枯竭,於是就出現吐血、咳嗽、吐痰、內熱、骨蒸、盜汗等各種陰虛的疾病。醫生如果不明就裡,凡是看到這些症狀,不分陰陽,一概使用溫補的藥物,例如人參、黃耆、白朮,甚至還加上薑、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