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七 (12)
卷十七 (12)
1. 火病源流
如熱在下焦,尿血淋閉,或小便赤澀,大便秘結(宜立效散、防風當歸飲子)。是三焦之熱所宜審也。然而火之虛實又宜辨,如遇發熱,脈沉實而大者為實,浮而虛數者為虛也。火之燥濕又宜辨,燥火疼而不腫,濕火腫而不疼;又燥火筋縮而疼,濕火腫脹而疼;又燥火口渴便閉,濕火口不渴而大便滑也。
痰與火又宜辨,如病之有形者總是痰,紅腫結核,或疼或不疼是也;病之無形者總是火,但疼不腫是也。火變病又宜辨,如睡覺忽腰背重滯,轉側不便;如隆冬薄衣不冷,非關壯盛;如平時筋不縮,偶直足一曲即縮;如食時有涕無痰,不食時有痰無涕;如弱症左側睡,心左墜一響,右側睡,心右墜一響;如心中滴滴噹噹若有響聲;如頭眩耳鳴目暈。皆火之變幻也。
治火之藥又宜辨,如心火(宜黃連、生地、麥冬、木通)。小腸火(宜赤苓、木通)。肝火(宜柴胡、黃芩)。膽火(宜連翹、尤膽草)。脾火(宜白芍、生地)。胃火(宜石膏、葛根、大黃)。肺火(宜山梔、黃芩、桑皮、石膏)。大腸火(宜大黃、黃芩)。腎火(宜黃柏、知母)。
膀胱火(宜黃柏、滑石)。三焦火(上宜山梔,中宜連翹,下宜地骨皮)。心包絡(宜麥冬、丹皮)。燥火(宜生地、當歸、麥冬)。濕火(宜蒼朮、木通、茯苓、豬苓)。實火(宜大黃、芒硝)。實火熱甚(宜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山梔,如欲下之,宜加大黃)。虛火(宜姜皮、竹葉、麥冬、童便、甘草、生薑)。
虛火宜補(宜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炙草、生薑)。鬱火(宜青黛),鬱火重按烙手,輕按不覺,此熱在肌肉之內,取汗則愈(宜升麻、葛根、羌活以發熱郁之火,青黛以宣五臟鬱火,山梔以利小便而解鬱火)。血中火(宜生地)。血虛發熱(宜當歸、生地、熟地)。氣如火從足下起入腹,為虛熱之極,十不救(一宜六味加肉桂,大劑作湯,外用附子末,津調塗湧泉穴,或愈)。無根之火,遊行作熱(宜元參、麥冬)。
腎水受傷,為真陰失守(宜六味加元參作湯服)。痰結熱火(宜竹茹、竹瀝、花粉、天冬)。過食生冷,遏抑少陽之火於脾部(宜加減發郁湯)。是皆火之為病,所當悉心究之者。火之見症又宜辨,二便忽閉,火也,以利小便為先(宜赤苓、豬苓、澤瀉、通草、車前子、滑石、海金沙、防己、扁畜、瞿麥)。氣逆衝上,火也,以降氣清熱為先(宜鬱金、蘇子、麥冬、枇杷葉)。
躁擾狂越,詈罵驚駭,火也,以清鎮涼解為先(宜牛黃、黃連、黃芩、山梔、滑石、知母、童便、石膏,大便秘加大黃,不行再加芒硝)。猝眩僕,九竅流血,火也,以降折清涼為先,然多不治(宜犀角汁、童便、竹瀝、鹽湯、藍汁、梨汁、蔗汁)。猝心痛,火也,以涼心解毒為先(宜山梔、白芍、生甘草、元胡索、蘇子、鹽湯)。
白話文:
火病源流
如果熱在下腹部,會出現尿血、小便淋漓不暢或小便赤澀、大便秘結等症狀(適合用立效散、防風當歸飲子)。這要仔細分辨是三焦哪個部位的熱。此外,火的虛實也需要分辨,如果發熱,脈象沉而有力是實火,脈象浮而虛弱是虛火。火的燥濕也要分辨,燥火會疼痛但不腫脹,濕火會腫脹但不疼;燥火會導致筋脈拘攣疼痛,濕火會腫脹疼痛;燥火會口渴、大便不通,濕火則不會口渴但大便滑瀉。
痰與火也需要區分,有形體的病症通常是痰,例如紅腫結塊,可能痛也可能不痛;無形體的病症通常是火,只有疼痛而不腫脹。火的變化也要分辨,例如睡覺時突然腰背沉重、轉身困難;例如寒冬穿薄衣也不覺得冷,並不是身體強壯;例如平時筋脈不緊縮,偶爾伸直腿時卻突然緊縮;例如吃飯時流鼻涕但沒有痰,不吃飯時有痰但沒有鼻涕;例如身體虛弱時左側睡覺,會感覺心臟向左邊墜落一聲響,右側睡覺會感覺心臟向右邊墜落一聲響;例如心中感覺滴滴答答好像有聲音;例如頭暈、耳鳴、眼睛發昏。這些都是火的變幻表現。
治療火的藥物也要分辨,心火適合用黃連、生地、麥冬、木通;小腸火適合用赤苓、木通;肝火適合用柴胡、黃芩;膽火適合用連翹、尤膽草;脾火適合用白芍、生地;胃火適合用石膏、葛根、大黃;肺火適合用山梔、黃芩、桑皮、石膏;大腸火適合用大黃、黃芩;腎火適合用黃柏、知母;膀胱火適合用黃柏、滑石;三焦火,上焦適合用山梔,中焦適合用連翹,下焦適合用知母。心包絡適合用麥冬、丹皮。燥火適合用生地、當歸、麥冬。濕火適合用蒼朮、木通、茯苓、豬苓。實火適合用大黃、芒硝。實火熱盛適合用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山梔,如果想要瀉下,要加大黃。虛火適合用姜皮、竹葉、麥冬、童便、甘草、生薑。
虛火需要補益,適合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炙甘草、生薑。鬱火適合用青黛。鬱火重按會感覺灼熱,輕按則沒有感覺,這是熱在肌肉裡面,發汗就會好(適合用升麻、葛根、羌活來發散鬱積的熱,用青黛來疏通五臟的鬱火,用山梔來利小便而解除鬱火)。血中火適合用生地。血虛發熱適合用當歸、生地、熟地。氣像火一樣從腳底往上竄入腹部,這是虛熱到了極點,十之八九都救不活(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加肉桂,大量煎煮成湯,外用附子末用津液調和後塗抹在湧泉穴,可能會有好轉)。沒有根源的火,遊走不定地發熱,適合用元參、麥冬。
腎陰虧損,是真陰失去守護,適合用六味地黃丸加元參煎煮成湯服用。痰凝結而產生熱火,適合用竹茹、竹瀝、花粉、天冬。過食生冷,導致少陽之火被遏制在脾部,適合用加減發郁湯。這些都是火引起的疾病,應該仔細研究。火的症狀也要分辨,大小便突然閉塞,這是火熱引起的,要先利小便(適合用赤苓、豬苓、澤瀉、通草、車前子、滑石、海金沙、防己、扁蓄、瞿麥)。氣逆上衝,這是火引起的,要以降氣清熱為主(適合用鬱金、蘇子、麥冬、枇杷葉)。
煩躁不安,胡言亂語,驚恐害怕,這是火引起的,要以清熱鎮靜涼血為主(適合用牛黃、黃連、黃芩、山梔、滑石、知母、童便、石膏,大便秘結則加大黃,如果大便還是不通暢則再加芒硝)。突然眩暈昏倒,七竅流血,這是火引起的,要以清涼降火為主,但通常很難治好(適合用犀角汁、童便、竹瀝、鹽湯、藍汁、梨汁、甘蔗汁)。突然心痛,這是火引起的,要以清心解毒為主(適合用山梔、白芍、生甘草、元胡索、蘇子、鹽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