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七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七 (11)

1. 治消癉諸藥要品及方二

滋陰清熱平肝(地黃,元參,麥冬,鱉甲,沙參,山藥,黃柏,棗仁,丹皮,知母,白芍,川續斷,青蒿,牛膝,五味,山萸,阿膠珠,沙蒺藜,柏子仁,地骨皮,杞子,金石斛,車前子)

玉泉丸,〔消癉〕花粉,葛根(各兩半),麥冬,人參,茯苓,烏梅,甘草(各一兩),生黃耆,蜜黃耆(各五錢),蜜丸,彈子大,每一丸,溫水嚼下。

生地黃飲子,〔又〕人參,黃耆,生地,熟地,金石斛,天冬,麥冬,枳殼,枇杷葉,澤瀉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

此方乃二黃元合甘露飲也,生精補血,潤燥止渴,佐以澤瀉、枳殼,疏導二府,使心火下行,則小便清利,肺金潤澤,火府流暢,宿熱既消,其渴自止,造化精深,妙無倫比。

白話文:

這些是用來滋養陰液、清除虛熱和平衡肝氣的重要藥材和配方(包括地黃、元參、麥冬、鱉甲、沙參、山藥、黃柏、棗仁、牡丹皮、知母、白芍、川續斷、青蒿、牛膝、五味子、山萸肉、阿膠珠、沙蒺藜、柏子仁、地骨皮、枸杞子、金石斛、車前子)。

「玉泉丸」,用於治療消渴症,由花粉、葛根(各半兩)、麥冬、人參、茯苓、烏梅、甘草(各一兩)、生黃耆、蜜炙黃耆(各五錢)組成。製成蜜丸,大小如彈子,每次服用一丸,用溫水咀嚼吞服。

「生地黃飲子」,由人參、黃耆、生地、熟地、金石斛、天冬、麥冬、枳殼、枇杷葉、澤瀉(各一錢)、甘草(五分)組成。

這個配方結合了二黃和甘露飲的功效,能生成精氣、補充血液、潤滑去燥、止渴。佐以澤瀉、枳殼,可疏導大小腸,使心火下降,小便清澈,肺部得到滋潤,火府運行順暢,舊疾熱度消除,口渴自然停止,其精妙深奧,無與倫比。

2. 火病源流

火有三:一曰君火,一曰相火,一曰龍雷之火。人之心為君,以照臨為德,故居神之物,惟火為之,所謂君火也。君火不以火用,惟建極於廣明。廣明即膻中,為神明喜樂之官。廣大清明之地,君主居之,以照臨十二官,為生之本,榮之居,初非以燔灼為令也。經故曰:君火以明。

以明者,言照臨之不爽也。後人昧乎明字之義,因改曰君火以名,亦可發一笑矣。然君火雖不用,有時無精以養,則神空飛而有自焚之患,則亦有灼熱之時。相火者,心包代君行事,在三焦之中,處兩陽合明之地,所以應天之夏令,而主乎腐熟水穀。故經曰:陽明者,午也。

經以陽明當相火夏令,不言心包,而心包在其中矣。蓋人之相火,起少陽膽,遊行三焦,督署於心包,為陽明胃腐熟水穀之主。故曰少陽相火,火之能相在少陽耳。丹溪諸公,乃以龍雷之陰火為相火,後人多承襲其訛,其不知相火,先不知龍雷之陰火矣。所謂龍雷者何?曇氏曰:性火真空,性空真火,遍滿法界。

陰符曰:火生於木,禍發必克。蓋陽隧真形,即在陰物奠宅之中,故此火則隱胎坎水,朕兆風木,實在乎君相有形之外。是謂龍雷,無故則不現,雖激之亦不起,惟水涸木枯,氣逆血沸,則勢將焚巢燎原而不可止。此火若起,則反君滅相,豈君相治平之火乎。緣此火不起於子半,不循行於少陽膽,猝犯之而猝起,所謂火生於木,禍發必克者也。

何前人竟謂之相火哉,然而相火之為害亦大矣。甚則為元氣之賊,又能煎熬真陰,陰虛則病,陰絕則死,皆相火之為也。夫火主動,凡動皆屬火,醉飽胃火動,害怒肝火動,悲哀肺火動,房勞腎火動,心火能自焚,是五臟又皆有火也。且火動即身熱,其因於五臟者各不同。

如按至肌肉之下,至骨上,乃肝之熱,寅卯時尤甚,其症必兼四肢滿悶,便難,轉筋,多怒多驚,筋疲,不能起於床(宜柴胡飲子)。如按至皮膚之下,肌肉之上,輕手乃得,微按至皮毛之下,則熱,少加力按之,則全不熱,是熱在血脈也,乃心之熱,日中尤甚,其症必兼煩心,心痛,掌中熱而啘(宜導赤湯)。

如輕手按不熱,重按至筋骨亦不熱,在不輕不重間,此熱在肌肉也,乃脾之熱,夜尤重,其症必兼怠惰嗜臥,四肢不收,無氣以動,宜分虛實(虛宜補中益氣湯,實宜瀉黃散)。如輕按不熱,重按至骨,其熱炙手,乃腎之熱,亥子時尤甚,其症必兼骨蘇蘇然如蟲蝕,其骨因熱不任,亦不能起於床(宜滋腎丸)。

如輕手乃得,略按全無,此熱在皮毛也,乃肺之熱,日西尤甚,宜分輕重(輕者瀉白散,重者涼膈散)。是五臟之熱所宜審也。且火動則熱壅,其見於三焦者又各不同。如熱在上焦,因咳而為肺萎,或口舌生瘡,眼目赤腫,頭項腫痛(宜涼膈散加減、涼膈散、清心湯)。如熱在中焦,大便堅結,或胸膈煩躁,飲食不美(宜四順清涼飲、桃仁承氣湯)。

白話文:

火病源流

人體之火有三種:君火、相火和龍雷之火。心臟如同君主,具有照臨、統攝全身的作用,因此心臟的活動與火相應,稱之為君火。君火並非直接用於燃燒,而是維持身體的清明狀態,這個清明狀態指的是膻中,也就是神明喜樂之處。君火居於廣大清明之處,照臨全身十二臟腑,是生命之本、榮華之所在,並非以焚燒灼熱為主要功能。經書記載:「君火以明」,意思是君火以照臨、統攝的功能來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。後人誤解「明」字的意思,將其改為「君火以名」,實在令人啼笑皆非。然而,即使君火不用於燃燒,若缺乏精氣的滋養,神氣空虛,也可能導致自焚,出現灼熱的症狀。

相火則是由心包代君主行事,位於三焦之中,處於兩陽交合明亮之處,它應合天之夏令,負責腐熟水穀。經書記載:「陽明者,午也」,將陽明經與相火的夏令相對應,雖然未直接提及心包,但心包的確在其中。人體的相火起源於少陽膽經,運行於三焦,最後歸宿於心包,主宰陽明胃經的消化吸收功能。因此稱之為少陽相火,相火的功能主要在少陽。丹溪等醫家將龍雷之陰火誤認為相火,後世多有沿襲,他們不明白相火之前,先不明白什麼是龍雷之陰火。所謂的龍雷之火是什麼呢?曇氏說:「性火真空,性空真火,遍滿法界。」《陰符經》說:「火生於木,禍發必克。」這指的是陽氣潛藏於陰物之中,因此這類陰火潛藏於坎水之中,預兆著風木的生發,存在於君火、相火之外。這就是龍雷之火,平時不顯現,即使刺激也不會出現,只有在水涸木枯、氣逆血沸的情況下才會爆發,如同燎原之火不可收拾。如果此火一旦出現,就會反過來損傷君火、相火,怎麼還能稱為正常運行的火呢?這種火不會從子時開始,也不會循行於少陽膽經,它突然發作,正如「火生於木,禍發必克」所描述的那樣,古人怎麼會將它誤認為相火呢?然而,相火造成的危害也很大,嚴重時會損傷元氣,煎熬真陰,陰虛則生病,陰盡則死亡,都是相火的所作所為。

火主動作,一切運動都屬於火,醉酒飽食則胃火動,憤怒則肝火動,悲傷則肺火動,房勞則腎火動,心火則能自焚,所以五臟都有火。而且火動就會發熱,但其原因在於五臟各有不同。

如果按壓至肌肉之下,骨骼之上,感到熱,尤其寅卯時更甚,症狀必定伴隨四肢沉悶、便秘、抽筋、易怒、易驚、筋疲力盡,不能起床(宜用柴胡飲子)。如果按壓至皮膚之下,肌肉之上,輕輕一按就能感覺到熱,稍用力按壓則不熱,說明熱在血脈之中,這是心火過盛,尤其在正午時分更甚,症狀必定伴隨煩躁不安、心痛、手掌發熱、嘔吐(宜用導赤湯)。如果輕輕按壓不熱,用力按壓至筋骨也不熱,只有在中等力度按壓時才能感覺到熱,說明熱在肌肉之中,這是脾火過盛,尤其在夜間更甚,症狀必定伴隨倦怠嗜睡、四肢無力、氣虛乏力(虛證用補中益氣湯,實證用瀉黃散)。如果輕輕按壓不熱,用力按壓至骨骼,感到灼熱,這是腎火過盛,尤其在亥子時更甚,症狀必定伴隨骨骼隱隱作痛,如同蟲蛀一樣,骨骼因熱而疼痛,不能起床(宜用滋腎丸)。如果輕輕一按就能感覺到熱,稍微用力按壓就沒有感覺,說明熱在皮毛之中,這是肺火過盛,尤其在日落時分更甚(輕者用瀉白散,重者用涼膈散)。五臟之熱需仔細辨別。此外,火動則熱壅,在三焦的表現也不相同。如果熱在上焦,會導致咳嗽、肺萎縮,或口舌生瘡、眼目赤腫、頭項腫痛(宜用涼膈散加減、清心湯)。如果熱在中焦,會導致大便秘結,或胸膈煩躁、飲食不香(宜用四順清涼飲、桃仁承氣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