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七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七 (10)

1. 治三消方四十四

人參茯苓散,〔又〕滑石,寒水石(各錢半),甘草(七分),赤苓,葛根,黃芩,薄荷,大黃(各五分),連翹(三分),人參,白朮,澤瀉,桔梗,天花粉,山梔,砂仁(各二分)

一名人參散。

鹿茸丸,〔又〕麥冬(二兩),鹿茸,熟地,黃耆,五味子,雞肫皮(麩炒),酒浸肉蓯蓉,破故紙,酒牛膝,山萸,人參(各七錢半),地骨皮,茯苓,元參(各五錢),蜜丸,空心米飲下。

石子薺苨湯,〔又〕薺苨,石膏(各錢半),人參,茯苓,花粉,磁石,知母,葛根,黃芩,甘草(各一錢),先以水三盞,煮豬腰一個、黑豆一合至半,去渣入藥,煎七分,食後服,次服黃連豬肚丸。

補腎地黃元,〔通治下消〕黃柏(一斤切),生地(半斤酒浸二日蒸爛研膏與黃柏拌曬乾),茯苓(四兩),天冬,熟地,人參,甘菊(各二兩),酒條芩,生片芩,當歸,枳殼,麥冬(各一兩),水丸,空心鹽、酒下七八十丸。

加減八味丸,〔又〕熟地(二兩),山藥,山萸(各一兩),酒蒸澤瀉,茯苓,丹皮(各八錢),五味子(略炒一兩半),肉桂(五錢),蜜丸,五更初未言語時,鹽湯下五六十丸,臨臥再服。此方有五味,最為得力,不惟止渴,亦免生癰疽,久服永除渴疾,氣血加壯。

烏梅木瓜湯,〔酒渴〕烏梅(打碎),木瓜(各二錢),炒麥芽,草果,甘草(各一錢),姜(五片)

苦楝湯,〔蟲渴〕苦楝根皮(一握切焙),麝香(少許),水煎,空心飲之。

金匱腎氣丸,〔補氣〕熟地,山藥,山萸,丹皮,茯苓,澤瀉,附子,肉桂,牛膝,車前子

四物湯,〔補血〕川芎,當歸,白芍,地黃

白話文:

人參茯苓散:

另外,用滑石、寒水石(各七點五克),甘草(四點五克),赤茯苓、葛根、黃芩、薄荷、大黃(各三克),連翹(一點八克),人參、白朮、澤瀉、桔梗、天花粉、山梔、砂仁(各一點二克)。

又名為人參散。

鹿茸丸:

另外,用麥冬(六十克),鹿茸、熟地、黃耆、五味子、雞內金(用麩炒過)、用酒浸泡過的肉蓯蓉、補骨脂、用酒浸泡過的牛膝、山茱萸、人參(各二十二點五克),地骨皮、茯苓、元參(各十五克),用蜂蜜製成藥丸,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

石子薺苨湯:

另外,用薺苨、石膏(各七點五克),人參、茯苓、天花粉、磁石、知母、葛根、黃芩、甘草(各六克),先用水三碗,煮豬腰子一個、黑豆三十克到十五克,去渣後加入藥材,煎至剩七分,飯後服用,接著服用黃連豬肚丸。

補腎地黃丸:(適用於下消)

用黃柏(六百克,切片),生地(三百克,用酒浸泡兩天後蒸爛,搗成膏狀與黃柏拌勻曬乾),茯苓(一百二十克),天冬、熟地、人參、甘菊花(各六十克),用酒浸泡過的黃芩、未加工的黃芩、當歸、枳殼、麥冬(各三十克),用水製成藥丸,在空腹時用鹽水或酒送服七八十丸。

加減八味丸:

另外,用熟地(六十克),山藥、山茱萸(各三十克),用酒蒸過的澤瀉、茯苓、丹皮(各二十四克),五味子(稍微炒過,四十五克),肉桂(十五克),用蜂蜜製成藥丸,在清晨還沒說話時,用鹽湯送服五六十丸,臨睡前再服用一次。此方有五味子,效果最好,不僅能止渴,也能避免產生癰疽,長期服用可以徹底消除渴疾,使氣血更加強壯。

烏梅木瓜湯:(適用於酒後口渴)

用烏梅(打碎)、木瓜(各七點五克),炒過的麥芽、草果、甘草(各三克),生薑(五片)。

苦楝湯:(適用於蟲積引起的口渴)

用苦楝樹根皮(一把,切好後烘焙),麝香(少許),用水煎煮後,在空腹時飲用。

金匱腎氣丸:(用於補氣)

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、丹皮、茯苓、澤瀉、附子、肉桂、牛膝、車前子。

四物湯:(用於補血)

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地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