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七 (6)
卷十七 (6)
1. 三消源流(消癉)
若腰腎既虛冷,則不能蒸化穀氣,盡下為小便,故味甘不變,其色清冷,則肌膚枯槁也。《直指》曰:自腎消而析之,又有五石過度之人,真氣既盡,石勢獨留,陽道興強,不交精泄,名曰強中。消渴,輕也。消中,甚焉。消腎,又甚焉。若強中,則斃可立待。《類聚》曰:五臟六腑,皆有津液,熱氣在內,則津液竭少,故為渴。
夫渴者,數飲水,其人必頭目眩,背寒而嘔,皆因裡虛故也。《入門》曰:飲水而安者,實熱也;飲水少頃即吐者,火邪假渴耳,丹溪曰:三消多屬血虛不生津液,宜以四物湯為主。上消加人參、五味、麥冬、花粉煎,入藕汁、地黃汁、牛乳。酒客生葛根汁沖服。中消加知母、石膏、寒水石、滑石。
下消加黃柏、知母、熟地、五味子。又曰:養肺降火生血為主,分上中下治之,又曰,消渴症,小便反多,如飲水一斗,小便亦一斗,宜腎氣丸。徐忠可曰:仲景云:厥陰之為病消渴,氣上衝心,心中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即吐,下之不肯止。夫厥陰之為病消渴七字;乃消渴之大原,然或單渴不止,或善食而渴,或渴而小便反多,後人乃有上中下之分,不知上中下似不同,其病原總屬厥陰。厥陰者,風木之臟也,與風相得,故凡中風,必先中肝。
然風善行而數變,故在經絡,在血脈,在肌肉,各各不同。而又有鬱於本臟者,則肝得邪而實,因而乘其所勝。陽明受之,乘其所生,少陰受之,於是上中下或有偏勝,現症稍殊,皆為消渴,皆由厥陰風鬱火燔,故曰厥陰之為病消渴。《內經》亦有風消二字,消必兼風言之,亦此意也。
又曰:《內經》云,二陽結,謂之消。仲景獨言厥陰,似乎互異,不知邪氣浸淫,病深腸胃,氣聚不散,故曰結,其使腸胃之氣不能健運而成三消,則厥陰實為病之本。如果病專腸胃,則下之為中病,消渴宜無不止矣。然多食而飢不止為中消,此又云飢不欲食,則知消渴之病,亦有不欲食者,但能食而渴者,全重二陽論治。飲一溲二,重在腎虛論治。
其不能食而氣衝者,重在厥陰論治。此又臨症時微細之辨乎。繆仲淳曰:三消渴疾,以鮎魚涎和黃連末為丸,每五七丸,烏梅下,日三服取效。又曰:用白芍、甘草等分為末,每一錢,水煎,日三服。有人患消渴九年,服藥止而復作,得是方服之,七日頓愈。古人處方,殆不可曉,不可以平易而忽之。
又方,用栝蔞根、黃連各三兩,為末蜜丸,每三十丸,麥冬湯下,日二服。其飲水無度,小便數者,用田螺五升,水一斗浸一夜,渴即飲之,每日一換水及螺,或煮食飲汁亦妙。其飲水無度,小便赤澀者,用秋麻子仁一升,水三升,煮三四沸飲,不過五升瘥。其腎消飲水,小便如膏油者,用茴香、苦楝子等分炒,為末,每食前酒服二錢。
白話文:
如果腰部和腎臟已經虛弱寒冷,就無法蒸化食物的精華,這些精華都直接變成小便排出,所以小便的味道雖然甘甜,但顏色卻清澈冰冷,這樣就會導致皮膚乾枯。醫書《直指》說,這種病是從腎臟開始損耗的,還有一種情況是,有些人過度服用壯陽藥,導致體內的真氣耗盡,藥力卻還殘留,使得性慾異常旺盛,但卻沒有射精,這就稱為「強中」。消渴算是比較輕微的病症,「消中」就嚴重一些,「消腎」則更加嚴重。如果是「強中」這種情況,很快就會死亡。《類聚》書中提到,五臟六腑都有津液,如果體內有熱氣,津液就會減少,所以會感到口渴。
口渴的人會頻繁喝水,他們通常會頭暈眼花、背部發冷、想吐,這些都是因為體內虛弱的緣故。《入門》書中說,喝水後感到舒服的,是體內有實熱;喝水後不久就吐出來的,是虛火假裝口渴。朱丹溪認為,三消大多是因為血虛而不能產生津液,應該以四物湯為主來治療。上消可以加人參、五味子、麥冬、花粉一起煎煮,加入藕汁、地黃汁和牛奶服用,如果是喝酒的人,可以加入葛根汁一起沖服。中消可以加入知母、石膏、寒水石和滑石。
下消可以加入黃柏、知母、熟地、五味子。丹溪又說,治療的重點在於滋養肺部、降火、產生血液,並將上中下三消分開治療。丹溪還說,消渴這種病,小便反而會增多,像喝一斗水,就會排出一斗小便,這種情況適合服用腎氣丸。徐忠可說,張仲景認為,厥陰經脈的疾病會導致消渴,出現氣向上衝心臟、心臟感到灼熱疼痛、容易飢餓但不想吃東西、吃了就吐、排泄不止等症狀。張仲景所說的「厥陰之為病消渴」這七個字,是消渴病的主要病因。但消渴可能單純表現為口渴不止,也可能表現為能吃但仍口渴,或者口渴卻小便增多。後人將其分為上中下三消,但實際上,上中下三消雖然症狀有所不同,但病因都屬於厥陰經脈的問題。厥陰經脈是屬風木的臟器,與風邪相合,所以凡是中風的人,通常會先傷及肝臟。
而且,風邪容易遊走變化,所以會在經絡、血脈、肌肉等不同部位產生不同的症狀。如果風邪鬱積在肝臟,就會導致肝臟受邪而變得實證,進而乘勝攻擊其他臟器。陽明經脈會受到影響,然後影響少陰經脈,於是就出現了上中下三消,症狀雖然有些差異,但都屬於消渴,都是因為厥陰經脈的風邪鬱積、火邪燔灼造成的,所以說「厥陰之為病消渴」。《內經》中也有「風消」的說法,這裡的「消」一定會與「風」一同提及,也是這個意思。
《內經》還說,「二陽結」叫做「消」。張仲景只說厥陰,似乎有些不同,但實際上,邪氣侵入體內,病邪深入腸胃,氣機鬱積不散,所以叫做「結」,導致腸胃功能無法正常運作,從而形成三消。因此,厥陰經脈才是疾病的根本原因。如果疾病單純在腸胃,那麼通過瀉下就能治好,消渴病理應很快停止。但如果出現「多食而飢餓不止」是屬於中消,而這裡又說「飢餓卻不想吃東西」,這就說明消渴病也有不想吃東西的,那些能吃但口渴的,主要用針對陽明經脈的藥物治療;那些喝一杯水排兩杯尿的,主要針對腎虛治療;那些不能吃東西,而且氣往上衝的,主要針對厥陰經脈治療。這就是臨床診斷中需要仔細辨別的地方。繆仲淳說,治療三消渴病,可以用鯰魚的黏液調和黃連粉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五到七丸,用烏梅湯送服,一天三次,會有效果。還可以用白芍、甘草等量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水煎服,一天三次。曾經有人患消渴九年,吃藥後好轉又復發,用了這個方子後,七天就痊癒了。古人開的藥方,道理深奧難懂,不能因為看起來普通就輕視。
還有一個方子,用栝樓根和黃連各三兩,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麥冬湯送服,一天兩次。如果口渴無度、小便頻繁的,可以用田螺五升,用水一斗浸泡一夜,口渴就喝這個水,每天換一次水和田螺,或者把田螺煮熟後喝湯也可以。如果口渴無度、小便赤澀的,可以用秋麻子仁一升,用水三升煮三四沸後飲用,用不過五升就能痊癒。如果是腎消導致的口渴,小便像膏油一樣的,可以用茴香、苦楝子等份炒熟後磨成粉末,每次飯前用酒送服二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