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七 (7)

1. 三消源流(消癉)

其消渴飲水,骨節煩熱者,用芭蕉根搗汁,時飲一二合。其消渴不止,下元虛損者,用牛膝末五兩,生地汁五升浸之,日曬夜浸,汁盡為度,蜜丸,空心酒下三下丸,久服壯筋骨,駐顏色,黑鬚發,津液自生。其胃虛消渴者,羊肚煮爛,空腹服之。其消渴煩亂者,於冬瓜瓤一兩水煎服。

其消渴羸瘦,小便不禁者,兔骨和大麥苗煮汁服極效。其消中易飢者,用蓯蓉、山萸、五味,蜜丸,每鹽酒下二十丸。其三消骨蒸者,以冬瓜自然汁浸曬黃連末七次,又以冬瓜汁和丸,每三四十丸,大麥湯下。尋常口渴,只一服見效。

其強中消渴者,用豬腎一具,薺苨、石膏各三兩,人參、茯苓、磁石、知母、葛根、黃芩、花粉、甘草各二兩,黑大豆一升,水一斗半,先煮豬腎大豆取汁一斗,去渣,下藥再煮三升,分三服,名豬腎薺苨湯,後人名為石子薺苨湯。

消癉,肝心腎三經之陰虛而生內熱病也。即經所謂熱中,與三消異。《靈樞經》言:五臟皆柔弱者,善病消癉。夫皆柔弱者,天元形體不充也。其本大氣不足,五臟氣餒,陰虛生內熱,自是內熱不解,而外消肌肉,故五臟之脈,皆以微小者為消癉,是五臟之氣,不能充滿於榮分,而內有鬱熱以爍之也。故法以脈實大者為順,雖病可治。若脈懸小而堅,則精枯血槁,必不能耐久矣。是知消癉之病,本起於不足,必以滋陰平肝清熱為主也(宜生地黃飲子、玉泉丸)。

【消癉症治】《內經》注曰:癉,謂消熱病也。多飲數溲,謂之熱中。多食數溲,謂之消中。《內經》曰:凡消癉,肥實人則膏梁之疾也。此人因數食甘美而多肥,故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。注曰:食肥則腠理密,而陽氣不得外泄,故肥令人內熱。甘者,性氣和緩而發散逆,故甘令人中滿。

然內熱則陽氣炎上,炎上則欲飲而嗌乾,中滿則陽氣有餘,有餘則脾氣上溢,故轉為消渴。《入門》曰:消者,燒也,如火烹燒物者也。

鰲按:消為肌肉爍,癉為內鬱熱,二字連讀,為一症之名,非如《內經》言癉成為消中,消為三消,癉為癉病也。即《內經》言肥甘之病,亦消渴之類,非消癉,姑附於此。

白話文:

三消源流(消癉)

對於口渴想喝水,而且骨頭關節感到煩熱的人,可以用芭蕉根搗爛取汁,時常喝一兩合。如果口渴不止,而且下半身虛弱損傷的人,可以用牛膝末五兩,加入生地汁五升浸泡,白天曬太陽,晚上浸泡,直到汁液用完,然後做成蜜丸,空腹用酒吞服三顆,長期服用可以強健筋骨,保持容顏,使鬍鬚頭髮烏黑,自然產生津液。如果因為胃虛導致口渴的人,可以把羊肚煮爛,空腹服用。如果口渴煩躁的人,可以用冬瓜瓤一兩加水煎服。

對於因為消瘦而口渴,小便失禁的人,用兔骨和大麥苗煮汁服用,效果非常好。對於容易感到飢餓的人,可以用肉蓯蓉、山茱萸、五味子,做成蜜丸,每次用鹽酒吞服二十顆。對於三消導致骨蒸的人,用冬瓜的自然汁液浸泡曬乾黃連末七次,再用冬瓜汁和藥粉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三四十顆,用大麥湯送服。一般口渴,只需服用一次就能見效。

對於陰莖勃起過於頻繁且口渴的人,可以用豬腎一個,薺苨、石膏各三兩,人參、茯苓、磁石、知母、葛根、黃芩、花粉、甘草各二兩,黑大豆一升,加水一斗半,先煮豬腎和大豆取汁一斗,去除殘渣,加入其他藥材再煮成三升,分三次服用,稱為豬腎薺苨湯,後人稱之為石子薺苨湯。

消癉,是指肝、心、腎三經陰液虧虛而產生內熱的疾病。這和《內經》所說的熱中不同,也和三消不同。《靈樞經》說:五臟都柔弱的人,容易得消癉。所謂的都柔弱,是指先天的身體發育不夠充分。這種人根本是氣不足,五臟氣衰弱,陰虛產生內熱,因為內熱無法消除,導致肌肉消瘦。所以五臟的脈象,都以微小細弱為消癉的特點,這是因為五臟的氣無法充分供給身體,且體內有鬱積的熱在消耗。所以治療方法以脈象充實洪大為順,這種情況還可以治療。如果脈象像懸絲一樣細小而且堅硬,那就是精血枯竭的徵兆,一定無法持久。由此可知,消癉的病因是源於不足,必須以滋養陰液、平息肝火、清除內熱為主要治療方向(適合用生地黃飲子、玉泉丸)。

【消癉症的治療】《內經》的註解說:癉,是指消耗性的熱病。喝水多小便也多,稱為熱中。吃得多小便也多,稱為消中。《內經》說:凡是消癉,大多是肥胖的人因為吃了太多肥膩食物所致的疾病。這些人因為經常食用甘甜肥膩的食物,所以氣往上衝,轉變成口渴。註解說:吃了肥膩的食物,會使皮膚毛孔緊密,陽氣無法向外發散,因此肥胖的人容易產生內熱。甘甜的食物,性質平和舒緩,但是會使氣機逆亂發散,所以甘甜的食物容易導致腹部脹滿。

然而內熱會使陽氣向上升騰,向上升騰就會導致口渴咽乾。腹部脹滿則會導致陽氣過盛,過盛則脾氣向上逆行,所以轉變成口渴。《入門》說:消,就是燒的意思,就像火燒東西一樣。

我的看法是:消,是指肌肉被消耗;癉,是指體內鬱積的熱。兩個字連起來讀,就成為一個疾病的名稱,並不像《內經》所說的癉發展成消中,消是指三消,癉是指癉病。就像《內經》所說的肥甘之病,也是口渴的一種,並非是消癉,姑且附在這裡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