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七 (4)

1. 三消源流(消癉)

又有中消而口甘者,由脾熱中消而口苦者,由膽熱,此二種《內經》謂之癉症,與消病一類卻非即消病。蓋口甘者,脾癉,肥美之所發。肥令人內熱,甘令人中滿,中滿熱鬱,其氣上溢,久亦轉為消渴也,經則治之以蘭草,除陳氣也。蘭性味甘寒,能利水道,其清氣能生津止渴,除陳積畜熱也。

口苦者,膽癉。肝取決於膽,而數謀慮不決,膽氣虛,其氣上溢,而口為之苦,以膽之脈會於咽也。治法俱同三消,特各加引經藥使歸於肝脾。

至三消分治之方,可詳舉之:有煩渴能食者(宜人參白虎湯)。有消渴胸滿心煩,無精神者(宜人參寧神湯)。有消渴便乾,陰頭短,舌白燥,口唇裂,眼澀而昏者(宜止消潤燥湯)。有消渴後身腫者(宜紫蘇湯)。有消渴面目足膝腫,小便少者(宜瞿麥飲)。有消渴咽乾面赤煩躁者(宜地黃飲)。

有消渴盛於夜者(宜加減地黃丸)。有消渴由心火上炎,腎水不濟,煩渴引飲,氣血日消者(宜降心湯)。有心火熾熱,口乾煩渴,小便赤澀者(宜清心蓮子飲)。有消渴小便數,舌上赤脈,肌體枯瘦者(宜和血益氣湯)。有消渴而上焦煩熱,為膈消者(宜人參石膏湯)。有消渴不能食者(宜麥門冬飲子)。

有老人虛人大渴者(宜人參麥冬湯)。以上皆上消之屬(通治上消宜生津養血湯、黃芩湯)。有消中飲食多,不甚渴,小便數,肌肉瘦者(宜加減白朮散)。有消穀善飢者(宜加減白朮散)。有能食而瘦,口乾自汗,便結溺數者(宜清涼飲)。有消中而瘦,二便秘者(宜蘭香飲子)。

有消中由胃熱者(宜藕汁膏)。有消中而中焦燥熱,肌肉瘦削,大便鞭,小便數而黃赤者(宜生津甘露飲)。有消中後腿漸細,將成腎消者(宜茯苓丸)。以上皆中消之屬(通治消中,宜調胃承氣湯、加減三黃丸、黃連豬肚丸、順氣散)。有腎消大渴飲水,下部消瘦,小便如脂液者(宜元菟丹)。

有腎虛水涸燥渴者(宜雙補丸)。有腎消大渴便數,腰膝疼者(宜腎瀝丸)。有腎消尿濁如膏者(宜人參茯苓散)。有腎消口燥煩渴,兩腳枯瘦者(宜加減腎氣丸)。有腎虛消竭,小便無度者(宜鹿茸丸)。

有腎消莖長而堅,精自出者,此孤陽無陰,即強中症也,最難治,蓋此亦由耽好女色,或服丹石以恣欲,久則真氣脫而熱氣盛,故飲食如湯沃雪,肌膚削,小便如膏油,陽易興而精易泄也(宜六味丸、石子薺苨湯、黃連豬肝丸)。以上皆下消之屬(通治下消,宜補腎地黃元、加減八味丸)。

消症之不同如此,此外又有食㑊症。經曰: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謂之食㑊。胃移熱於膽,亦名食㑊。注云:㑊者,易也。飲食移易而過,不生肌肉也,治之與消中同。而又有酒渴症,由平日好酒,熱積於內,津液枯燥,煩渴引飲,專嗜冷物也(宜烏梅木瓜湯)。而又有蟲渴症,由蟲在臟腑之間,耗其精液,而成消竭也(宜苦楝湯)。

白話文:

有一種情況是「中消」卻口中感覺甜,這是因為脾胃有熱;另一種情況是「中消」卻口中感覺苦,這是因為膽有熱。這兩種情況《內經》稱之為「癉症」,雖然跟「消渴病」類似,但並非真正的「消渴病」。口中感覺甜,是脾臟的癉症,通常是吃太多肥膩甘美的食物所導致。肥膩會使身體內熱,甘甜會使腹部脹滿,腹脹發熱鬱積,熱氣向上衝,久了也會轉變成消渴病。這種情況可以用蘭草來治療,以去除身體的陳舊之氣。蘭草味甘性寒,能夠利水,它的清氣可以生津止渴,清除體內積蓄的熱氣。

口中感覺苦,是膽的癉症。肝臟的運作受到膽的影響,如果經常思慮過多、猶豫不決,會導致膽氣虛弱,膽氣向上逆流,就會感到口苦,因為膽的經脈連接到咽喉。治療方法與三消類似,但需要個別加入引經藥物,讓藥力歸於肝脾。

至於治療三消的具體方劑,可以詳細列舉如下:

  • 有煩渴能吃,適合用人參白虎湯。
  • 有消渴,胸悶心煩,精神不佳,適合用人參寧神湯。
  • 有消渴,大便乾燥,陰莖萎縮,舌頭乾燥發白,嘴唇乾裂,眼睛乾澀昏花,適合用止消潤燥湯。
  • 有消渴,身體水腫,適合用紫蘇湯。
  • 有消渴,臉部、眼部、腿部、膝蓋水腫,小便量少,適合用瞿麥飲。
  • 有消渴,咽喉乾燥,臉色潮紅,煩躁不安,適合用地黃飲。
  • 有消渴,晚上症狀加重,適合用加減地黃丸。
  • 有消渴,是因為心火上炎,腎水不足,導致煩渴想喝水,氣血日益耗損,適合用降心湯。
  • 有心火旺盛,口乾煩渴,小便赤澀,適合用清心蓮子飲。
  • 有消渴,小便頻繁,舌頭上有紅色脈絡,身體消瘦,適合用和血益氣湯。
  • 有消渴,上焦煩熱,屬於膈消,適合用人參石膏湯。
  • 有消渴,無法進食,適合用麥門冬飲子。
  • 有老年人或體虛的人,出現嚴重口渴,適合用人參麥冬湯。以上這些都屬於上消。(治療上消的一般方劑,適合用生津養血湯、黃芩湯)。
  • 有飲食量大,不覺得特別口渴,小便次數多,肌肉消瘦,適合用加減白朮散。
  • 有容易感到飢餓,適合用加減白朮散。
  • 有能吃但身體消瘦,口乾,容易出汗,大便乾結,小便次數多,適合用清涼飲。
  • 有中消而身體消瘦,大小便都不順暢,適合用蘭香飲子。
  • 有中消,是因為胃有熱,適合用藕汁膏。
  • 有中消,中焦燥熱,肌肉消瘦,大便乾硬,小便次數多而且顏色黃赤,適合用生津甘露飲。
  • 有中消,腿部逐漸變細,將要發展成腎消,適合用茯苓丸。以上這些都屬於中消。(治療中消的一般方劑,適合用調胃承氣湯、加減三黃丸、黃連豬肚丸、順氣散)。
  • 有腎消,嚴重口渴,大量喝水,下半身消瘦,小便像油脂一樣,適合用元菟丹。
  • 有腎虛,津液耗竭導致燥渴,適合用雙補丸。
  • 有腎消,嚴重口渴,小便次數多,腰腿疼痛,適合用腎瀝丸。
  • 有腎消,小便混濁像膏狀,適合用人參茯苓散。
  • 有腎消,口乾煩渴,兩腳枯瘦,適合用加減腎氣丸。
  • 有腎虛衰竭,小便次數無度,適合用鹿茸丸。
  • 有腎消,陰莖勃起堅硬,精液自動流出,這是因為單純的陽氣沒有陰氣的滋潤,屬於「強中症」,最難治療。這通常是因為過度沉迷女色,或是服用丹石縱慾,久了導致真氣耗盡而熱氣盛,所以吃東西像用熱湯澆雪一樣迅速消化,肌肉消瘦,小便像膏油,陽氣容易勃起但精液容易洩出。(適合用六味丸、石子薺苨湯、黃連豬肝丸)。以上這些都屬於下消。(治療下消的一般方劑,適合用補腎地黃元、加減八味丸)。

消渴病的分類和治療方式就是這樣。此外,還有「食㑊症」。《內經》說:「大腸的熱傳到胃,就會容易餓卻變瘦,稱為食㑊。」「胃的熱傳到膽,也稱為食㑊。」註解說,「㑊」就是「易」的意思,意指飲食很快就消化,沒有變成肌肉。治療方法和治療中消的方法相同。另外,還有「酒渴症」,是因為平常喜歡喝酒,導致體內積熱,津液乾枯,產生煩渴想喝水,特別喜歡喝冷飲。(適合用烏梅木瓜湯)。還有「蟲渴症」,是因為腸胃裡有蟲,消耗精液,導致身體消瘦。(適合用苦楝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