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七 (3)

1. 治燥病方十九

滋燥飲,〔總治〕秦艽,花粉,白芍,生地,天冬,麥冬,加蜜、童便服。人乳、牛乳、梨汁、蔗汁,時時可服。

大補地黃丸,〔熱燥〕熟地,當歸,杞子,山藥,山萸,白芍,生地,元參,酒知母,酒黃柏,肉蓯蓉,蜜丸,鹽湯下。

養榮湯,〔風燥〕當歸,白芍,熟地,生地,秦艽,黃芩,防風

清涼飲,〔清上部〕黃連,黃芩,薄荷,當歸,元參,白芍,甘草,便少加大黃。

鎮風潤氣丸,〔風秘〕大黃,麻仁,山萸,山藥,牛膝,檳榔,枳殼,獨活,車前子,菟絲子,郁李仁。

辛潤湯,〔又〕熟地,生地,升麻,紅花,炙甘草,檳榔,歸身,桃仁

元戎四物湯,〔又〕川芎,當歸,白芍,生地,煨大黃,桃仁

加減四物湯,〔保肺〕當歸,白芍,生地,麥冬,元參,花粉,甘草,黃柏,五味子

生血潤膚飲,〔潤膚〕天冬(一錢半),生地,熟地,麥冬,當歸,黃耆(各一錢),酒芩,桃仁泥,栝蔞仁(各五分),升麻(二分),酒紅花(一分),五味子(九粒)

天門冬膏,〔又〕天門冬去心,生搗絞汁,濾去渣,砂鍋熬成膏,服一二匙。

當歸承氣湯,〔潤腸〕當歸,大黃(各二錢),芒硝(七分),甘草(五分),水煎臨時入芒硝攪和服。

四物湯,〔燥甚〕川芎,當歸,白芍,熟地

生脈散,〔又〕人參,麥冬,五味子

炙甘草湯,〔熱劫〕炙草,阿膠,生地,麥冬,人參,麻仁

清燥救肺湯,〔傷氣〕桔梗,黃芩,麥冬,花粉,桑皮,生地

六味丸,〔傷血〕生地,山藥,山萸,丹皮,茯苓,澤瀉

滋燥養榮湯,〔總治〕熟地,生地,黃芩,甘草,白芍,當歸,秦艽,防風

潤腸丸,〔又〕歸尾,羌活,桃仁,麻仁,大黃,一方加秦艽、防風、皂角子。

五仁湯,〔又〕桃仁,杏仁,柏子仁,松子仁,郁李仁

瓊脂膏,〔又〕生地(二十斤打汁去渣),白蜜(二升煎沸去沫),鹿角膠,真酥油(各二斤),生薑(二兩取汁),先以慢火熬地黃汁數沸,棉濾取淨汁,又煎二十沸,下膠,次下酥蜜,同熬至如飴,磁器收貯,每服一二匙,溫酒下。

白話文:

【治療乾燥病症的十九種方法】

1.滋燥飲:總體治療。使用秦艽、花粉、白芍、生地、天冬、麥冬等材料,加入蜂蜜及童便服用。人奶、牛奶、梨汁、蔗汁可隨時飲用。

2.大補地黃丸:針對熱燥。主要成分有熟地、當歸、杞子、山藥、山萸、白芍、生地、元參、酒知母、酒黃柏、肉蓯蓉,製成蜜丸,以鹽湯送服。

3.養榮湯:針對風燥。成分為當歸、白芍、熟地、生地、秦艽、黃芩、防風。

4.清涼飲:清理上部熱燥。主要材料有黃連、黃芩、薄荷、當歸、元參、白芍、甘草,如果便祕可加入大黃。

5.鎮風潤氣丸:針對風祕。成分包括大黃、麻仁、山萸、山藥、牛膝、檳榔、枳殼、獨活、車前子、菟絲子、郁李仁。

6.辛潤湯:成分為熟地、生地、升麻、紅花、炙甘草、檳榔、當歸、桃仁。

7.元戎四物湯:主要成分有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煨大黃、桃仁。

8.加減四物湯:保護肺部。主要材料有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麥冬、元參、花粉、甘草、黃柏、五味子。

9.生血潤膚飲:滋潤肌膚。主要材料有天冬、生地、熟地、麥冬、當歸、黃耆、酒芩、桃仁泥、栝蔞仁、升麻、酒紅花、五味子。

10.天門冬膏:主要材料為天門冬,去心後生搗絞汁,砂鍋熬成膏,每次服用一二匙。

11.當歸承氣湯:滋潤腸道。主要成分有當歸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,水煎後臨時加入芒硝攪和服用。

12.四物湯:對抗嚴重乾燥。主要成分有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熟地。

13.生脈散:主要成分有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。

14.炙甘草湯:針對熱燥。主要成分有炙草、阿膠、生地、麥冬、人參、麻仁。

15.清燥救肺湯:針對傷氣。主要成分有桔梗、黃芩、麥冬、花粉、桑皮、生地。

16.六味丸:針對傷血。主要成分有生地、山藥、山萸、丹皮、茯苓、澤瀉。

17.滋燥養榮湯:總體治療。主要成分有熟地、生地、黃芩、甘草、白芍、當歸、秦艽、防風。

18.潤腸丸:主要成分有當歸、羌活、桃仁、麻仁、大黃,另一配方還可加入秦艽、防風、皁角子。

19.五仁湯:主要成分有桃仁、杏仁、柏子仁、松子仁、郁李仁。

20.瓊脂膏:主要成分有生地、白蜜、鹿角膠、真酥油、生薑。先慢火熬地黃汁,再加入其他材料,最後熬至如飴,存儲在瓷器中,每次服用一二匙,溫酒送服。

2. 三消源流(消癉)

三消,燥病也。三消之症,分上中下。上消者,舌赤裂,咽如燒,大渴引飲,日夜無度。中消者,多食易飢,肌肉燥,口乾飲水,大便鞭,小便如泔。下消者,煩躁引飲,耳輪焦,便溺不攝,或便如膠油。三消之由:上消肺也,由肺家實火,或上焦熱,或心火煅煉肺金。中消脾也,由脾家實火,或伏陽蒸胃。

下消腎也,由腎陰虛,或火伏下焦。經曰:心移寒於肺,為肺消,肺消者,飲一溲二,死不治。又曰:心移熱於肺,傳為鬲消。又曰:奇病有消渴,皆上消也,多飲而渴不止者也。蓋肺主氣,其能通調水道而有制者,賴心君火,時與以溫氣而為之主,以潤燥金,故肺之合皮,其主心也,若心火不足,不能溫金,而反移以寒,寒與金化,則金冷氣沉而不得升,猶下有溝瀆,上無雨露,是以飲一溲二也,是肺氣以下而枯索也,故曰肺消死不治,此因於寒者也。肺本燥金,心腹以熱移之,為火燥相即,因而鬲上焦煩,飲水多而善消,此因於熱者也。

可見上消之由,有陰有陽,不可不辨。而多飲易消,火氣炎郁,所以為奇病也。經又曰:癉成為消中。又曰:胃中熱則消穀,令人善飢。又曰:二陽結,謂之消,皆中消也。此蓋結於本氣,陽明氣盛熱壯,然以血多津守,未嘗有所結,今言其結,則陽邪盛而傷陰,枯其津液,故結在中焦。陽明亢甚,故消穀善飢。

又熱亢能消,精液不榮肌肉,故名曰消也。經又曰:溲便頻而膏濁不禁,肝腎主之,此下消也。蓋緣腎水虧損,津液枯竭,水虧火旺,蒸爍肺金,肺被火邪,不能生腎,故成下消也。

趙獻可言三消之症,總由煎熬既久,五臟燥烈,能食者必發胸疽背癰,不能食者必發中滿鼓脹,治者不必分上下,概用清肺滋腎之藥,上消小劑,中消中劑,下消大劑(宜概用六味丸加麥冬、五味子)。其或命門火衰,火不歸元,遊於肺為上消,遊於胃為中消,必用引火歸元之法,渴病若失矣(宜八味丸,冷水服之)。若過用寒涼,恐內熱未除,中寒又起。

獻可此言誠能於消病中尋源討流,但必切脈合症,確然審是命門火衰,然後可用桂附,若由熱結所致,下咽立斃矣,慎之謹之。大約善治三消者,必補腎水真陰之虛,瀉心火燔灼之勢,除腸胃燥熱之邪,濟心中津液之衰,使道路散而不結,津液生而不枯,氣血利而不澀,則消症無不愈矣。

夫三消之成,總皆以水火不交,偏勝用事,燥熱傷陰之所致,而要之五行之氣相成,陽勝固能消陰,陰勝亦能消陽,如經言二陽之病,傳為風消。二陽者,陽明也,陽明既病,木邪起而勝之,既勝,則精血不榮,肌肉風消也,故由燥陽傷陰,而氣不化水固為消。由陰邪偏勝,而陽不帥陰,其水不化氣亦為消,其消一也(總治三消,宜人參白朮散、桑白皮湯、活血潤燥生津飲、大黃甘草飲子)。

白話文:

三消源流(消癉)

三消是一種燥熱的疾病。三消的症狀,分為上、中、下三消。上消的症狀是舌頭紅腫裂開,咽喉像燒灼一樣疼痛,非常口渴,大量飲水,日夜不停。中消的症狀是容易飢餓,肌肉乾燥,口乾舌燥,大便乾硬如羊糞,小便清稀如水。下消的症狀是煩躁不安,大量飲水,耳輪乾燥,大小便失禁,或者大便像膠油一樣。

三消的病因:上消屬於肺,是由於肺部實火,或上焦熱盛,或心火過盛灼傷肺金所致。中消屬於脾,是由於脾部實火,或伏藏的陽氣蒸騰胃腸所致。下消屬於腎,是由於腎陰虛損,或火邪伏藏於下焦所致。

經典醫籍記載:心臟的寒邪移到肺,就會導致肺消,肺消的病人,喝的水比排出的尿多,是治不好的。又說:心臟的熱邪移到肺,就會傳變為鬲消(指上焦的消渴)。又說:奇特的疾病中,有消渴症,都屬於上消,症狀是大量飲水而仍然口渴不止。因為肺主氣,它能通調水道並加以調節,依靠心臟君火,適時給予溫煦之氣來統攝它,以滋潤燥金,所以肺與皮膚相通,而歸屬於心。如果心火不足,不能溫煦肺金,反而轉移寒邪,寒邪與金氣相合,則金氣寒冷而下降,不能上升,就像下面有溝渠,上面沒有雨露一樣,所以喝的水多,排出的尿也多,這是肺氣下降而枯竭,所以說肺消是治不好的,這是由於寒邪引起的。肺本屬燥金,心臟腹部熱邪傳到肺,就會引起燥熱相加,因此上焦煩躁,飲水多而很快排出,這是由於熱邪引起的。

由此可見,上消的病因,既有陰虛,也有陽盛,不可不辨。而大量飲水又很快排出,火氣鬱結,所以成為奇特的疾病。經典醫籍又記載:癉病發展就會成為中消。又說:胃中熱盛就會消穀(食物消化快),讓人容易飢餓。又說:兩個陽經(少陽與陽明)的經氣凝結,稱為消,都屬於中消。這是因為陽邪結聚於本氣,陽明經氣盛而熱烈,但是由於血液充足,津液充盈,並未發生凝結,現在說它凝結,就是因為陽邪盛而傷陰,枯竭了津液,所以凝結在中焦。陽明經氣亢盛,所以消穀善飢。

又熱邪亢盛能導致消渴,精液不能滋潤肌肉,所以稱為消。經典醫籍又記載:小便頻繁而混濁,不能自禁,這是肝腎所主,屬於下消。這是由於腎水虧損,津液枯竭,水虧則火旺,蒸騰肺金,肺受火邪侵犯,不能滋養腎陰,所以形成下消。

趙獻可說,三消的症狀,總的來說是由於煎熬日久,五臟燥熱所致,能吃東西的病人一定會發胸痛背癰,不能吃東西的病人一定會發腹脹鼓滿,治療時不必區分上下,都用清肺滋腎的藥物,上消用小劑量,中消用中等劑量,下消用大劑量(宜用六味地黃丸加麥冬、五味子)。如果命門火衰,火不歸元,遊走於肺則為上消,遊走於胃則為中消,必須用引火歸元的方法,渴病自然會好轉(宜用八味丸,冷水服用)。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恐怕內熱未除,又引起中寒。

獻可的這些話,確實能夠在消渴病中探求其根源和流變,但是必須切脈合症,確實審察是不是命門火衰,然後才能用桂枝、附子,如果由熱結引起的,服用後就會立即死亡,一定要謹慎。大致來說,善治三消的醫生,必須補益腎水真陰的虛損,瀉去心火燔灼之勢,清除腸胃燥熱之邪,補充中焦津液的衰竭,使氣機通暢而不凝滯,津液生成而不枯竭,氣血通利而不阻塞,那麼三消的症狀就一定能痊癒。

總之,三消的形成,都是因為水火不交,偏勝一方,燥熱傷陰所致,而關鍵在於五行的氣機相互協調,陽氣過盛固然能損傷陰氣,陰氣過盛也能損傷陽氣,如經書所說,二陽的疾病,會傳變為風消。二陽指的是陽明經,陽明經既已生病,木邪上升而克制它,既已克制,則精血不能滋養,肌肉消瘦,這是由於燥熱的陽氣損傷陰氣,氣不能化為水所以成為消渴。由於陰邪偏盛,而陽氣不能統攝陰氣,水不能化為氣,也成為消渴,其消渴的病理是一樣的(治療三消,可以使用人參白朮散、桑白皮湯、活血潤燥生津飲、大黃甘草飲子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