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六 (2)
卷六 (2)
1. 治心病諸藥要品及方五
心實宜降火清熱(黃連,石膏,甘草,麥冬,牡丹皮,犀角,滑石,竹葉,燈心,童便,如大便結燥,須大黃、芒硝,發狂譫語亦如之)。
心虛宜益氣補血(人參,炙草,圓眼,茯神,金石斛,生黃,棗仁,丹參,遠志,五味子,鹿茸,丹砂,炒鹽,琥珀,柏子仁,龍齒,金箔,牛黃,麥冬,代赭石,桔梗,竹瀝,貝母,鬱金,陳膽星,鉤鉤,白芍,黃連,元參,北沙參,竹茹,當歸,黃耆,枸杞子,黃芩,黃柏,牡蠣,天冬,紫石英)
白話文:
心實宜降火清熱
如果心火旺盛,應該使用清熱瀉火藥物來降火,例如:黃連、石膏、甘草、麥冬、牡丹皮、犀角、滑石、竹葉、燈心、童便。
如果大便乾燥,還需要加入大黃、芒硝來潤腸通便。
如果出現發狂譫語,也需要使用上述藥物來清熱解毒。
心虛宜益氣補血
如果心氣虛弱,應該使用補氣養血藥物來補益心氣,例如:人參、炙草、圓眼、茯神、金石斛、生黃、棗仁、丹參、遠志、五味子、鹿茸、丹砂、炒鹽、琥珀、柏子仁、龍齒、金箔、牛黃、麥冬、代赭石、桔梗、竹瀝、貝母、鬱金、陳膽星、鉤鉤、白芍、黃連、元參、北沙參、竹茹、當歸、黃耆、枸杞子、黃芩、黃柏、牡蠣、天冬、紫石英。
錢氏安神丸,〔補虛〕水飛硃砂(一兩),麥冬,牙硝,寒水石,茯苓,山藥,甘草(各五錢),冰片(二分半),蜜丸,每兩作三十丸,每丸砂糖水化下。
醒心散,〔心虛熱〕人參,麥冬,遠志,茯神,五味子,石菖蒲,生地,等分水煎。
瀉心湯,〔瀉心熱〕黃連不拘多少,為極細末,每服二分半,或五分,或一錢,溫水調下。
白話文:
錢氏安神丸用於補虛,配方為水飛硃砂一兩、麥冬、牙硝、寒水石、茯苓、山藥、甘草各五錢、冰片二分半,製成蜜丸,每兩分成三十丸,每次服用一丸,用砂糖水送服。醒心散用於心虛熱,配方為人參、麥冬、遠志、茯神、五味子、石菖蒲、生地,等量水煎服。瀉心湯用於瀉心熱,配方為黃連研磨成極細末,每次服用二分半至一錢,溫水送服。
導赤散,〔心熱〕生地,木通,甘草(各一錢),竹葉(七片),此雖治心熱,實小腸之藥也。
十味導赤散,〔實熱〕黃連,黃芩,麥冬,半夏,茯苓,赤芍,木通,生地,甘草,地骨皮(各用五分),姜(五片),此治心臟實熱,一切口舌生瘡、驚悸、煩渴諸症。
白話文:
導赤散用生地、木通、甘草、竹葉等藥材,雖然治療心熱,但實際上是針對小腸的藥方。十味導赤散則以黃連、黃芩、麥冬、半夏、茯苓、赤芍、木通、生地、甘草、地骨皮等藥材,加上薑,來治療心臟實熱,以及由此引起的口舌生瘡、驚悸、煩渴等症狀。
2. 附載仲景大法及分別標本方藥
有餘為熱(氣,牛黃,黃連、冰片、天竺黃;血,硃砂、生地、黃柏)
不足為寒(氣,人參、茯苓、乾薑、菖蒲;血,地黃、當歸、肉桂)
心盛則生熱(子能令母實,實則瀉其子)
心虛熱收內(母能令子虛,虛則補其母)
逆則多盛(大黃,川黃連)
白話文:
有過剩之症狀代表熱(氣):如牛黃、黃連、冰片、天竺黃等。若血液方面有過剩之症狀代表熱:如硃砂、生地、黃柏。
不足之症狀代表寒(氣):如人參、茯苓、乾薑、菖蒲等。血液方面的不足之症狀代表寒:如地黃、當歸、肉桂。
心臟功能過盛會產生熱:因為子能令母實,實則瀉其子,即指心臟功能過盛會影響其他器官,造成過熱。
心臟功能虛弱會導致內部熱收縮:母能令子虛,虛則補其母,即指心臟功能不足會影響其他器官,需要補充心臟功能。
逆轉的狀況會導致過度強烈的症狀:使用大黃、川黃連等藥物進行治療。
大則病進(熟地黃,硃砂)
心悸(汗多,桂枝;少陰,柴胡;陰症,茯苓;雜病,硃砂)
痞悶(虛,半夏;寒,白朮、乾薑;濕,茯苓、澤瀉;實,枳實;熱,大黃、黃連;燥,木瓜、芍藥)
痞(心下有水,枳實、澤瀉、白朮;心下無水,木瓜、芍藥、旋覆花)
下之心下痞(雜病,半夏、芍藥;傷寒,甘草瀉心湯)
白話文:
痞悶的症狀,如果是虛證,可用半夏治療;如果是寒證,可用白朮和乾薑治療;如果是濕證,可用茯苓和澤瀉治療;如果是實證,可用枳實治療;如果是熱證,可用大黃和黃連治療;如果是燥證,可用木瓜和芍藥治療。
痞
(心下有水,枳實、澤瀉、白朮;心下無水,木瓜、芍藥、旋覆花)
痞的症狀,如果腹部有積水,可用枳實、澤瀉和白朮治療;如果腹部沒有積水,可用木瓜、芍藥和旋覆花治療。
下之心下痞
(雜病,半夏、芍藥;傷寒,甘草瀉心湯)
下之心下痞的症狀,如果是其他雜症引起,可用半夏和芍藥治療;如果是傷寒引起,可用甘草瀉心湯治療。
下之脅下痛(虛,芍藥、柴胡;實,牡蠣、柴胡)
一法,火鬱則發之,謂汗之令疏散也。
標(黃連,子能令母實,實則瀉其子)
本(地黃,生者,自病丁與丙同治)
白話文:
在中醫學中,有以下幾個原則和方法:
-
"下之脅下痛":對於脅下疼痛的情況,如果是虛症,可以使用芍藥和柴胡來調理;如果是實症,則可使用牡蠣和柴胡。
-
"火鬱則發之,謂汗之令疏散也":如果體內有熱氣積聚(火鬱),則可用發汗的方式來疏散熱氣,使體內熱邪得到疏散。
-
"標(黃連,子能令母實,實則瀉其子)":這裡的「標」指的是黃連,用於治療熱毒或上焦火熱等病症。而「子能令母實」則是中醫理論中的一種說法,意思是通過治療子病(例如肝火過旺)來緩解母病(例如心火旺盛)。所以,當有實症時,應當瀉其子病。
-
"本(地黃,生者,自病丁與丙同治)":「本」指的地黃,用於滋補腎陰或清熱降火等。其中「生者」指的是生地黃,可以用於治療因丁(心火)或丙(肝火)引起的疾病。因此,當有因心火或肝火旺盛引起的疾病時,可以使用生地黃來治療。
3. 治伏梁方二
伏梁丸,〔總治〕黃連(一兩半),人參,厚朴(各五錢),黃芩,桂枝,丹參,茯苓(各一錢),乾薑,菖蒲,巴霜,川烏(各五分),紅豆蔻(二分),蜜丸,服法詳息賁症。
增損五積丸,〔通治〕黃連,厚朴,川烏,乾薑,人參,茯苓,藥品分量加減製法俱詳息賁症。
白話文:
伏梁丸用黃連一兩半、人參、厚朴各五錢、黃芩、桂枝、丹參、茯苓各一錢、乾薑、菖蒲、巴霜、川烏各五分、紅豆蔻二分,做成蜜丸服用,服用方法詳見賁症相關記載。增損五積丸則用黃連、厚朴、川烏、乾薑、人參、茯苓,藥品分量和製作方法詳見賁症相關記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