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 (1)

1. 卷十六

2. 濕病源流

經曰: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此言土濕過甚,則痞塞腫滿之病生,經故又曰:諸痙強直,積飲痞膈,中滿吐下霍亂,體重胕腫,肉如泥,按之不起,皆屬於濕也。蓋太陰濕土,乃脾胃之氣也。然則濕之氣病,內外因固俱有之。

其由內因者,則本脾土所化之濕,火盛化為濕熱,水盛化為寒濕,其為症狀,發熱惡寒,身重自汗,筋骨疼,小便秘,大便清,腰疼胕腫,肉如泥,腳如石墜,其為脈必緩,浮緩濕在表,沉緩濕在裡,弦緩風濕相搏,治法則以燥脾利溲為主(宜五苓散加蒼朮、半夏、厚朴)。

其由外因者,則為天雨露,地泥水,人飲食,與汗衣濕衫,其為症狀,頭面如裹滯重,骨節疼,手足痠軟,腿膝胕腫,挾風痰則麻,兼死血則木,動邪火則腫疼,或疝氣偏墜,目黃,其為脈亦必緩,治法則以燥濕祛風為主(宜除溫羌活湯,虛者獨活寄生湯)。濕病之因,內外不同如此,然不論內外,其熏襲乎人,多有不覺,非若風寒暑熱之暴傷,人便覺也。

至病之為患於身者,其部分尤不可不辨:如濕在上,宜防風,風能燥濕,猶濕衣懸透風處則干也;濕在中,宜蒼朮,猶地上有濕,灰多則滲干也;濕在下,宜利小便,猶欲地干,必開水溝也;濕在周身,宜烏藥、羌活等;濕在兩臂,宜桑條、威靈仙等;濕在兩股,宜牛膝、防己、萆薢等。分其部位而治之。

而一身之患,有不盡去者乎。且同一濕也,而有中濕、寒濕、風濕、濕痹、濕熱、濕溫、酒濕及濕痰、破傷濕之不齊焉。中濕者,其脈沉而微緩,腹䐜脹,倦怠,且濕喜歸脾,流於關節,四肢疼痛而煩。或一身重著,久則浮腫喘滿,昏不知人。挾風則眩暈嘔噦,挾寒則攣拳掣痛。

《內經》曰:面色浮澤,是為中濕。此尤顯而可驗者也(宜除濕湯、加味朮附湯)。寒濕者,雖夏月亦覺清涼,多中於血虛之人,發則關節不利,牽掣作痛(宜虎骨、官桂、當歸)。若腰下冷重或痛,便為腎著,宜腎著湯。前輩云:凡濕,以尿赤而渴為濕熱,以尿清不渴為寒濕,是其驗也。

風濕者,太陽經感風,與濕相搏,其骨節痠疼,不能轉側者,濕氣也。其掣而不能屈伸者,風也。其汗出身寒,脈沉微,短氣,小便清而不利者,寒閉也。其惡風者,表虛也。其或微腫者,陽氣不行也。然雖惡風寒,宜微汗之,不得用麻黃、葛根輩,使其大汗,若使大汗,則風去濕留,反能為患(宜除濕羌活湯)。濕熱者,肢節疼,肩背重,胸滿身疼,流走脛腫作疼(宜當歸拈痛湯,疼甚加倍服之)。

或有氣如火從腳下起入腹,此亦濕鬱成熱而作(宜二妙丸加牛膝、防己)。濕痰者,痰涎流注肌肉間,時作痠疼(宜祛濕痰湯)。濕溫者,兩脛逆冷,胸腹滿,多汗,頭痛妄言,必其人嘗傷於濕,因而中暑,暑濕相博,則發濕溫,其脈陽濡而弱,陰小而急,治在太陽,不可發汗,汗出必不能言,耳聾,不知痛所在,身青,面色變,名曰重暍,如此死者,乃醫殺之(宜蒼朮白虎湯)。

白話文:

濕病源流

經書上說,所有腫脹的病症都屬於脾土的病變。意思是脾土過於濕潤,就會導致身體腫脹。經書上也說,各種抽搐、僵直、積聚飲邪阻塞胸膈、腹部脹滿、嘔吐、下痢、霍亂、身體沉重腫脹、肌肉鬆軟如泥、按壓不痛,都屬於濕邪作祟。因為脾胃之氣,本質上就是陰寒濕潤的。所以濕邪致病,內外因素都有。

內因引起的濕病,是因為脾土運化失常,產生濕邪;火盛則化為濕熱,水盛則化為寒濕。症狀表現為發熱惡寒、身體沉重、自汗、筋骨疼痛、小便不利、大便稀溏、腰痛腫脹、肌肉鬆軟如泥、腳部沉重如石墜落,脈象緩弱。濕邪在表則脈浮緩,濕邪在裡則脈沉緩,風濕相搏則脈弦緩。治療方法是以燥濕利尿為主,常用藥方是五苓散加蒼朮、半夏、厚朴。

外因引起的濕病,則來自於天上的雨露、地上的泥水、飲食不節以及汗濕衣衫等。症狀表現為頭面沉重如裹,骨節疼痛,手足酸軟無力,腿膝腫脹,如果兼夾風痰則會麻木,兼夾瘀血則會肢體僵硬,夾雜邪火則腫痛,或者出現疝氣下墜、目黃等症狀,脈象也緩弱。治療方法是以燥濕祛風為主,常用藥方是除濕羌活湯,體虛者則用獨活寄生湯。濕病的內外因不同,但無論內外,濕邪侵入人體,大多不易察覺,不像風寒暑熱那樣會立刻讓人感覺到。

濕病侵犯人體,必須辨別其部位:濕邪在上焦,宜用防風,因為風能燥濕,就像濕衣服掛在通風處會變干一樣;濕邪在中焦,宜用蒼朮,就像地上潮濕,撒上很多灰燼就能滲干一樣;濕邪在下焦,宜利小便,就像想讓土地乾燥,必須疏通水道一樣;濕邪遍布全身,宜用烏藥、羌活等藥物;濕邪在兩臂,宜用桑枝、威靈仙等藥物;濕邪在兩股,宜用牛膝、防己、萆薢等藥物。要根據濕邪的部位進行治療。

但是,全身的濕邪,未必能完全去除。而且,濕邪的種類也有很多,包括中濕、寒濕、風濕、濕痹、濕熱、濕溫、酒濕以及濕痰、破傷風濕等。中濕的脈象沉而微緩,腹部脹滿,倦怠乏力,濕邪喜歡停留於脾,流注關節,導致四肢疼痛,煩躁不安。全身沉重,久了會浮腫、喘滿、昏迷不省人事。兼夾風邪則眩暈嘔吐,兼夾寒邪則肢體攣縮疼痛。《內經》說,面色浮腫光澤,就是中濕的表現,這是明顯易見的症狀,可用除濕湯、加味朮附湯治療。寒濕,即使在夏天也感覺清涼,多發生於血虛的人,發病時關節不利,牽拉疼痛,可用虎骨、官桂、當歸治療。如果腰下冷重或疼痛,就是腎著,可用腎著湯治療。前輩說,凡是濕病,尿赤而口渴的是濕熱,尿清不渴的是寒濕,這是鑒別的方法。

風濕,是太陽經受風邪侵襲,與濕邪相搏,導致骨節酸痛,不能轉動,這是濕邪;肢體掣痛,不能屈伸,這是風邪;汗出而感寒,脈沉微,呼吸短促,小便清而不利,這是寒邪閉阻;惡風,是表虛;輕微腫脹,是陽氣不行。雖然惡風寒,也應該微微出汗,不能用麻黃、葛根等藥物使之大汗,因為大汗會使風邪散去而濕邪留存,反而加重病情,宜用除濕羌活湯。濕熱,表現為肢節疼痛,肩背沉重,胸悶身痛,脛部腫痛遊走,可用當歸拈痛湯治療,疼痛劇烈時可加倍服用。

有些人感覺氣血像火一樣從腳底湧上腹部,這是濕邪鬱積化熱所致,可用二妙丸加牛膝、防己治療。濕痰,是痰液停滯肌肉之間,時而酸痛,可用祛濕痰湯治療。濕溫,表現為兩脛逆冷,胸腹脹滿,多汗,頭痛,胡言亂語,大多是因為患者曾經受濕邪侵犯,又中暑,暑濕相搏而發病,脈象是陽氣濡弱,陰氣虛弱而急促,治療應該從太陽經入手,不能發汗,發汗則會導致不能說話、耳聾、不知疼痛部位、身體青紫、面色改變,稱為重暍,如果這樣治療導致死亡,那就是醫生殺死了病人,可用蒼朮白虎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