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五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 (15)

1. 瘧疾源流

瘧發日久,多寒不解者,必本陽虛,當補中益氣(宜以參、耆、術為主)。瘧發日久,並寒與熱不歇者,為有根,根者何?水飲敗血結癖是也。蓋水飲皆能生寒熱,敗血為暑熱之毒,結癖為瘧母,而有結癖者脅必痛,以癖必結於脅下也。凡此皆為寒熱不歇之根,故挾水飲者當逐水飲,挾敗血者當消暑毒,有結癖者當攻其癖,能隨症疏利之,寒熱自除矣。《直指》云:瘧多用常山,以水在上能吐之,水在中下能破其結而下其水。

斯言良是也,此皆治瘧之要法,不可不知者。若瘧後變症,惟痢最為危急,而其變痢之由,有困暑邪太盛,解散不早,即或解散,不能通暢,以至陷入於裡,變而為痢者,急用表裡分消之法以治之(宜以芩、連、芍、草、滑石、紅曲以消里,葛根、升、柴以治外,脾胃弱加人參、扁豆、蓮肉),連進大劑,以痢愈為度,痢愈瘧亦止,即不止,其發亦輕,仍隨經隨症施治。

有因誤下邪氣隱於內,變而為痢者,則必兼腹滿、腫脹、嘔惡、不思食等證,法宜逐邪去滯以培土(宜芩、連、芍草、滑石、紅曲、葛根、柴胡、人參、蓮肉等,及陳皮、藿香、厚朴、姜皮),亦以痢愈為度。此二因者,症之最急,治之之藥,必宜大劑,若膽小,雖用藥不謬,終不去病,以致遷延不救。

其次瘧勞,或素有弱症,而又患瘧,以致舊病更深,或因瘧煎熬日久頓憊,精神衰耗,內熱不清,肌肉消削,浙至往來潮熱,致成癆瘵,急宜察其何經受病,以補益調理之(宜補中益氣湯、八味丸為主)。

其次厥瘧,總由氣血虧虛,調理失宜,或因寒而厚衣重被,至發熱不去,過傷於暖,或因熱而單衣露體,雖過時猶然,至又感寒,遂成厥瘧,治者當分別寒熱,不得混施湯劑(熱厥宜升陽散火湯,寒厥宜建中湯,及附、桂、吳萸,俱可酌用,或兼氣虛,參用參耆益氣湯,或兼血虛,參用四物湯)。以上種種諸法,固合瘧之症變為治矣,寧患有未瘳乎。

至如似瘧非瘧一症,亦惡寒,亦發熱,亦或連日作,或間日作,而其與瘧分別處,惟在乎脈不必弦,皆由感冒風寒,忽覺毛寒股慄,百骸鼓撼,嘔不能食,未幾而發熱,有似瘧狀也,其或有熱多者(宜小柴胡湯),或有寒多者(宜人參養胃湯),或有內傷虛者(宜補中益氣湯加山楂、麥芽、蔻仁以扶脾胃),皆宜隨症施治,自止矣。

然傷寒癆病,各有如瘧,各宜從本病施治,即痰飲㿗疝,積聚傷食,暑濕燥火,癰疽瘡毒等症,俱有寒熱似瘧者,須細問其原,不得概認為瘧。

【脈法】《要略》曰:瘧脈自弦,弦數多熱,弦遲多寒,弦小緊者宜下之,弦遲者可溫之,弦而緊者可發汗,浮大者可吐之,弦數者風發也,以飲食消息止之。《脈經》曰:瘧脈自弦,微則為虛,代散則死。丹溪曰:瘧脈多弦,但熱則帶數,寒則帶遲,亦有病久而脈極虛微無力,似乎不弦,然必於虛數之中見弦,但不搏手耳,細察之可也。《醫鑑》曰:弦短者傷食,弦滑者多痰,虛微無力為久瘧。

白話文:

瘧疾如果發作很久,而且多是寒冷不退的,那一定是身體陽氣虛弱,應該用補中益氣的藥方(主要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)。瘧疾如果發作很久,而且寒冷和發熱交替不停的,那表示病根很深。病根是什麼呢?是體內的水飲、敗血和結成的痞塊。水飲會產生寒冷或發熱,敗血是暑熱的毒素,痞塊是瘧疾的根源,有痞塊的人胸脅一定會疼痛,因為痞塊通常結在胸脅之下。這些都是寒熱交替不止的病根,所以體內有水飲的要排除水飲,有敗血的要消除暑熱毒素,有痞塊的要攻散痞塊,只要能針對病症進行疏通調理,寒熱自然就會消除。《直指》這本書說:治療瘧疾多用常山這種藥,因為它能使水飲往上吐出來,也能使水飲往下排出。

這些說法很有道理,都是治療瘧疾的重要方法,一定要知道。如果瘧疾之後產生其他病症,痢疾是最危險的,而痢疾的產生,有可能是因為暑邪太過旺盛,沒有及時解除,或者即使有解除,也沒有完全通暢,以致暑邪侵入體內,轉變成痢疾。這種情況要趕快用表裡分消的方法來治療(可以用黃芩、黃連、芍藥、甘草、滑石、紅曲來消除體內的邪氣,用葛根、升麻、柴胡來治療體表的病邪,如果脾胃虛弱,可以加人參、扁豆、蓮子)。要連續服用大劑量的藥,直到痢疾治好為止,痢疾治好瘧疾也會停止,即使沒有停止,發作也會減輕,仍然要根據病情和症狀進行治療。

有時候是因為誤用瀉藥,使邪氣藏於體內,而轉變成痢疾,這種情況通常會伴隨腹脹、腫脹、噁心嘔吐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治療方法應該是排除邪氣、消除積滯,同時補養脾胃(可以用黃芩、黃連、芍藥、甘草、滑石、紅曲、葛根、柴胡、人參、蓮子等藥,以及陳皮、藿香、厚朴、生薑皮)。也要以痢疾治好為止。這兩種情況都是非常緊急的,用藥必須要大劑量,如果膽小,即使藥用對了,也無法治好病,最後會拖延病情,導致無法救治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,因為勞累或原本身體虛弱,又患上瘧疾,導致舊病加重,或者因為瘧疾煎熬太久,身體虛弱疲憊,精神衰退,體內有熱卻無法清除,肌肉消瘦,漸漸出現潮熱,最終形成肺癆。這種情況要趕快檢查是哪個經絡受病,然後用補益的方法來調理(主要用補中益氣湯、八味丸)。

還有一種是厥瘧,通常是由於氣血虧虛、調理不當,或是因為怕冷而穿太多衣服蓋太多被子,導致發熱不退,反而過度溫暖;或是因為怕熱而穿單薄的衣服,即使天氣涼了也還是這樣,又因此感受到寒冷,最終形成厥瘧。治療時要分辨清楚是寒厥還是熱厥,不能混用藥方(熱厥用升陽散火湯,寒厥用建中湯,以及附子、桂枝、吳茱萸,都可以酌情使用;如果兼有氣虛,可以同時使用參耆益氣湯;如果兼有血虛,可以同時使用四物湯)。以上這些方法,都是針對瘧疾的各種變化進行治療的,只要能對症下藥,應該不會有治不好的。

還有一種像是瘧疾但又不是瘧疾的病症,也會怕冷、發熱,有時連續發作,有時間隔發作。它和瘧疾的不同之處在於脈象不一定是弦脈,通常是因為感冒風寒,突然感覺到寒冷、發抖,全身震動,噁心嘔吐、食慾不振,不久就開始發熱,看起來很像瘧疾。這種情況,有的熱比較多(可以用小柴胡湯),有的寒比較多(可以用人參養胃湯),有的屬於內傷虛弱(可以用補中益氣湯,再加山楂、麥芽、豆蔻來幫助脾胃),都要根據症狀進行治療,自然就會痊癒。

另外,像是傷寒、癆病等,也都會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,治療時要針對這些疾病的病因進行治療。像是痰飲、疝氣、積聚、消化不良、暑濕、燥熱、癰疽、瘡毒等疾病,也都有可能出現寒熱像瘧疾的症狀,必須仔細詢問病因,不能一概認為是瘧疾。

【脈法】《要略》這本書說:瘧疾的脈象通常是弦脈,弦脈且數,表示體內有熱;弦脈且遲,表示體內有寒;弦脈且小而緊,可以採用瀉下的方法;弦脈且遲,可以採用溫補的方法;弦脈而緊,可以採用發汗的方法;脈象浮大,可以採用催吐的方法;脈象弦數,表示是風邪引起的,可以用飲食調理的方法來停止。 《脈經》這本書說:瘧疾的脈象通常是弦脈,如果脈微弱,表示體虛;如果脈搏代散,表示病危。《丹溪》說:瘧疾的脈象多為弦脈,但有熱的時候會帶有數脈,寒冷的時候會帶有遲脈,也有病久而脈象非常虛弱無力,好像不是弦脈,但一定會在虛數的脈象中看到弦脈的跡象,只是不容易摸到,仔細觀察就能發現。《醫鑑》這本書說:弦脈而且短,表示是消化不良引起的;弦脈而且滑,表示體內多痰;脈象虛弱無力,表示是久病瘧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