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五 (13)
卷十五 (13)
1. 瘧疾源流
腎病則陰虛,陰虛故熱多寒少。病在陰,故欲暗處。腎陰臟,而邪居之,故難已也(宜先用人參白虎湯,次用鱉甲牛膝湯加減。以上治六經諸瘧,悉本繆仲淳法)。是知三陽瘧其邪淺,發在夏至後,處暑前。三陰瘧其邪深,發在處暑後,冬至前。其大較也。三陰三陽瘧,俱有日作間作之症,前輩謂三陽瘧定日作,三陰瘧定間日者非也。
獨三日瘧,即經所云休數日作者,乃必發於三陰耳。故必審其脈症,知為何經,然後決經治之。丹溪謂為作於子午卯酉日者,少陰經瘧;作於寅申巳亥日者,厥陰經瘧;作於辰戌丑未日者,太陰經瘧。亦是審驗三陰經法(宜以鱉甲牛膝為君,加入引經藥,作於夜而便燥者加當歸,脾胃弱者勿加,佐以姜皮,熱甚勿入,大劑與之)。既審知何經而施治。
其或有痰兼去痰(宜加檳榔、半夏)。有癖兼除癖(宜加常山)。經絡阻礙,兼透經絡(宜加川山甲)。若止暑結榮分,則檳榔等俱無所用(宜鱉甲、香茹、生薑)。此治三日瘧之大法也。邪氣深伏,並能為五臟瘧。如肺瘧則心寒,寒甚則熱,熱時善驚,如有所見。蓋以肺為心覆,寒邪乘所不勝,故心寒。
心氣受傷,故善驚也(宜桂枝加芍藥湯)。心瘧則煩心甚,欲得清水,反寒多而不甚熱。蓋以邪在心,故煩欲得水以解,心陽臟,而邪居之,則陽虛陰盛,故反寒多不甚熱也(宜桂枝黃芩湯)。肝瘧則面青太息,狀若死。蓋以肝氣蒼,肝鬱則氣逆,故太息。木病則強,故若死也(宜四逆湯)。
脾瘧則寒時腹痛,熱時腹鳴,鳴已汗出。蓋以脾至陰,而邪居之,故寒而腹痛。寒已而熱,脾氣得行,故腹中鳴。鳴已,陽氣外達,故汗出而解也(宜中建中湯、橘皮散)。腎瘧則腰脊痛,大便難,目暄暄然,手足寒。蓋以腎脈貫脊,開竅於二陰,故腰脊大便病。目不明,水虧也。
手足寒,陰厥也(宜桂枝加歸芍湯)。但前既言六經瘧,而此又言五臟瘧者,以前就經言,邪只中諸臟之經,此就部言,邪並中諸臟之部,故非重複也。
此外又有風、寒,暑、濕、痰、食、血、勞、瘴、疫、鬼、牝、瘧母等症,士材謂為瘧之兼病,非因而成瘧者是也。然既有此等兼病,則必有其所由然,與其所以治。風瘧者,自感風而得,風為陽邪,故其症先熱後寒,惡風自汗,頭疼煩躁(宜川芎、白芷、細辛、青皮、檳榔、紫蘇)。
寒瘧者,自感寒而得,與經言寒瘧不同,寒為陰邪,故先寒後熱,且寒多熱少,惡寒無汗,攣痛而慘(宜薑、桂、厚朴、草果等,附子亦可酌用)。暑瘧者,專受暑而得,與凡瘧之因暑而反受風寒以成者不同,故但熱不寒,或多熱,裡實不泄,煩渴而嘔,肌肉消削(宜益元散、香茹飲、小柴胡湯參用之,或加竹瀝)。
白話文:
瘧疾的起源與發展
如果病是出在腎臟,就是陰虛,陰虛就會導致熱多而寒少。病在陰分,所以患者會喜歡待在陰暗的地方。腎臟屬陰,邪氣侵入腎臟,就難以痊癒。(建議先用人參白虎湯,接著用鱉甲牛膝湯加減。以上治療六經瘧疾的方法,都出自繆仲淳的理論)。
由此可知,三陽經的瘧疾,邪氣較淺,多發在夏至後、處暑前;三陰經的瘧疾,邪氣較深,多發在處暑後、冬至前。這是一個大致的區分。三陰經和三陽經的瘧疾,都有可能出現每天發作或隔天發作的狀況,前人認為三陽經瘧疾一定是每天發作,三陰經瘧疾一定是隔天發作,這是錯誤的。
只有三日瘧,也就是醫書上說的「休息數日才發作」的瘧疾,一定是發於三陰經。所以,一定要仔細診斷脈象和症狀,確定是哪個經絡的疾病,然後才能對症治療。朱丹溪認為:發作在子午卯酉日的,是少陰經瘧疾;發作在寅申巳亥日的,是厥陰經瘧疾;發作在辰戌丑未日的,是太陰經瘧疾。這也是判斷三陰經瘧疾的方法(建議以鱉甲、牛膝為主藥,加入引經藥,如果晚上發作且大便乾燥,可加入當歸;如果脾胃虛弱,則不要加當歸,可以加入少許薑皮;如果熱象很嚴重,則不要加薑皮。加大藥劑服用)。確定屬於哪個經絡後,才能對症下藥。
如果患者有痰,要同時化痰(建議加檳榔、半夏)。如果有積癖,要同時消除積癖(建議加常山)。如果經絡阻塞,要同時疏通經絡(建議加穿山甲)。如果只是因為暑氣鬱結在營分,那麼檳榔等藥材就沒有用處(建議用鱉甲、香薷、生薑)。這是治療三日瘧的大原則。邪氣深伏,也會導致五臟瘧。例如,肺瘧會心寒,寒到極點就會發熱,發熱時容易驚恐,好像看到什麼東西。因為肺像傘一樣覆蓋著心臟,寒邪侵入它所無法抵抗的地方,所以心臟會感到寒冷。
心氣受損,所以容易驚恐(建議用桂枝加芍藥湯)。心瘧會感到心煩意亂,想喝冷水,反而會怕冷,但熱的症狀不嚴重。因為邪氣侵入心臟,所以會心煩想喝水來緩解;心屬陽,邪氣侵入心臟,就會導致陽虛陰盛,所以反而會怕冷且熱的症狀不嚴重(建議用桂枝黃芩湯)。肝瘧會面色發青、嘆氣,好像快要死了一樣。因為肝氣是青色的,肝氣鬱結就會氣逆,所以會嘆氣。肝屬木,生病時就會變得強硬,所以看起來像快死了一樣(建議用四逆湯)。
脾瘧發作時,寒冷時會腹痛,發熱時會腹鳴,腹鳴後會出汗。因為脾臟屬陰,邪氣侵入脾臟,就會感到寒冷而腹痛。寒冷過後會發熱,脾氣開始運行,所以腹中會發出鳴叫聲。鳴叫聲過後,陽氣向外疏散,所以會出汗而痊癒(建議用中建中湯、橘皮散)。腎瘧會腰背痛、大便困難、眼睛昏花、手腳冰冷。因為腎脈貫穿脊椎,在二陰開竅,所以會出現腰背痛、大便異常的症狀。眼睛昏花是因為水液不足。手腳冰冷,是屬於陰寒性的厥逆(建議用桂枝加當歸芍藥湯)。
前面說的六經瘧,這裡又說五臟瘧,是因為前面是從經絡來區分,邪氣只是侵入各臟腑的經絡;這裡則從部位來區分,邪氣是同時侵入各臟腑的部位,所以並不是重複的說法。
此外,還有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痰、食、血、勞、瘴、疫、鬼、牝、瘧母等引起的兼病症狀,有學者認為這些是瘧疾的兼病,而不是導致瘧疾的原因。但既然有這些兼病,就一定有其原因和治療方法。風瘧是因為感受風邪而引起的,風屬陽邪,所以症狀是先發熱後發冷,怕風自汗,頭痛煩躁(建議用川芎、白芷、細辛、青皮、檳榔、紫蘇)。
寒瘧是因為感受寒邪而引起的,和醫書上說的寒瘧不同,寒屬陰邪,所以症狀是先發冷後發熱,而且怕冷比發熱嚴重,怕冷時沒有汗,身體會攣縮疼痛(建議用薑、桂、厚朴、草果等,也可以酌情使用附子)。暑瘧是因為單純感受暑邪而引起的,和一般因為暑熱而又感受風寒導致的瘧疾不同,所以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,或是熱得很嚴重,內裡堵塞而不順暢,口渴想喝水且會嘔吐,肌肉消瘦(建議用益元散、香薷飲、小柴胡湯合用,或是加入竹瀝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