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五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 (4)

1. 暑病源流(伏暑,暑風,暑瀉,疰夏)

安樂人當暑,惡寒身重,昏眩寒熱,嘔吐腹痛,乃夏月感寒,非暑病也(宜溫辛散)。辛苦人勞甚暑病,須培其氣(宜人參白虎湯)。總當分別而治之者也。而治法大要,惟以清心利小便,解暑毒,補真氣為主,即脈虛喘促,逆冷,卒昏暈,此熱傷陰氣,切不可用溫藥,以助陽而耗陰。

【脈法】仲景曰:傷暑脈虛。又曰: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《脈訣》曰:暑傷於氣,所以脈虛,弦細芤遲,體狀無餘。《三因》曰:中暑之脈陽弱陰虛,微遲似芤。《本事》曰:暑脈弦細芤遲,何也?蓋寒傷形,熱傷氣,氣傷則氣消而脈虛弱,所以弦細芤遲,皆虛脈也。《正傳》曰:暑脈虛而微弱,或浮大而散,或隱而不見,夫微弱隱伏,皆虛類也。

《活人書》曰:中暑與熱病相似,但熱病脈盛,中暑脈虛,以此辨之。張鳳逵曰(《脈理論》):劉復真云,暑脈虛而微弱,按之無力,又脈來隱伏,弦細芤遲,皆暑脈也。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中暍,脈虛而微者是也。寒病傳經,故脈日變,溫熱不傳經,故不變。寒病浮洪有力易治,芤細無力難治,無脈不治。

溫熱不然,溫有一二部無脈者,暑熱有三四部無脈者,被火所逼而伏,非絕無也,於病無妨,攻之亦易,照經用辛寒,火散脈起,病愈矣。蓋溫熱病發在一二經,始終在此,更不傳遞別經者,其一二經或洪數,則經弱且伏,依經絡調之,伏者起,洪者平,乃愈徵也。(鰲按:此篇言熱病即指暑病而言,非謂伏寒夏發之熱病也)。

【暑病原由症治】節齋曰:夏至日後病熱為暑。暑者,相火行令也。夏月人感之,自口齒而入,傷心包絡經,其為症煩則喘渴,靜則多言,身熱而煩心,大渴引飲,頭痛自汗,倦怠少氣,或下血發黃,甚者火熱制金,不能平木,搐搦不省人事。東垣曰:夏至陽盡陰生,氣浮肌表,散於皮毛,腹中之陽虛矣。

世言夏月伏陰在內,此陰字有虛之義,若作陰冷,誤甚,火盛之時,流金爍石,何陰冷之有。孫真人制生脈散,令人夏月服之,非為虛而何。《真指》曰:傷暑之症,面垢自汗,身熱背寒,煩悶大渴,倦怠少氣,毛聳惡寒,或頭疼,或霍亂,或四肢厥冷,或身體無痛。中暑之症,則六脈沉伏,冷汗自出,悶絕而昏,不知人矣。

伏暑症,暑久伏病也。蓋人受暑邪,當時即發謂之暑病。若熱毒之氣既已受之,或為些小風寒所固,此毒遂漸漸入內,伏於三焦腸胃之間,或秋或冬,久久而發,此暑毒伏於人身之內者也(宜消暑元、香茹飲)。亦有夏月,曝書曝衣,暑氣未散,隨即收藏,至秋冬近之,其氣亦從口齒而入,入而即發,此暑毒伏於物而觸於人者也。故伏之一字雖同,其所以伏則異。然此二端,其變生之病,或霍亂吐瀉,或泄痢腹痛,或瘧發寒熱,皆能致之,皆當細詢其因以為治(宜香茹飲、藿香正氣散)。甚或有身熱足冷者,其勢則甚危矣(宜五苓散下來復丹)。

白話文:

暑病源流

一般安逸的人在夏天感到不適,出現怕冷、身體沉重、頭暈、時冷時熱、嘔吐、腹痛等症狀,這其實是夏天受寒所致,並非暑病(應使用溫熱辛散的藥物)。而辛勞的人因過度勞累而患上暑病,則需要補養他們的氣(宜使用人參白虎湯)。總而言之,需要仔細區分來治療。治療的大原則,主要在於清心、利小便、解除暑毒、補養真氣。如果出現脈象虛弱、喘促、手腳冰冷、突然昏厥等情況,這是熱邪損傷陰氣,絕對不能使用溫熱的藥物,以免助長陽氣而耗損陰氣。

【脈法】

張仲景說:「傷暑的脈象是虛的。」又說:「脈虛而身體發熱,這是因為傷了暑氣。」《脈訣》說:「暑氣傷了人體正氣,所以脈象虛弱,呈現弦細、芤遲的狀況,感覺空虛無力。」《三因方》說:「中暑的脈象是陽氣虛弱、陰氣不足,脈象微弱遲緩,像空脈一樣。」《本事方》說:「暑脈呈現弦細、芤遲的狀況,為什麼呢?因為寒邪傷的是形體,而熱邪傷的是氣,氣受損則氣消散而脈象虛弱,所以呈現弦細、芤遲,這些都是虛弱的脈象。」《正傳》說:「暑脈虛弱而細微,或浮大而散亂,或隱伏而不易察覺。微弱隱伏,都屬於虛的脈象。」

《活人書》說:「中暑和熱病的症狀相似,但熱病的脈象強盛,中暑的脈象虛弱,可以此來區分。」張鳳逵《脈理論》中引述劉復真的話說:「暑脈虛弱而細微,按下去無力,而且脈象隱伏,呈現弦細、芤遲的狀況,這些都是暑脈。脈虛而身發熱,這是因為傷了暑氣而中暑。脈象虛弱而細微,就是這種情況。寒病會傳變經絡,所以脈象會每日變化,而溫熱病不傳變經絡,所以不會變化。寒病脈象浮大有力容易治療,脈象芤細無力則難以治療,若摸不到脈搏就難以治癒。

溫熱病則不然,溫病可能只有一兩個部位摸不到脈搏,而暑熱病可能有三四個部位摸不到脈搏,這是因為受到火邪的逼迫而隱伏,並非真的沒有脈搏,對病情沒有妨礙,治療也容易。按照醫書的說法使用辛涼的藥物,火邪消散脈搏就會出現,病就好了。溫熱病發病部位只在一兩條經絡,始終在此,不會傳變到其他經絡。如果這幾條經絡脈象洪大而數快,則其他經絡反而變得虛弱而隱伏,只要按照經絡來調治,隱伏的脈搏會恢復,洪大的脈搏會平穩,這就是好轉的徵兆。(鰲按:這裡說的熱病是指暑病,不是指冬天感受寒邪,夏天發作的熱病。)

【暑病原由症治】

節齋說:「夏至之後發病的熱症就是暑病。暑氣是相火在執行命令。人在夏天感受暑氣,從口齒進入,會傷害心包絡經,出現的症狀是煩躁時會喘息口渴,安靜時則多話,身體發熱而心中煩躁,非常口渴,想喝水,頭痛、自汗、倦怠、氣短,或者大便出血、小便發黃,嚴重者因為火熱抑制金氣,無法平息肝木,會出現抽搐昏迷不省人事。東垣說:「夏至時陽氣達到極點而陰氣開始生長,陽氣浮於肌膚表面,散於皮毛,腹中的陽氣就虛弱了。

世人說夏天伏藏陰氣在體內,這裡的陰字有虛弱的意思,如果把它當成陰冷就大錯特錯了。在火熱旺盛的時候,連金屬石頭都會被融化,哪來的陰冷?孫真人製作生脈散讓人們在夏天服用,不就是為了補虛嗎?《真指》說:「傷暑的症狀是面色污垢、自汗、身體發熱、背部怕冷、煩悶口渴、倦怠氣短、毛髮豎立、怕冷,或者頭痛、或者上吐下瀉、或者四肢厥冷、或者身體沒有疼痛。中暑的症狀則是六脈沉伏、冷汗直流、悶絕昏迷、不省人事。」

伏暑症,是指暑邪潛伏久了才發病的。一般人感受暑邪,當時就發病稱為暑病。如果熱毒之氣已經進入體內,又被一些輕微的風寒所固住,這些毒邪就會逐漸深入體內,潛伏在三焦腸胃之間,可能在秋天或冬天,經過很久才發作。這是暑毒潛伏在人體內的情況(宜服用消暑元、香薷飲)。也有人在夏天曝曬書籍衣物,暑氣還沒散去就收起來,到了秋冬又接觸這些東西,暑氣也會從口齒進入人體,進入後就立刻發病。這是暑毒潛伏在物品上,接觸到人體後發病。所以伏字雖然相同,但潛伏的方式不同。這兩種情況,都可能引發上吐下瀉、痢疾腹痛、瘧疾寒熱等疾病,都應該仔細詢問病因來治療(宜服用香薷飲、藿香正氣散)。甚至還有的會出現身體發熱而腳冷的症狀,情況就非常危險了(宜服用五苓散和下來復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