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 (3)

1. 暑病源流(伏暑,暑風,暑瀉,疰夏)

又有夾水傷暑者,汗出當風,浴起當風,或冷水浸澡,或坐臥於地,以至水濕畜於身中,適又感受暑邪生病,非全由暑傷也(宜香茹飲),必溫散之。又有暑瘵者,暑月火能爍金,不禁辛酒,脾火暴盛,勞熱躁煩,火動心脾,以致喘咳,忽吐衄,頭目不清,胸膈煩渴不寧,即老穉亦有此病,昧者以為勞瘵,不知此由火載血上,非真陰虧損而為虛勞也(宜歸身、生地、防風、黃連、知母、山梔、荊芥、黃芩、桔梗、木通、元參、甘草、貝母、白茯苓、陳皮、薄荷、麥冬、五味等酌為一帖,煎服黃連香茹飲亦可)。

又有暑痿者,暑天膏粱之人陽事頓痿,此不可全用熱藥,亦不可全用涼藥(宜黃連解毒湯合生脈散)。又有攪腸痧者,暑月不頭疼發熱,但覺小腹痛或心腹俱痛,脹痞,不能屈伸,皆水火流注臟腑,故先小腹後及心腹俱痛,非陰症也(宜六和湯、藿香正氣散),大抵此症以探吐痰涎為主(宜二陳湯加厚朴、山梔,或用炒鹽湯探吐)。

又有霍亂者,暑氣入腹,噁心腹痛,上吐下瀉,瀉水如注,此暑火暴發,升降不利,清濁不分,所瀉者皆五臟津液,宜速止之(宜胃苓湯,甚者桂苓甘露飲),此症有挾食積者,切不可下,總當立止為上,再商食積。若吐瀉無物,或上下關閉竟不吐瀉,但心腹絞痛,令人立斃,此為乾霍亂,亦即絞腸瘀(宜急以鹽湯探吐),或探吐得通可救,即定後,周時勿進米氣,得食又發,戒之。

又有暑瘍者,夏月頭面外項赤腫,或咽喉腫痛,或腿足焮腫,長至數寸,不能步履,而頭痛內燥,日夜發熱不止,與凡癰毒發熱,哺甚旦止者不同(宜敗毒散及石膏、黃連等),蓋熱一解腫自消,全無膿血,非外科症也。

又有暑瘡者,周身發泡,如碗如杯,如桃如李,光亮脆薄,中有臭水,由濕熱之水泛於皮膚也(宜黃連香茹飲、黃連解毒湯),甚者內實便閉,口疳臭穢,外以鮮荷花瓣貼之,中藥周時可平(宜涼膈散或承氣湯)。以上種種皆暑病之兼及者也,要之,暑病所由之經,固屬太陽,亦有由陽明者。

發熱,汗大出,微惡寒,為太陽矣。面赤大汗,煩渴喘急,即陽明也。甚者脈洪大,昏不知人,有似熱症,但忽輕忽重為異耳(太陽宜五苓散去桂加香茹,陽明宜消暑丸)。故平人偶然被暑,必身熱,背惡寒,汗出,口渴煩躁悶亂,痰逆噁心,或吐瀉轉筋,小便閉澀,指間微寒(宜五苓散去桂,合益元散用)。

若脾胃素弱,上焦不足,暑濕鬱蒸,肢體困倦,頭重心煩,飽悶喘促,早晚寒,日午熱,此氣血俱虛也(宜清燥湯、清暑益氣湯)。或夏月汗太多,風犯汗孔,身體重痛,肢節麻,或渴或不渴,或小便黃澀,此風鬱汗,濕與暑相搏也(宜益元散加蔥頭)。故人當濕熱盛時,如梅天夏雨,體倦神疲,胸滿促,肢冷,或氣高喘,身煩熱,溺黃赤,大便溏,自汗不食,須預防暑病(宜清暑益氣湯加滲濕藥)。虛弱人當暑,體倦神疲,胃不和,食無味,須預防暑病。

白話文:

暑病源流(伏暑、暑風、暑瀉、疰夏)

另外,還有因為夾雜水濕而傷暑的人,他們在流汗後吹風,或洗完澡後吹風,或者用冷水洗澡,或者直接坐在地上或躺在地上,導致水濕積聚在身體裡,又剛好感受到暑邪而生病,這種情況並非完全是由暑邪引起的(適合服用香薷飲),必須用溫熱發散的方法來治療。

另外,還有因為暑熱導致類似肺癆的疾病,在炎熱的月份,火熱之氣能傷害肺金,如果又不禁忌辛辣酒類,導致脾胃火氣過於旺盛,會出現勞累發熱、煩躁不安,火氣擾動心脾,以致於喘咳、突然吐血或流鼻血、頭暈眼花、胸悶煩渴等不適,即使是老人或小孩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。不了解情況的人會以為是勞癆,但實際上這是因為火熱將血向上帶引起的,並不是真正的陰虛導致的虛勞(適合服用歸身、生地、防風、黃連、知母、山梔、荊芥、黃芩、桔梗、木通、元參、甘草、貝母、白茯苓、陳皮、薄荷、麥冬、五味子等藥材酌量調配成一帖藥方煎服,或服用黃連香薷飲也可)。

另外,還有因為暑熱導致陽痿的情況,在炎熱的天氣裡,經常吃肥甘厚味的人,可能會突然出現陽事不振,這種情況不能完全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,也不能完全使用寒涼的藥物(適合服用黃連解毒湯合生脈散)。

另外,還有因為暑熱引起的腹痛絞痛,在炎熱的月份,沒有頭痛發熱的症狀,但會感覺到小腹疼痛或心腹都痛,腹脹不適,身體無法彎曲伸展,這是因為水火之氣在臟腑中流竄引起的,所以會先出現小腹痛,然後再到心腹都痛,這並不是陰虛的症狀(適合服用六和湯、藿香正氣散),這種症狀主要以催吐痰涎為主(適合服用二陳湯加厚朴、山梔,或用炒鹽湯催吐)。

另外,還有因為暑氣入侵腸胃引起的霍亂,會出現噁心、腹痛、上吐下瀉,瀉出的水像水注一般,這是暑火爆發、升降失調、清濁不分所導致的,瀉出的都是五臟的津液,應當快速止瀉(適合服用胃苓湯,嚴重者可服用桂苓甘露飲)。這種情況有時會伴隨食物積滯,切不可使用瀉下藥,應當以止瀉為首要目標,再處理食物積滯的問題。如果吐瀉不出東西,或者上下都堵塞,完全不吐不瀉,但心腹絞痛,可能導致人立刻死亡,這種情況稱為乾霍亂,也稱作絞腸痧(應當立即用鹽湯催吐),如果能吐出來就有救,症狀穩定後,短期內不要食用米飯等食物,吃了可能會復發,務必注意。

另外,還有因為暑熱引起的瘡瘍,在夏天,頭面、脖子外側會出現紅腫,或咽喉腫痛,或腿腳紅腫,腫脹範圍可達數寸,無法行走,同時伴隨頭痛、內熱、整天發熱不退,與一般的癰疽發熱,早上症狀較嚴重、晚上減輕的情況不同(適合服用敗毒散及石膏、黃連等藥物),一般來說,熱退了腫脹自然會消退,不會有膿血,不是外科的疾病。

另外,還有因為暑熱引起的瘡疹,全身會長出水泡,有的像碗、有的像杯子、有的像桃子或李子,表面光亮而脆弱,裡面有臭水,這是因為濕熱之氣泛溢在皮膚表面引起的(適合服用黃連香薷飲、黃連解毒湯),嚴重者可能會有內熱、便秘、口瘡、口臭等症狀,外敷新鮮的荷花瓣,配合中藥治療,短期內可以痊癒(適合服用涼膈散或承氣湯)。以上種種都是暑病的兼夾症狀,總的來說,暑病所影響的經絡,主要屬於太陽經,也有屬於陽明經的。

發熱、大量出汗、輕微怕冷,是屬於太陽經的症狀。面色潮紅、大量出汗、煩渴氣喘,是屬於陽明經的症狀。嚴重者脈搏洪大、昏迷不醒,症狀表現類似熱症,但病情會時輕時重,這是不同之處(太陽經適合服用五苓散去桂加香薷,陽明經適合服用消暑丸)。所以,一般人偶然受暑,一定會發熱、後背怕冷、出汗、口渴煩躁、胸悶不適、痰多噁心、或者吐瀉、抽筋、小便不暢、手指發涼(適合服用五苓散去桂,合益元散一起服用)。

如果脾胃本來就虛弱,上焦功能不足,加上暑濕鬱悶,會出現肢體困倦、頭重頭暈、心煩意亂、飽脹胸悶、呼吸急促、早上怕冷、中午發熱等症狀,這是氣血都虛弱的表現(適合服用清燥湯、清暑益氣湯)。或者夏天出汗太多,風邪侵犯汗孔,導致身體沉重疼痛、肢體麻木、或口渴或不渴、或小便發黃澀痛,這是風邪鬱結汗液,濕氣與暑熱相搏的結果(適合服用益元散加蔥頭)。所以,在濕熱旺盛的時節,像梅雨季或夏天多雨時,人們容易出現身體疲倦、精神不振、胸悶氣短、四肢冰冷、或呼吸急促、身體煩熱、小便黃赤、大便溏稀、自汗不想吃飯等症狀,必須預防中暑(適合服用清暑益氣湯加滲濕藥)。虛弱的人在暑熱時,容易出現身體疲倦、精神不振、胃口不好、食之無味等症狀,也必須預防中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