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五 (2)
卷十五 (2)
1. 暑病源流(伏暑,暑風,暑瀉,疰夏)
或過傷飲食生冷,泄瀉嘔吐霍亂者(宜六和湯、藿香正氣散)。此概治傷暑之法也。而其所及之症,有吐利,腹痛氣逆,發熱,頭疼煩渴,肢冷疼,前板齒寒,無汗,脈虛或遲或伏,昏悶者(宜香茹飲)。有身熱小便不利者(宜益元散)。有吐瀉寒熱,喘咳痞滿,體腫倦臥,便赤者(宜六和湯),有發熱嘔血者(宜黃連二錢,酒煎服)。有暑天身熱頭疼燥渴者(宜麥冬湯)。
有暑天發渴者(宜生津丸)。以上皆傷暑之屬,所當分別而治之者也。中暑者,動而得者也,陽症也。或遠行勞役,大熱而渴,陽氣內伏,熱合於腎,為水不勝火,發熱煩渴,氣息喘促,日哺病減,此脾胃大虛也(宜補中益氣湯去升麻,加五味子、麥冬、黃連、黃柏、澤瀉)。
或農夫田野,及慣於役力之人,過受燔灼,頭角額痛,發熱,大渴引飲,脈洪大(宜地漿水煎蒼朮白虎湯)。或年老及虛汗之人,不宜用寒涼,宜稍加溫藥行之(宜竹葉石膏湯少加熟附子)。或平昔陰虛多火,不可用溫藥(宜白虎加人參竹葉湯)。凡以中暑皆太陽經分之症,甚或卒倒不省人事,切忌香茹等溫散之品,蓋既中熱,復以辛溫傷其氣,如火益熱矣,故香茹只可治傷暑,不可治中暑,此概言中暑之法也。
而其所及之症,有夏月勞苦,卒然昏暈,甚而苦死者,少與冷水即死,亦禁臥冷地、濕地,急移其人於陰處,再以熱土放臍上,拔開作竅,令人尿其中,以生薑或蒜搗汁和童便或熱湯送下,外用布蘸立蘇,後徐用藥(宜麥冬湯、人參白虎湯),此急救法也。又有煩渴口燥悶亂者,先以布蘸熱水熨臍中氣海,或掬土放臍,令人更溺之,俟蘇,以米湯徐灌之,然後隨症調治(宜六和湯、清暑益氣湯隨症加減)。凡中暑者必傷氣(宜清暑益氣湯,傷暑亦可用)。
以上皆中暑之症所當分別而治者也。
夫傷暑、中暑,皆暑病之重且大者,故傷暑則暑熱之邪傷在肉分,中暑則暑熱之邪傷及臟腑。而又有尋常感受暑氣,致腹痛水瀉者,乃胃與大腸感邪之故,或噁心嘔吐者,乃胃口有痰飲,而又感邪之故,此皆名胃暑,是暑病之輕且小者(宜黃連香茹散、清暑十全飲、解暑三白湯治之),亦當分別而治。
然則暑病亦有無汗脈弦細者,此雖是暑,亦必由過襲陰涼,身中陽氣為其所遏,故心煩,肌膚火熱,無汗,非暑邪也,不可全用表藥(宜消暑十全飲)。暑月腠理易開,香茹熱服,便能汗出,故不必用表也。倘人迎脈緊,而氣口反大,咳嗽目疼,鼻流清涕,額與眉稜骨痛,此又被風矣(宜選奇湯)。
至有內傷夾暑者,暑月房勞,兼膏粱水果雜進,至周身陽氣不伸,脈沉細,或弦緊,面垢,無汗惡寒,四肢厥逆拘急,霍亂嘔吐(宜冷香飲子)。或吐利兼作,脈微欲絕,或虛浮而散,此為緊病,急當救之毋緩(宜漿水散)。或胃暑伏熱,引飲過多,及恣啖生冷,致脾胃受寒,必腹痛嘔泄,水穀不分,脈沉而緊(宜大順散)。
白話文:
暑病,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:
傷暑
- 因為吃太多生冷食物,導致拉肚子、嘔吐、霍亂等症狀(可以用六和湯或藿香正氣散來治療)。這些都是治療一般傷暑的方法。
- 傷暑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:嘔吐、腹瀉、腹痛、氣逆、發熱、頭痛、口渴煩躁、四肢冰冷疼痛、前牙齒發冷、沒有汗、脈象虛弱或遲緩或不明顯、昏昏沉沉(可以用香薷飲來治療)。
- 出現身體發熱、小便不順暢的情況(可以用益元散來治療)。
- 出現嘔吐腹瀉、發冷發熱、喘咳、胸悶、身體腫脹、疲倦想躺著、大便赤紅等症狀(可以用六和湯來治療)。
- 出現發熱、吐血的情況(可以用黃連二錢,用酒煎煮後服用)。
- 在夏天感到身體發熱、頭痛、口乾舌燥(可以用麥門冬湯來治療)。
- 在夏天感到口渴(可以用生津丸來治療)。
以上這些都屬於傷暑的症狀,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治療。
中暑
- 中暑通常是因為活動而引起的,屬於陽證。
- 像是遠行勞累,在大熱天感到口渴,導致陽氣內伏,熱邪與腎結合,出現水不勝火的情況,表現為發熱、口渴煩躁、呼吸急促,在傍晚時病情會減輕,這是脾胃虛弱的表現(可以用補中益氣湯,去掉升麻,加入五味子、麥門冬、黃連、黃柏、澤瀉來治療)。
- 像是農夫在田野,或是習慣勞動的人,因為過度曝曬,導致頭角、額頭疼痛、發熱、非常口渴想喝水、脈象洪大(可以用地漿水煎蒼朮白虎湯來治療)。
- 年老體弱或容易出虛汗的人,不適合使用寒涼的藥物,可以稍微加入一些溫性的藥物來調養(可以用竹葉石膏湯,少量加入熟附子)。
- 平時體質陰虛、容易上火的人,不能使用溫性的藥物(可以用白虎加人參竹葉湯來治療)。
- 一般來說,中暑都屬於太陽經的症狀,嚴重時甚至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,這時千萬不能使用香薷等溫熱發散的藥物,因為中暑已經是熱邪侵襲,如果再用辛溫的藥物會使熱邪更盛,就像火上澆油一樣。因此香薷只適合治療傷暑,不適合治療中暑。這是關於治療中暑的大致方法。
- 中暑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:在夏天勞動後突然昏倒,嚴重時甚至會死亡,如果給予冷水可能會立即死亡。這時要禁止讓患者躺在冰冷潮濕的地方,應該趕快將人移到陰涼處,再用熱土放在肚臍上,撥開土讓肚臍露出,讓人往上面小便,然後用生薑或蒜搗汁,加入童子尿或熱湯餵下,外用布沾立蘇擦拭,之後再慢慢用藥(可以用麥門冬湯或人參白虎湯來治療),這是急救的方法。
- 另外,中暑還可能出現煩躁口渴、悶亂等症狀,可以先用布沾熱水熱敷肚臍周圍的氣海穴,或是用土放在肚臍上讓人往上面小便,等到患者甦醒後,再慢慢用米湯餵食,然後根據症狀來調整用藥(可以用六和湯或清暑益氣湯,根據症狀加減藥物)。
- 凡是中暑的人都會傷氣(可以用清暑益氣湯來治療,傷暑也可以用)。
以上這些都是中暑的症狀,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治療。
胃暑
- 傷暑、中暑,都是比較嚴重且大的暑病。傷暑是暑熱之邪侵犯肌肉,中暑則是暑熱之邪侵犯內臟。
- 此外,還有一般感受暑氣,導致腹痛、拉肚子的情況,這是因為胃與大腸受到邪氣侵襲;或是出現噁心、嘔吐的情況,這是因為胃裡有痰飲,又感受到邪氣。這些都屬於胃暑,是比較輕微的暑病(可以用黃連香薷散、清暑十全飲、解暑三白湯來治療),也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治療。
其他情況
- 如果出現沒有汗、脈象細弦的情況,雖然也屬於暑病,但通常是因為過度貪涼,導致身體陽氣被壓制,才會出現心煩、肌膚發熱、沒有汗的狀況,這不是暑邪,不能單純使用發散的藥物(可以用消暑十全飲來治療)。
- 夏天皮膚毛孔容易張開,用香薷熱服就可以發汗,所以不一定要用發散的藥物。
- 如果人迎脈緊,氣口脈反而大,同時出現咳嗽、眼睛疼痛、流鼻涕、額頭和眉骨疼痛等症狀,這就是感受風邪了(可以用選奇湯來治療)。
內傷夾暑
- 在暑熱天房事勞累,又吃太多油膩和水果,導致全身陽氣無法伸展,脈象沉細或弦緊、臉色污垢、沒有汗、怕冷、四肢冰冷拘急、霍亂嘔吐(可以用冷香飲子來治療)。
- 或是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,脈象微弱快要消失,或虛浮而散,這是危急的狀況,必須趕快搶救(可以用漿水散)。
- 或是因為胃有暑熱,喝太多水,又吃太多生冷食物,導致脾胃受寒,出現腹痛、嘔吐腹瀉、消化不良、脈象沉緊(可以用大順散來治療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