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5)

1. 治噎塞反胃方二十二

香砂寬中丸,〔初起〕木香,白朮,香附,陳皮,蔻仁,砂仁,青皮,檳榔,茯苓,半夏,厚朴,甘草,加姜,煉蜜丸。

補氣運脾丸,〔脾虛〕人參,白朮,茯苓,橘紅,黃耆,砂仁,半夏,甘草,薑棗

白話文:

此方適用於初期病症,由木香、白朮、香附、陳皮、蔻仁、砂仁、青皮、檳榔、茯苓、半夏、厚朴、甘草等藥材,加入生薑,煉製成蜜丸。

【脾虛】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橘紅、黃耆、砂仁、半夏、甘草,薑棗。

此方適用於脾虛症狀,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橘紅、黃耆、砂仁、半夏、甘草等藥材,加入生薑和紅棗。

滋血潤腸丸,〔血枯〕當歸,白芍,生地,紅花,桃仁,枳殼,大黃,沖韭汁。

四生丸,〔火逆〕大黃,黑醜,皂角(各一兩),芒硝(五錢),每服二三十丸

來復丹,〔痰飲〕硝石、硫黃(各一兩),為末,同入磁器內微火炒,柳條攪,火盛恐傷藥力。再研極細,名曰二氣末。再用水飛元精石一兩,五靈脂去砂,青皮去白,陳皮去白各二兩,醋糊丸,豌豆大,每三十丸空心米飲下。此又名養正丹,又名黑錫丹,又名二和丹。

白話文:

滋血潤腸丸,針對「血枯」症狀,配方包含當歸,白芍,生地,紅花,桃仁,枳殼,大黃,沖韭汁。

四生丸,針對「火逆」症狀,配方有大黃,黑醜,皁角(各一兩),芒硝(五錢),每次服用二三十丸。

來復丹,針對「痰飲」症狀,配方包括硝石、硫黃(各一兩),研磨成粉後,一同放入磁器內以微火炒制,使用柳條攪拌,以防火勢過旺損壞藥性。再進一步研磨至極細,稱為「二氣末」。接著用水飛出元精石一兩,五靈脂去除砂粒,青皮去除白色部分,陳皮去除白色部分,各二兩,以醋糊製成丸子,大小如豌豆,每次服用三十丸,於空腹時配以米飲下服。此方又名養正丹,又名黑錫丹,又名二和丹。

大半夏湯,〔痰滯〕半夏,人參,白蜜

開關利膈丸,〔慄糞〕人參,大黃,當歸,枳殼,木香,檳榔

吳萸湯,〔閉藏〕吳萸,陳皮,人參,草蔻,升麻,黃耆,薑黃,姜蠶,當歸,澤瀉,甘草,木香,青皮,半夏,麥芽

四君子湯,〔陰盛〕人參,茯苓,白朮,炙草

白話文:

大半夏湯用來治療痰滯,藥材包括半夏、人參和白蜜。開關利膈丸用來治療慄糞,藥材包括人參、大黃、當歸、枳殼、木香、檳榔。吳萸湯用來治療閉藏,藥材包括吳萸、陳皮、人參、草蔻、升麻、黃耆、薑黃、姜蠶、當歸、澤瀉、甘草、木香、青皮、半夏、麥芽。四君子湯用來治療陰盛,藥材包括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炙草。

利膈丸,〔又〕木香,檳榔(各七錢半),大黃,厚朴(各二兩),人參,當歸,藿香,甘草,枳實(各一兩),水丸。

理中湯,〔反胃〕人參,白朮,甘草,生薑

異功散,〔火熱〕人參,茯苓,白朮,甘草,陳皮

滌痰丸,〔痰壅〕南星,半夏,枳殼,橘紅,菖蒲,人參,茯苓,竹茹,甘草

白話文:

利膈丸

  • 成分:木香、檳榔(各七錢半)、大黃、厚朴(各二兩)、人參、當歸、藿香、甘草、枳實(各一兩)
  • 製法:水丸

理中湯

  • 主治:反胃
  • 成分: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生薑

異功散

  • 主治:火熱
  • 成分: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陳皮

滌痰丸

  • 主治:痰壅
  • 成分:南星、半夏、枳殼、橘紅、菖蒲、人參、茯苓、竹茹、甘草

註解:

  • 括號中的文字為藥名,並附上中藥材的代號。
  • 中括號中的文字為病症名稱。
  • 「水丸」指的是以水製成的丸劑。

利膈丸

是一種由木香、檳榔、大黃、厚朴、人參、當歸、藿香、甘草、枳實等藥材組成,用水製成的丸劑。

理中湯

是一種用於治療反胃的湯劑,主要由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生薑等藥材組成。

異功散

是一種用於治療火熱的散劑,主要由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陳皮等藥材組成。

滌痰丸

是一種用於治療痰壅的丸劑,主要由南星、半夏、枳殼、橘紅、菖蒲、人參、茯苓、竹茹、甘草等藥材組成。

代抵當湯,〔瘀血〕

牽牛丸,〔蟲聚〕牽生,大黃,檳榔,雄黃

八味丸,〔火衰〕熟地,山藥,山萸,丹皮,茯苓,澤瀉,附子,肉桂

豬脂丸,〔血耗〕杏仁,松仁,白蜜,橘餅(各四兩),豬油(熬淨一杯),同搗,時時食之。

白話文:

代抵當湯用於治療瘀血;牽牛丸用於治療蟲聚,由牽牛子、大黃、檳榔和雄黃組成;八味丸用於治療火衰,由熟地、山藥、山萸肉、丹皮、茯苓、澤瀉、附子、肉桂組成;豬脂丸用於治療血耗,由杏仁、松仁、白蜜、橘餅各四兩和熬淨的豬油一杯組成,將所有材料搗碎,隨時食用。

小青龍丸,〔開關〕

人參利膈丸,〔總治〕木香,檳榔(各七錢),人參,當歸,藿香,甘草,枳實(各一兩),大黃,厚朴(各二兩),砂仁(五錢)

清熱二陳湯,〔翻胃〕半夏,陳皮,赤苓,甘草,人參,白朮,砂仁,竹茹,山梔,麥冬(各一錢),姜(三片),棗(二枚),烏梅(一個)

和中桔梗湯,〔又〕半夏曲(二錢),桔梗,白朮(各錢半),陳皮,厚朴,枳實,赤苓(各一錢),姜(三片),水煎,取清調木香、檳榔末各一錢,空心服。三服後吐漸止。又除木香、檳榔末,再加白芍二錢,黃耆錢半煎服。

三一承氣湯,〔泄利〕

白話文:

人參利膈丸,〔總治〕

木香、檳榔(各七錢)、人參、當歸、藿香、甘草、枳實(各一兩)、大黃、厚朴(各二兩)、砂仁(五錢)。

清熱二陳湯,〔翻胃〕

半夏、陳皮、赤苓、甘草、人參、白朮、砂仁、竹茹、山梔、麥冬(各一錢)、薑(三片)、棗(二枚)、烏梅(一個)。

和中桔梗湯,〔又〕

半夏曲(二錢)、桔梗、白朮(各錢半)、陳皮、厚朴、枳實、赤苓(各一錢)、薑(三片),水煎,取清調木香、檳榔末各一錢,空心服。三服後吐漸止。又除木香、檳榔末,再加白芍二錢,黃耆錢半煎服。

人參利膈丸,是治療整體疾病的藥方,

成分包括:木香、檳榔(各七錢)、人參、當歸、藿香、甘草、枳實(各一兩)、大黃、厚朴(各二兩)、砂仁(五錢)。

清熱二陳湯,是治療胃翻的藥方,

成分包括:半夏、陳皮、赤苓、甘草、人參、白朮、砂仁、竹茹、山梔、麥冬(各一錢)、薑(三片)、棗(二枚)、烏梅(一個)。

和中桔梗湯,

除了原本的成分外,還需要加入半夏曲(二錢)、桔梗、白朮(各錢半)、陳皮、厚朴、枳實、赤苓(各一錢)、薑(三片),水煎取汁,加入木香、檳榔末各一錢,空腹服用。連續服用三次後,嘔吐症狀會逐漸減輕。之後去除木香、檳榔末,再加入白芍二錢、黃耆錢半煎服。

2. 泄瀉源流

泄瀉,脾病也。脾受濕不能滲泄,致傷闌門元氣,不能分別水穀,併入大腸而成瀉,故口渴,腸鳴,腹痛,小便赤澀,大便反快,是泄固由於濕矣。然經曰: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,泄不有由於風者乎。又曰:麻黃湯,皆屬於熱,泄不有由於熱者乎。又曰: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屬於寒,泄不有由於寒者乎。

又曰: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,泄不有由於虛陷者乎。惟曰,濕盛則飧泄,乃獨由於濕耳,不知風寒熱虛,雖皆能為病,苟脾強無濕,四者均不得而干之,何自成泄。是泄雖有風寒熱虛之不同,要未有不原於濕者也,故為列論之:其濕兼風者,飧泄也,肝受風邪,煽而賊土,至夏濕氣蒸郁,故脈弦腹鳴,下利清穀(宜平胃散加羌、獨、升、柴);其濕兼熱者,下腸垢也,腸胃有熱,傳化失常,而火性急速,熏動濕邪,故脈數溲赤澀,所下皆稠黏垢穢(宜六一散,或胃苓湯加黃連);其濕兼寒者,鴨溏也,濕為水氣,又感寒邪,則寒水之氣合從而化,故脈沉遲,溲清白,所下澄澈清冷,如鴨屎(宜附子理中湯加肉果,或以二朮、陳皮、乾薑、吳萸、砂仁、紫蘇主之,挾風者亦可參用),但寒泄必早暮服藥,蓋早服暖藥,至暮藥力已盡,無以敵一宿陰氣,故不效,故夜必再服;其濕兼虛者,虛泄也,人之清氣本上升,虛則陷下,又為濕所侵遏,濕勝氣脫,故脈細而濡,困倦少力,遇飲食即瀉,或腹不痛,所下不禁,多完穀不化(宜四君子湯加升柴,升陽除濕湯);惟濡泄一症,又名洞泄,乃為濕自甚,即脾虛泄也,由土虛不能制濕,腸胃不固,濕反勝而成病,故脈遲而緩,小便不利,身重,腹不痛,腸鳴漉漉,所下多水(宜四芩湯加二朮、胃苓湯加草蔻)。士材云:水液去多,甚而轉筋,血傷筋急也,據此又濡泄之變症(宜升陽除濕湯)。

白話文:

濕氣兼夾寒邪的,屬於鴨溏,濕氣本身就是水氣,再加上寒邪,寒水之氣就會結合在一起,所以脈象沉遲,小便清白,大便稀薄清冷,像鴨屎一樣(適合用附子理中湯加肉桂,或用二朮、陳皮、乾薑、吳茱萸、砂仁、紫蘇,如果夾雜風寒的也可以參用)。但是寒邪引起的泄瀉,必須早晚服藥,因為早上服用溫暖的藥物,到晚上藥效就消失了,無法抵擋一整夜的陰寒之氣,所以效果不佳,因此晚上必須再次服用。

其濕兼虛者,虛泄也,人之清氣本上升,虛則陷下,又為濕所侵遏,濕勝氣脫,故脈細而濡,困倦少力,遇飲食即瀉,或腹不痛,所下不禁,多完穀不化(宜四君子湯加升柴,升陽除濕湯);

濕氣兼夾虛弱的,屬於虛泄,人體的陽氣本來是上升的,虛弱就會下降,再加上濕氣的侵襲,濕氣勝過陽氣,就會導致陽氣虛脫,所以脈象細弱無力,身體困倦乏力,一吃飯就腹瀉,或者肚子不痛,大便不受控制,經常排出沒有消化的食物(適合用四君子湯加升麻、柴胡,升陽除濕湯)。

惟濡泄一症,又名洞泄,乃為濕自甚,即脾虛泄也,由土虛不能制濕,腸胃不固,濕反勝而成病,故脈遲而緩,小便不利,身重,腹不痛,腸鳴漉漉,所下多水(宜四芩湯加二朮、胃苓湯加草蔻)。士材云:水液去多,甚而轉筋,血傷筋急也,據此又濡泄之變症(宜升陽除濕湯)。

唯獨濡泄這種病症,又叫洞泄,是濕氣過盛,也就是脾虛泄,由於脾臟虛弱,不能制約濕氣,腸胃不固,濕氣反而佔據優勢,導致疾病,所以脈象遲緩,小便不利,身體沉重,肚子不痛,腸鳴漉漉,大便多水(適合用四芩湯加二朮,胃苓湯加草蔻)。古人說:「水液過多,嚴重的話會導致抽筋,這是因為血氣損傷,筋脈急迫。」根據這個道理,濡泄也會有其他變化(適合用升陽除濕湯)。

以上《內經》所言諸泄,可得而審者也。《難經》又有五泄,實與《內經》之症約略相似,蓋曰胃泄者,飲食不化色黃,即風乘濕也(宜胃風湯);曰脾泄者,腹脹滿,肢體重著,中脘有妨,面色萎黃,泄注,食即嘔逆,即暑乘濕也(宜香茹湯對桂苓甘露飲,大加生薑治之);曰大腸泄者,食已窘迫,大便色白,腸鳴切痛,即燥乘濕也(宜五苓散);曰小腸泄者,溲而便膿血,小腹痛,即火乘濕也(宜大承氣湯下之,再以黃連解毒湯加歸、芍治之,次以芍藥柏皮丸止之);曰大瘕泄者,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莖中痛,即寒濕而變為熱泄也(宜八正散加木香、檳榔通之,次以天水散頓服之)。是《難經》所言,雖定屬六氣,而其以濕為主,不與《內經》相合乎。

白話文:

以上《內經》所論述的各種泄瀉,都是可以仔細觀察、辨別的。而《難經》又提出了五種泄瀉,其實與《內經》所描述的症狀大致相同。

  • 胃泄,指的是飲食無法消化,糞便呈黃色,這是因為風邪乘虛襲入濕氣所致。治療宜用胃風湯。
  • 脾泄,指的是腹部脹滿,四肢沉重,心窩部位不舒服,面色萎黃,泄瀉不止,進食就嘔吐,這是因為暑邪乘虛襲入濕氣所致。治療宜用香茹湯配桂苓甘露飲,並加入大量生薑。
  • 大腸泄,指的是吃飯之後腹痛難受,大便呈白色,腸鳴腹痛,這是因為燥邪乘虛襲入濕氣所致。治療宜用五苓散。
  • 小腸泄,指的是小便帶膿血,小腹疼痛,這是因為火邪乘虛襲入濕氣所致。治療宜先用大承氣湯瀉下,再用黃連解毒湯加入當歸、芍藥治療,最後用芍藥柏皮丸止瀉。
  • 大瘕泄,指的是裡急後重,多次想解便卻不能排泄,肛門疼痛,這是因為寒濕之邪轉化為熱邪所致。治療宜用八正散加入木香、檳榔通便,之後服用天水散。

可以看出,《難經》雖然將這五種泄瀉歸類於六氣,但主要以濕氣為主,與《內經》的觀點並不完全一致。

此外又有風泄,惡風自汗,或帶清血,由春傷風,夏感濕,故其瀉暴(宜胃風湯),或瀉而風邪內縮,必汗之(宜桂枝麻黃湯)。又有食泄,脈弦緊,腹痛則泄,泄後痛減(宜治中湯酌加木香、砂仁、枳殼、白朮、山楂、麥芽、穀芽,陳皮等味,仍燒所傷之物服)。

又有痰泄,脈滑類弦,溲少而赤,肺悶食減,久而神瘁,此積濕成痰,留於肺中,故大腸不固也(宜二陳湯加浮石、青黛、黃芩、神麯、薑汁、竹瀝等味,或用吳萸湯溫服碗許,探吐痰涎,泄自兩日內愈)。又有水泄,腸鳴如雷,一泄如注,皆是水(宜石膏、補骨脂、乾薑、草烏等,或車前子湯)。

白話文:

除了這些,還有風泄,就是容易受風吹而感到不適,並伴隨盜汗,甚至帶有清血,這是因為春天受風寒,夏天受濕氣所致,所以會突然腹瀉(可以用胃風湯治療)。或者腹瀉後風邪內縮,必須要出汗才能恢復(可以用桂枝麻黃湯)。還有一種是食泄,脈象弦緊,腹痛後腹瀉,瀉後疼痛減輕(可以用治中湯,並加入木香、砂仁、枳殼、白朮、山楂、麥芽、穀芽、陳皮等,同時服用燒過的患病食物)。

此外,還有痰泄,脈象滑而略帶弦,小便量少且顏色深,胸悶食慾減退,久而久之精神萎靡,這是因為濕氣積聚成痰,停留在肺部,導致大腸功能失調(可以用二陳湯加入浮石、青黛、黃芩、神麯、薑汁、竹瀝等,或者用吳萸湯溫服一小碗,促進嘔吐痰涎,腹瀉通常在兩天內就會痊癒)。還有一種是水泄,腸鳴如雷,一次性腹瀉大量水樣便,這都是因為水停滯在腸道所致(可以用石膏、補骨脂、乾薑、草烏等,或者用車前子湯)。

又有火泄,即熱泄,脈數實,腹痛腸鳴,口乾喜冷煩渴,小便赤澀,後重如滯,瀉水,痛一陣,瀉一陣,瀉後尚覺澀滯,仲景謂之熱自利是也(宜黃芩芍藥湯)。又有暑泄,因受暑邪,煩渴,尿赤,自汗面垢,暴瀉如水(宜茹苓湯、桂苓甘露飲,或以生薑炒黃連為君,葛根、升麻佐之);若暑邪留伏於中,以致久而成泄,其病更甚(宜玉龍丸);若盛暑傷於外,陰冷傷其中,則為內外受迫(宜連理湯)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火泄,也就是熱泄,脈搏數而有力,腹部疼痛腸鳴,口乾舌燥,喜歡喝冷飲,口渴,小便赤色且澀,排便後有沉重感,感覺好像排便不乾淨,瀉肚子時會一阵一阵地痛,瀉肚子後仍然覺得排便不順暢,這就如同張仲景所說,是熱氣導致的腹瀉。若因暑氣入侵而導致的腹瀉,會感到口渴,小便赤色,自汗,面容憔悴,排便如水般稀薄。若暑氣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,導致久瀉,病情會更加嚴重。如果是在盛暑時受到暑氣侵襲,又因陰寒損傷體內,則內外受損,需要特殊治療。

又有傷酒泄,素嗜酒而有積,或一時酒醉而成病,其症骨立,不能食,但飲一二杯,經年不愈(宜葛花解酲湯)。又有滑泄,其泄不禁,瀉久不止,大孔如竹筒,日夜無度(宜固腸丸),其或滑由氣虛陷下者(宜補中益氣湯),或大腸滑泄而小便精出者(宜萬全丸),皆不可忽。

又有飧泄,夕食曰飧,食之難化者尤重於夕,故此之飧泄,專主夕食不化而泄言之,與前所列諸飧泄不同,蓋此症惟奪其食,則一日可止,再以藥滋養元氣(宜八仙糕)。又有腎泄即五更泄,一名晨泄,又名瀼泄,固由於腎虛失守藏之職(宜補骨脂、五味子、山萸、肉桂、茴香、山藥、茯苓等,每日清晨用大慄十枚煮食,神效),而亦有由於食者(宜香砂枳朮丸),有由於酒者(宜葛花解酲湯),有由於寒者(宜理中湯夜飯前服)。又有脾腎泄,由二經並虛,朝泄暮已,久而神瘁肉削(宜四神丸)。

白話文:

又有因飲酒過量導致的洩瀉,這通常是長期嗜酒或一次過量飲酒後出現的病症,患者會出現消瘦、無胃口的情況,即使只喝一小杯酒,也無法在一年內痊癒(適合使用葛花解酲湯治療)。另外一種是滑洩,指的是尿頻且不易停止,尿道開口如竹筒般粗大,不分日夜(適合使用固腸丸治療)。其中,有些是因氣虛導致的下滑(適合補中益氣湯),有些是大腸滑洩導致小便失禁(適合萬全丸),這些情況都不應被忽視。

還有一種是飧洩,晚上食用的食物較難消化,因此這種飧洩專門指晚上難消化食物引起的洩瀉,與前面所提到的飧洩不同,此症狀只需奪去食物,一天即可停止,再配合藥物滋養元氣(適合八仙糕)。另外,腎洩即五更洩,又稱晨洩或瀼洩,主要是因為腎虛導致失去藏納的職能(適合使用補骨脂、五味子、山萸、肉桂、茴香、山藥、茯苓等藥物,每日清晨用大椎十枚煮食,效果顯著)。也有因飲食問題導致的腎洩(適合使用香砂枳朮丸),因酒引起的腎洩(適合使用葛花解酲湯),以及因寒冷引起的腎洩(適合使用理中湯,在晚餐前服用)。最後,脾腎洩是由脾和腎兩個經絡都虛弱引起的,表現為早晨洩瀉晚上停止,長時間下去會使精神疲憊、肌肉消瘦(適合使用四神丸)。

又有暴泄,太陽傳太陰,大腸不能固禁,卒然而下,大便如水,其中有小結糞硬物,欲起又下,欲了不了,小便多清,或身冷自汗,氣難布息,脈微嘔吐,此寒也,急以重藥溫之(宜漿水散)。又有久泄,厥陰經動,下利不止,脈沉遲,手足厥逆,涕唾膿血,此症不易治,大法以為風邪縮於內,宜汗之是也(宜桂枝麻黃湯)。

亦有由真陰虛損,元氣下陷而成者,若非滋其本原,則必胸痞腹脹,小便淋澀,多致不救(宜四神丸、補中益氣湯),凡泄瀉之病,止於此矣,而治法亦靡有遺者。士材九種治泄之法,亦當參看,蓋升提、淡滲、清涼、疏利,甘緩、酸收、燥脾、溫腎、固澀,皆治泄者所不能外,惟在酌其輕重緩急以用之耳,總之,此症不論新久,皆太陰受病,不可離白朮、白芍、甘草,若四時下利者,於前三藥外,春加防風,夏加黃芩,秋加厚朴,冬加附桂。又必詳外症寒熱,如手足逆冷,自汗氣微,雖暑亦可量投薑桂。

白話文:

又有急性的腹瀉,太陽病傳到太陰,導致大腸不能固守,腹瀉突然且迅速,大便像水一樣流出來,其中可能有小塊堅硬的糞便,想要起來卻又腹瀉,想要排便但無法完全排空,小便頻繁且清澈,或者出現身體發冷、自汗、呼吸困難,脈搏微弱、嘔吐,這都是寒症,應該急用溫和的藥物來治療(適宜使用漿水散)。還有一種長期的腹瀉,是厥陰經動引起的,腹瀉不停,脈搏沈遲,手腳冰冷,鼻涕和唾液中混有膿血,這種病症比較難治,一般認為是風邪在內部收縮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(適宜使用桂枝麻黃湯)。

也有由真正陰虛損傷,元氣下陷所導致的,如果不滋養其根本,則可能會出現胸脹腹脹、小便頻密且不順暢的情況,最終可能危及生命(適宜使用四神丸、補中益氣湯)。所有腹瀉的病症都到此為止,治療的方法也是多樣的。士材的九種治療腹瀉的方法,也可以參考,提升、淡滲、清涼、疏利、甘緩、酸收、燥脾、溫腎、固澀等方法,都是治療腹瀉所不能缺少的,關鍵在於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選擇使用。總而言之,無論是新發還是久治不愈的腹瀉,都是太陰受病,不可離開白朮、白芍、甘草,如果四季都有腹瀉,除了前三種藥物,春季可以加入防風,夏季可以加入黃芩,秋季可以加入厚朴,冬季可以加入附桂。同時必須詳細考慮外部症狀的寒熱情況,即使在暑熱季節,如果出現手腳冰冷、自汗、氣息微弱的情況,也應該考慮適當投薑桂。

如燥渴煩熱,悶亂脈實,雖冬亦可酌用硝黃。此又當權衡於臨時者也。若老人諸泄,則又不得拘滲泄分利之法,以人生五十後,升氣少,降氣多,滲泄分利,是降而益降,益其陰而重竭其陰也,必用升提陽氣之品(宜升麻、柴胡,獨活、防風、甘草,佐以白朮、附子、補骨脂),所謂濕寒之生,以風平之。又曰,下者舉之是也。

至如飯後即便,乃脾腎交虛之故耳,蓋人惟脾與腎相濟,所以有水穀之分,若脾雖強盛能食,而腎氣不足,真火不能上行,為胃腐熟水穀,故飲食下咽,不能消化,留滯大府,因成飧泄,治之者惟使脾腎之氣交通(宜二神丸空心鹽湯送下),則水穀自然克化,而此患除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口乾舌燥、煩躁發熱、脈搏緊實的情況,即使在冬天也可以酌情使用硝黃這種藥物。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對。對於老年人出現的各種洩瀉情況,不能固守滲利的方法,因為人到五十以後,上升的氣息減少,下降的氣息增多,使用滲利的方法會進一步增加下降的趨勢,加重陰液的耗損。應該使用能夠提升陽氣的藥物(如升麻、柴胡、獨活、防風、甘草,配合白朮、附子、補骨脂),這是為了抵消濕寒,並平調風邪。也就是說,下陷的氣息要往上提升。

至於飯後立刻就出現洩瀉,這是脾腎功能不足的結果。人類之所以能夠區分食物和飲料,是因為脾與腎相互協作。如果脾雖然強壯能吃,但腎氣不足,真火不能上行,無法幫助胃腐熟食物,因此飲食下嚥後不能被消化,存留在大腸中,導致飧洩。治療方法是讓脾腎的氣息互相通暢(可以使用二神丸,空腹時用鹽湯送服),這樣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,這種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。

【脈法】《靈樞》曰:病泄脈洪而大者為逆。《素問》曰:泄而脫血脈實者難治。《正傳》曰,泄瀉脈緩,時小結者生,浮大數者死。《醫鑑》曰:泄瀉脈多沉,傷風則浮,傷寒則沉細,傷暑則沉微,傷濕則沉緩。《回春》曰:瀉脈多沉,沉遲寒促,沉數火熱,沉虛滑脫,暑濕緩弱,多在夏月。

【泄瀉症治】經曰:犯賊風虛邪者,陽受之。食飲不節,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。陽受入六府,陰受入五藏。入府則身熱,不時臥,上為喁籲;入藏則填滿閉塞,下為飧泄,久為腸僻。又曰:大風人中,則為腸風飧泄。又曰:倉廩不藏者,是門戶不要也。仲景曰:大腸有寒,則多鶩溏,有熱則便腸垢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中醫對於泄瀉病症的脈象和病因的觀點。

首先,根據脈象的變化可以推測疾病的性質和預後。例如,脈象洪大有力代表逆氣上沖,而脈象虛弱無力且伴隨出血則預後不佳。不同的脈象表現也反映了不同的病因,例如風寒、寒邪、暑熱、濕邪等。

其次,中醫認為泄瀉的病因主要有兩種:陽氣受損和陰氣受損。陽氣受損通常由外邪侵襲引起,表現為身體發熱,上氣喘吁等;陰氣受損通常由飲食不節,起居不規律引起,表現為腹脹不通,下瀉不止等。

最後,古籍中也提到了大風、倉廩、寒邪、熱邪等因素對泄瀉的影響。

需要注意的是,這只是中醫對於泄瀉病症的一些傳統觀點,現代醫學對於泄瀉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。

《入門》曰:腸垢,言濕熱滯於腸中,故亦曰滯下。又曰,凡泄皆兼濕,初宜分利中焦,滲利下焦,久則升舉,必滑脫不禁,然後用澀藥止之。又曰:治泄補虛,不可純用甘溫,甘則生濕,清熱亦不可用太苦,苦則傷脾,惟淡滲利竅為妙。濟生曰,治瀉之法,先當分利水穀,車前子煎湯調五苓散,次則理正中焦,理中湯、治中湯治之,二湯不效,然後方可斷下,用固腸丸、石脂餘糧丸。《正傳》曰:治瀉諸藥,多作丸子服之。

《原病》曰:泄症,凡穀肉消化,不論色及他症,便斷為熱。夫寒泄而穀肉消化者,未之有也;或火性急速,傳化失常,完穀不化,而為飧泄者,間亦有之。仲景謂邪熱不殺穀,然熱得濕,則為飧泄也。《醫鑑》曰:暴瀉非陽,久瀉非陰,通治用三白湯及燥濕湯、辰砂益元散。

白話文:

《入門》篇中提到,腸垢,指的是濕熱在腸道中積聚,因此也被稱為滯下。此外,所有的排泄物都含有濕氣,初時應區分調理中焦和下焦,長期如此則會導致排泄物滑落不止,最後才需使用收縮藥物來控制。再者,《入門》篇指出,治療拉肚子補充虛弱,不能單純使用甘甜溫熱的藥物,因為甘甜會產生濕氣,清熱也不能過於苦寒,因為苦寒會傷害脾胃,唯有淡滲利竅纔是最佳方法。《濟生》認為,治療拉肚子的方法,首先應區分調理飲食,使用車前子煎湯配合五苓散,接著調理中焦,使用理中湯或治中湯進行治療,若兩種湯都不見效,則可開始考慮使用固腸丸或石脂餘糧丸。

《原病》篇中提到,拉肚子的症狀,如果食物被消化了,無論顏色或其他症狀,都可以確定是熱性的。寒性的拉肚子但食物被消化的情況並不存在;然而,如果火性過強,導致消化系統運作失常,食物未能被完全消化而形成糊狀,這情況偶爾也會出現。張仲景認為邪熱不會使食物消化,但熱加上濕氣,就會形成糊狀的拉肚子。《醫鑑》指出,突然的拉肚子不一定是陽虛所致,長期的拉肚子也不一定是陰虛所致,一般來說,可以使用三白湯、燥濕湯和辰砂益元散來進行全面的治療。

【泄瀉宜升陽】東垣曰:暑月淋雨,人多泄瀉,乃濕多成五泄也。經云:在下者引而竭之。又曰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,法當以淡滲之劑利之。然客邪寒濕之生,自外入里而甚暴,若用利小便藥,則是降之又降,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也,滋以升陽之藥,是為宜耳,羌活、獨活,升麻各一錢半,防風、炙甘草各一錢,煎服,即愈也。

【瀉與痢不同】丹溪曰:泄瀉之症,水穀或化或不化,並無努責,惟覺困倦,若痢不然,或膿或血,或膿血相雜,或腸垢,或無糟粕,或糟粕相雜,雖有痛不痛之殊,而皆裡急後重,逼迫懍懍,赤白交下為異。

白話文:

【對於腹瀉,應當提升體內的陽氣】東垣說:夏天淋雨,很多人會出現腹瀉的情況,這是因為體內濕氣過重,導致五種不同的腹瀉。經典中提到:對於體內的濕氣,應該引導它排出體外。又說:治療濕氣不能單純利尿,這是不對的方法,應該使用淡滲之藥物來幫助排出。然而,外來的寒濕邪氣入侵體內,突然且嚴重,如果使用利尿藥物,這等於是再次降低體內的陽氣,加重陰氣,使陽氣更加虛弱。因此,使用能提升陽氣的藥物,纔是適當的做法。使用羌活、獨活各1錢半,升麻各1錢,防風、炙甘草各1錢,加水煎煮後服用,即可痊癒。

【腹瀉與痢疾的不同】丹溪指出:腹瀉的症狀,可能是食物被消化或未被消化,但沒有肛門疼痛的表現,只有感到疲憊和睏倦。而痢疾則不一樣,會出現膿液、血液,或者膿液和血液混雜的情況,也可能出現腸道的污垢,或者沒有糞便,或者糞便和其他東西混雜在一起。雖然腹痛的程度有所不同,但都伴有裡急後重,即肛門處的急迫感,並且會有紅色和白色物質交替排出的特徵。

【久泄成痢】《集略》曰:太陰受濕而為水泄,虛滑身重微滿,不知穀味,久則傳變而為膿為血,是脾傳腎,謂之賊邪,故難愈。若先痢後泄,是腎傳脾,謂之微邪,故易愈。《靈樞》曰:腹鳴而滿,四肢清而泄,脈大,是逆也,不過十五日死。又曰:腹大而脹,四末清,脫形泄甚,是逆也,不及一時死。

《脈經》曰:飧泄脈大,手足冷,難已;脈小,手足溫,易已。

【便色】《靈樞》曰:腸中寒,則腸鳴飧泄,熱則出黃如靡。東垣曰:瀉白為寒,青黃紅赤色皆熱也,或以青為寒者誤也。傷寒少陰病下利純青水者熱在裡也,利色紅者為熱,心火之色或赤者熱之甚也,色黑火熱亢極,反兼水化也。《入門》曰:濕多成五泄,如水傾下也。

白話文:

長期腹瀉會導致痢疾。古書《集略》記載,太陰受濕氣影響會導致水瀉,患者身體沉重、略微腹脹,感覺不到食物的味道,時間久了就會轉化為膿血,這是脾臟虛弱傳導至腎臟,屬於賊邪入侵,難以治癒。如果先痢疾後腹瀉,則是腎臟虛弱傳導至脾臟,屬於微邪入侵,容易治癒。《靈樞》記載,如果腹部發鳴且脹滿,四肢冰冷且腹瀉,脈象洪大,這是逆氣上衝,最多十五天就會死亡。還說,如果腹部膨脹,四肢冰冷,形體消瘦,腹瀉嚴重,也是逆氣上衝,不及一個時辰就會死亡。

《脈經》記載,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,脈象洪大,手腳冰冷,難以痊癒;脈象細小,手腳溫暖,容易痊癒。

關於大便的顏色,《靈樞》記載,腸道寒涼,就會腸鳴腹瀉,腸道熱盛就會排泄黃色稀便。東垣則認為,白色稀便屬於寒症,青、黃、紅、赤色都屬於熱症,有人認為青色是寒症是錯誤的。傷寒少陰病導致的腹瀉,排出純粹的青色水樣便,是裡熱症;便色發紅是熱症,心火旺盛則便色發赤,是熱症加重;便色發黑是火熱極度亢盛,反過來又帶有水氣。醫書《入門》記載,濕氣過重會導致五種腹瀉,就像水一樣傾瀉而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