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一 臟腑門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臟腑門 (12)

1. 咳嗽哮喘源流

種種喘症,皆當詳察治之,至用藥,通忌斂澀升發燥熱酸鹹之品,降氣清火潤肺,方為治喘平和之法(宜通用蘇子、桑皮、枇杷葉、前胡、烏藥、枳殼、半夏、山梔、元參、知母、青黛、黃芩、梨肉、貝母、杏仁、花粉、桔梗、橘紅、天冬、麥冬等)。孫慶曾先生云,凡喘,皆不可輕視,言易治,旨哉言乎,誠見乎喘病之重,而治喘之難也,臨症者慎旃。

【喘急形症】《內經》曰:肺主氣,形寒飲冷則傷肺,故其氣逆而上行,沖沖而氣急,喝喝而息數,張口抬肩,搖身掀肚者是為喘。丹溪曰,喘急者,氣因火鬱,而成稠痰在肺胃也。《入門》曰:呼吸急促者謂之喘,喉中有聲響者謂之哮,虛者氣乏身冷,痰如冰,實者氣肚胸滿,身熱便硬。又曰:有起居如故,而息有音者,乃肺之絡脈逆,而不得隨經上下也。

又曰,喘非風寒傷肺,則痰火脹急,風寒則祛散,痰火則疏導,但火熱者亦不可純用苦寒,宜溫以劫之。又曰:凡喘未發,以扶正為主,已發以散邪為主。

【喘由腎虛】《得效》曰:下元虛冷,腎氣不得歸元,上喘氣急,安腎丸、八味丸主之。

【喘嗽聲嘶】丹溪曰:聲嘶者,由血虛受熱也,蛤粉、青黛,蜜丸,時常含化。

【喘病不治症】仲景曰:凡喘,煩躁無脈,身冷神昏者死;發汗如油,汗出如珠不流,抬肩擷肚,喘而不休,及膈前高起,手足厥冷,脈散及數者,皆死。《直指》曰:汗出發潤喘者為肺絕,身汗如油喘者為命絕,直視譫語喘滿者不治。諸有病篤,正氣欲絕之時,邪氣盛行,都壅逆而為喘。然則喘之危急,又何可以尋常小症目之哉。

【導引】(哮喘同。)《保生秘要》曰:用手法於十一椎下脊中穴,掐之六十四度,擦亦如數,兼行後功,喘自然安。

【運功】哮喘同。《保生秘要》曰:以手摩擦兩乳下數遍,後擦背,擦兩肩,定心咽津降氣,以伏其喘。

白話文:

各種喘症,都應該詳細診察後再治療。至於用藥方面,要避免使用收斂、澀滯、升提、發散、燥熱、酸味、鹹味的藥物,而是應該以降氣、清火、潤肺為主,這才是治療喘症平和的方法(適宜使用的藥材有蘇子、桑白皮、枇杷葉、前胡、烏藥、枳殼、半夏、山梔子、玄參、知母、青黛、黃芩、梨肉、貝母、杏仁、花粉、桔梗、橘紅、天冬、麥冬等)。

孫慶曾先生說過,凡是喘症,都不能輕忽,說它容易治療是錯誤的。這句話說明了喘症的嚴重性,以及治療的困難。臨床醫師應該謹慎小心。

【喘急的症狀】《黃帝內經》說:肺主管呼吸之氣,如果身體受寒、飲用冷飲就會傷害肺,所以肺氣會逆行向上,導致呼吸急促、氣喘吁吁,呼吸次數加快,張口抬肩、身體搖動、肚子起伏,這些都是喘的表現。朱丹溪認為,喘急是因為氣被火鬱結,形成濃稠的痰在肺和胃中。《醫學入門》說:呼吸急促叫做喘,喉嚨有聲音叫做哮。虛弱的人會氣虛、身體冰冷、痰像冰一樣;實證的人則會胸腹脹滿、身體發熱、大便乾硬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日常生活沒有異樣,但呼吸有聲音,這是因為肺的絡脈氣逆,不能順著經脈上下運行。

又說,喘不是因為風寒傷肺,就是因為痰火脹滿。風寒引起的要用祛散的方法,痰火引起的要用疏導的方法。但對於火熱證,也不要單純使用苦寒藥,應該用溫藥來驅除它。又說,喘還沒發作時,要以扶正為主;已經發作時,要以驅邪為主。

【喘由腎虛引起】《醫學得效》說:下焦虛寒,腎氣不能回歸本源,導致氣逆上喘、呼吸急促,可以用安腎丸、八味丸來治療。

**【喘咳聲嘶】**朱丹溪認為:聲音嘶啞是因為血虛而受熱,可以用蛤粉、青黛做成蜜丸,時常含在口中慢慢化開。

**【喘病的不治症狀】**張仲景說:凡是喘症,出現煩躁、沒有脈搏、身體冰冷、神志昏迷的,會死亡。如果發汗如油,汗珠流不下來,抬肩掀肚、喘息不停,以及胸膈前凸起、手腳冰冷、脈搏散亂或頻數的,都會死亡。《醫學直指》說:汗出而且身體濕潤發亮的喘症是肺氣衰竭的表現,身體流汗如油的喘症是生命垂危的表現,眼睛直視、說胡話、喘滿的都不能治療。凡是病情嚴重、正氣快要耗盡的時候,邪氣會盛行,壅塞逆亂而導致喘。由此可見,喘症的危急,怎麼可以把它看作是尋常的小病呢?

【導引】(哮喘相同)《保生秘要》說:用手法按壓第十一椎下的脊中穴,掐按六十四次,擦拭也一樣,同時配合後面的功法,喘息自然會平靜下來。

【運功】(哮喘相同)《保生秘要》說:用手摩擦兩乳房下方數次,然後摩擦背部、摩擦兩肩,讓心平靜下來,吞咽唾液,使氣下降,來平伏喘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