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一 臟腑門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臟腑門 (11)

1. 咳嗽哮喘源流

總之,喘因雖多,而其原未有不由虛者,元氣衰微,陰陽不接續,最易汗脫而亡,一時難救。古人言諸般喘症,皆屬惡候是也,蓋人身氣血陰陽,如連環式樣一般。○○兩圈交合之中,一點真陽,命也。牽扯和勻即呼吸調息也,若不接續,即見鼻扇唇青,掀胸抬肚,張口搖肩等狀,脈亦不續,無神即死,故凡喘皆不可忽視也。

試條列之:火鬱喘,六脈俱澀,或沉伏,四肢厥冷,拂拂氣促而喘,以為有餘,脈卻不緊數,以為陰虛,尺脈又鼓指,寒熱俱難投,惟當宣散畜熱(宜逍遙散加黃連、吳萸),使之發汗,既愈,再養陰和陽(宜六味丸)乃佳。水氣喘促,乃水氣逆行乘肺,肺得水而浮,喘不能臥,氣不宣通,當從小便去之(宜桂苓甘術湯、腎氣丸)。風寒外束喘,喘必有力,其氣粗,有餘之喘也(宜三拗湯)。

勞碌氣虛喘,必呼吸急促(宜六君子湯)。胃虛喘,抬肩擷肚,喘而不休(宜五味子湯)。食喘,凡病初起即喘急,多食,或放屁,或咬人,或見壯脈,皆食重之故,消其食自愈(宜資生丸)。痰喘,動作便有痰聲(宜先服定喘湯加栝蔞三劑,次照痰症治)。痰甚喘,痰聲更甚,喘不休(宜神仙住喘湯)。

氣喘,呼吸急促無痰聲(宜定喘湯)。火喘,乍進乍退,食則減,已則發(宜桔梗二陳湯)。暑喘,遇暑熱即病(清暑益氣湯)。濕喘,不論內蒸外感,皆胸滿,張口促急,以利水為要(宜滲濕湯)。陰虛喘,火自臍下上衝,便喘不休(宜四物湯加知柏、麥冬、五味,間服六味丸)。

肺癰喘,必口燥,胸中隱隱痛,吐膿,右寸脈數實,以保金化毒為主(宜桔梗湯加防風、橘紅、金銀花、麥冬)。肺萎喘,唾有膿血,或濁痰(宜紫菀散)。肺脹喘,上氣煩躁,目如脫狀,脈浮而大(宜越婢加半復湯),脈浮,心下必有水氣宜小青龍湯加石膏)。藥後喘,或其人素來勞倦氣虛,或當病後用攻伐藥太過,以致喘不能收(宜補中益氣湯)。

忽作喘,必因感風感氣,或多食飲酒而然,須兼所感治之(宜以定喘湯為主,各加所感藥)。似喘非喘之喘,由陽明之氣下行,胃絡不和,逆而上出也(宜六君子湯)。似火非火之喘,真元耗極,腎氣上奔,四肢厥冷,面赤煩躁惡熱,此非邪火,乃命門真火離宮不歸,兩寸浮數,兩尺微弱,用涼藥似稍快,少頃依然,此當細求其緒,與以助元接真鎮墜之品(宜六味丸、腎氣丸,生脈散送下),覺氣稍定,復用大劑以鎮於下,或可回生(宜大劑參、耆,加故紙、牛膝、阿膠)。

小兒行走氣急作喘,必是食,食喘必兼感,如感風疏風,感氣開氣,受驚鎮驚,加入消食中自愈(宜以平胃散為主,各加所感藥)。老人動即作喘,皆由虛衰,必用補益,不可專任定喘之劑(宜嵩崖脾腎丸)。喘遇秋冬即發,寒包熱也,解表則愈(宜陳皮湯)。喘不休,汗出如油,氣脫也,不治,惟獨參湯濃煎多服,或可少延時日。

白話文:

總而言之,喘雖然有很多原因,但其根本原因沒有不是因為虛弱的,元氣衰退,陰陽不協調,最容易因汗流過多而死亡,一時之間難以救治。古人說各種喘症都屬於危險的徵兆,這是對的。因為人體氣血陰陽,就像連環一樣互相牽連。陰陽兩圈交合的中心,那一點真陽,就是人的生命。彼此牽引協調,就是呼吸順暢,如果陰陽不協調,就會出現鼻翼扇動、嘴唇發青、胸部高低起伏、張口抬肩等狀況,脈搏也會斷斷續續,精神渙散就會死亡,所以所有喘都不可輕忽。

我嘗試條列說明:

  • 火鬱喘:六脈都澀滯,或沉伏,四肢冰冷,呼吸急促,感覺好像有餘,但脈象並不緊數。如果認為是陰虛,尺脈卻又鼓動有力,寒熱藥都不容易見效,這時應該疏散體內鬱積的熱氣(適合用逍遙散加黃連、吳茱萸),使之發汗,症狀好轉後,再用滋陰和陽的藥方(適合用六味丸)才好。
  • 水氣喘促:是因為水氣向上侵犯到肺,肺受到水的影響而浮腫,喘得不能躺臥,呼吸不順暢,應該從小便來排除水氣(適合用桂苓甘術湯、腎氣丸)。
  • 風寒外束喘:喘氣時一定有力,呼吸粗重,是屬於有餘的喘(適合用三拗湯)。
  • 勞碌氣虛喘:一定會呼吸急促(適合用六君子湯)。
  • 胃虛喘:會抬肩聳背,喘個不停(適合用五味子湯)。
  • 食喘:如果剛發病就喘得很急,又吃了很多東西,或者放屁,或咬人,或者出現強壯的脈象,都是因為飲食過多造成的,只要消化食物就會好(適合用資生丸)。
  • 痰喘:一動就有痰聲(適合先服用定喘湯加瓜蔞三次,之後再按照痰症治療)。
  • 痰甚喘:痰聲更嚴重,喘個不停(適合用神仙住喘湯)。
  • 氣喘:呼吸急促,但沒有痰聲(適合用定喘湯)。
  • 火喘:時好時壞,吃飯會減輕,不吃就發作(適合用桔梗二陳湯)。
  • 暑喘:一遇到暑熱就會發病(適合用清暑益氣湯)。
  • 濕喘:無論是內濕或外感,都會胸悶、張口急喘,重點在於利水(適合用滲濕湯)。
  • 陰虛喘:火從肚臍下向上衝,導致喘個不停(適合用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、麥冬、五味子,間歇服用六味丸)。
  • 肺癰喘:一定會口乾舌燥,胸中隱隱作痛,吐膿,右寸脈數實,以保護肺、化解毒素為主(適合用桔梗湯加防風、橘紅、金銀花、麥冬)。
  • 肺痿喘:吐出的口水有膿血,或是有混濁的痰(適合用紫菀散)。
  • 肺脹喘:會呼吸困難、煩躁,眼睛像要掉出來一樣,脈浮而大(適合用越婢加半夏湯),脈象浮,心下一定有水氣,適合用小青龍湯加石膏)。
  • 藥後喘:可能是因為這個人本來就勞累疲倦,氣虛,或者生病後用了太多攻伐的藥,導致喘而無法平息(適合用補中益氣湯)。
  • 突然發作的喘:一定是感冒或是吃了太多東西、飲酒所造成的,必須連同感受到的病邪一起治療(適合以定喘湯為主,再加所感受的病邪對應的藥)。
  • 似喘非喘的喘:是因為陽明之氣向下走,胃絡不調和,氣逆而上衝(適合用六君子湯)。
  • 似火非火的喘:是真元消耗殆盡,腎氣向上奔衝,導致四肢冰冷,臉色發紅,煩躁怕熱,這不是邪火,而是命門真火離開本位,兩寸脈浮數,兩尺脈微弱,用涼藥好像稍微好一點,但過一會兒又會發作,這時應該仔細尋找病因,給予補元氣、接真陰、鎮定降氣的藥物(適合用六味丸、腎氣丸,以生脈散送服),等氣息稍定後,再用大量藥物向下鎮定,或許可以救回一命(適合用大量人參、黃耆,加補骨脂、牛膝、阿膠)。
  • 小孩走路就喘:一定是吃太多東西了,食喘一定會伴隨其他病邪,像是感冒就疏風,受到氣就開氣,受到驚嚇就鎮驚,在消食的藥中加入對應的藥物就會好(適合以平胃散為主,再加所感受的病邪對應的藥)。
  • 老人一動就喘:都是因為虛弱衰老,一定要用補益的藥,不能只依賴定喘的藥(適合用嵩崖脾腎丸)。
  • 喘在秋冬就發作:是寒包熱的關係,只要解表發汗就會好(適合用陳皮湯)。
  • 喘個不停,汗像油一樣冒出來:這是氣脫的現象,無法治療,只能用濃煎的人參湯大量服用,或許可以稍微延長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