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一 臟腑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臟腑門 (10)

1. 咳嗽哮喘源流

【導引】《保生秘要》曰:伸足坐定雙捏兒訣,用力撐起,低頭躬身漸下,以兩手扳足尖三次,隨原訣用力仰起,次咽津下降幽闕。如此躬法二十四回,養靜半香效。

【運功】《保生秘要》曰:此症有三種:或感風寒而嗽,或因心火妄動,災於肺竅,但用歸元凝神一法封固,火不上行,肺竅不癢,其嗽自止。卻寒嗽持守微用閉法,卻火嗽但用封固取靜,後引腎水澆灌肺火,周旋度數,肺得水潤,嗽自然止。

哮肺病也,當先辨哮與喘與短氣三症之相似而不同。李氏士材曰:喘者,促促氣急,噏噏痰聲,張口抬肩,搖身擷肚;哮者,與喘相類,但不似喘開口出氣之多,而有呀呷之音。呷者口開,呀者口閉,開口閉口,俱有聲音。呀呷二音,合成哮字,以痰結喉間,與氣相擊,故呷呀作聲。

短氣者呼吸雖急,而不能接續,似喘而無痰聲,亦不抬肩,但肺壅而不能下。按士材分別三症,至為精細,臨症時所當詳察。哮之一症,古人專主痰,後人謂寒包熱,治須表散(宜陳皮湯,冬加桂枝)。竊思之大都感干幼稚之時,客犯鹽醋,滲透氣脘,一遇風寒,便窒塞道路,氣息急促,故多發於冬初,必須淡飲食,行氣化痰為主(宜千金湯能治一切哮)。

禁涼劑恐風邪難解也,禁熱劑恐痰火易升也,蘇子、枳殼、青皮、桑皮、桔梗、半夏、前胡、杏仁、山梔皆治哮必用之藥。士材謂先於八九月未寒時,用大承氣下其熱,至冬寒無熱可包,此法大妙。而又有食哮(宜清金丹),有水哮(宜水哮方),有風痰哮(宜千緡導痰湯),有年久哮(宜皂莢丸、青皮散,若服青皮散愈後,宜用半夏八兩,石膏四兩,蘇子二兩,丸服)。皆當隨症治之,無不可以斷其根也(宜定喘湯)。

【哮病證治】《入門》曰:哮以聲響言,喘以氣息言。《綱目》曰:哮喘遇冬則發者有二症,一由內外皆寒,須用東垣參蘇溫肺湯,一由寒包熱,須用越婢加半夏湯表散之。《正傳》曰: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,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。

喘,肺病也。《內經》論喘之因甚多,獨諸病喘滿,皆屬乎熱一語,足為綱領。王海藏云:氣盛有餘便是火,氣盛當作氣衰,有餘當作不足,肺氣果盛有餘,則清肅下行,豈復為喘,皆以其火入肺,炎爍真陰,氣衰不足,故喘。所謂盛有餘者,非肺之氣,肺中之火也。海藏誠發千古之精奧,而猶未究火所由來。

火之有餘,即水之不足,諸逆衝上,皆緣壯火食氣,銷爍肺金。真陰虛,故火益旺,其症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,左尺大而虛,非四物陰血之劑可療。下焦龍火,亦非寒涼可降。其挾痰者,乃水挾木火而上,非竹瀝枳半能消,必當補瀉兼行(宜六味作湯,加麥冬、五味子,大劑濃煎服之),則水自升,火自降,痰自消。若六脈俱沉實,遍身痰氣火氣,坐臥不得,則又不在此例(宜黃連膏)。

白話文:

【導引】《保生秘要》說:伸直雙腿坐好,雙手握拳,用力撐起身體,然後低頭彎腰慢慢向下,用雙手扳住腳尖三次,接著按照原來的姿勢用力抬起身體,然後吞咽口水,讓口水降到下腹部。這樣彎腰的動作重複二十四次,靜養半柱香的時間就會有效果。

【運功】《保生秘要》說:這種病症有三種情況:有的是因為感受風寒而咳嗽,有的是因為心火妄動,影響到肺部,只要用歸元凝神的方法封住,火氣就不會上行,肺部就不會發癢,咳嗽自然就會停止。治療風寒引起的咳嗽,要稍微用閉氣的方法,治療火氣引起的咳嗽,只要用封固靜養的方法,然後引導腎水來澆灌肺火,調整次數,肺部得到水的滋潤,咳嗽自然就會停止。

哮,是肺部的疾病。應該先分辨哮、喘、短氣這三種症狀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。李士材說:喘的表現是呼吸急促,伴隨著痰鳴聲,張開嘴巴、抬起肩膀、搖動身體、肚子也跟著起伏;哮的表現和喘相似,但不像喘那樣頻繁地張嘴呼吸,而是有「呀呷」的聲音。「呷」是張開嘴巴,「呀」是閉上嘴巴,張開嘴巴和閉上嘴巴,都會有聲音。呀呷兩種聲音,合成了「哮」字,是因為痰液結在喉嚨間,與氣流衝擊,所以發出呷呀的聲音。

短氣的表現是呼吸雖然急促,但是無法接續,像是喘卻沒有痰鳴聲,也不會抬肩,只是肺部堵塞,無法正常呼吸。按照李士材區分這三種症狀,非常精細,臨床診斷時應該仔細觀察。哮這種病症,古代的人認為主要與痰有關,後人認為是寒邪包裹著熱邪,治療時需要疏散外邪(適合用陳皮湯,冬天加入桂枝)。我認為,哮大多是因為幼年時,接觸了鹽或醋等刺激物,滲透到氣管,一旦遇到風寒,就會堵塞呼吸道,導致呼吸急促,所以多發於初冬,必須清淡飲食,以疏通氣機、化解痰液為主(適合用千金湯,能治療各種哮喘)。

禁用寒涼藥物,恐怕風邪難以解除;禁用溫熱藥物,恐怕痰火容易上升。蘇子、枳殼、青皮、桑皮、桔梗、半夏、前胡、杏仁、山梔等,都是治療哮喘必須使用的藥物。李士材認為,在八九月天氣還不冷的時候,用大承氣湯瀉熱,到了冬天寒冷時就沒有熱可以包裹,這種方法非常好。哮喘還有食積引起的哮喘(適合用清金丹),有水濕引起的哮喘(適合用水哮方),有風痰引起的哮喘(適合用千緡導痰湯),有經年累月的哮喘(適合用皂莢丸、青皮散,如果服用青皮散治好後,應該用半夏八兩、石膏四兩、蘇子二兩,做成藥丸服用)。都應該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治療,沒有什麼不能根治的(適合用定喘湯)。

【哮病證治】《入門》說:哮是以聲音來判斷,喘是以呼吸氣息來判斷。《綱目》說:哮喘在冬天發作的有兩種情況,一種是內外都有寒邪,需要用東垣參蘇溫肺湯,另一種是寒邪包裹著熱邪,需要用越婢加半夏湯來疏散外邪。《正傳》說:呼吸急促,喉嚨中像水雞叫聲的叫做哮,呼吸急促而不能連續呼吸的叫做喘。

喘,是肺部的疾病。《內經》論述喘的原因有很多,但有一句話,說各種病引起的喘滿,都屬於熱,足以作為綱領。王海藏說:氣盛有餘就是火,氣盛應該看作氣虛,有餘應該看作不足,如果肺氣真的強盛有餘,就會清肅下降,怎麼會喘呢?都是因為火進入肺部,灼燒真陰,導致氣衰不足,所以才會喘。所謂的強盛有餘,不是肺部的氣,而是肺中的火。海藏確實揭示了千古精髓,但還沒有探究火的來源。

火氣旺盛,就是因為水液不足,各種氣往上衝,都是因為壯盛的火氣消耗了氣,灼傷了肺金。真陰虛弱,所以火氣更加旺盛,這種症狀多從小腹下方的火氣升起,左邊尺脈比較大而且虛弱,不是用四物湯等滋陰補血的藥物可以治療的。下焦的龍火,也不是寒涼藥物可以降下去的。痰多是因為水挾帶著木火上逆,不是竹瀝枳半等藥可以消除的,必須補瀉兼顧(適合用六味地黃丸做湯,加入麥冬、五味子,大量濃煎服用),這樣水就會上升,火就會下降,痰也會自然消除。如果六脈都沉實,全身都是痰氣火氣,坐立不安,就不屬於這個情況(適合用黃連膏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