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一 臟腑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臟腑門 (9)

1. 咳嗽哮喘源流

形盛脈細,不足以息,沉小伏匿,皆是死脈。惟有浮大而嗽者生。外證內脈,參考調停。《正傳》曰:關上脈微為咳,脈弦或緊為寒,脈浮為風,脈細為濕,脈數為熱,脈沉為留飲,沉數為實熱,洪滑為多痰,脈浮軟者生,沉小伏匿者死。又曰:喘脈滑而浮者生,澀而數者死,大抵宜浮遲,不宜急數。

又曰:咳逆脈浮而緩者易治;弦急而按之不數者難治;脈急或促或微皆可治;脈代者死;右關脈弦者,木乘土位,難治。仲景曰,咳唾膿血,脈數虛,為肺萎,數實為肺癰。《脈經》曰:喘脈滑而手足溫者生,脈澀而手足寒者死,數者亦死,為其形損故也。又曰:肺癰唾血,脈緊強者死,滑者生。

《回春》曰:喘急脈沉,肺脹停水,氣逆填胸,脈必沉取,沉而實滑,身溫易愈,身冷脈浮,尺澀難補。《入門》曰:咳逆上氣,脈散者死。散即數也,咳逆脈數,為火刑金,故必死。

【咳嗽之因】《內經》曰:人感於寒,微則為咳,甚則為泄、為痛。河間曰:經云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者,蓋傷濕積於脾也。大抵秋氣宜清肅,若反動之,氣必上衝為咳嗽,甚則動脾濕而為痰也,是知脾無留濕,雖傷肺氣,亦不為痰。若有痰而寒少熱多,故咳嗽。是咳嗽非專主於肺病,以肺主皮毛,而司於外,故風寒先能傷之也。

經云:五臟六腑皆能使人咳,非獨肺邊。各以其時主之而受病焉,非其時,則傳以與之也,所病不等。風寒燥濕火,皆能令人咳,惟濕病痰飲入胃,留之而不行,上入於肺則為嗽。假令濕在心經,謂之熱痰;濕在肝經,謂之風痰;濕在肺經,謂之氣痰;濕在腎經,謂之寒痰。各隨症用藥。

又曰:無痰有聲曰咳。肺氣傷而不清也。無聲有痰曰嗽,脾濕動而為痰也。有痰又有聲則曰咳嗽耳。

【喘咳由腎家虛】《直指》曰:腎虛不能納氣歸元,故氣逆。咳喘痰盛,或喘或脹,髓虛多唾,足冷骨痿,胸腹百骸俱為牽掣,咳愈重,聲愈干,當於受病之處圖之。又曰:肺出氣,腎納氣,凡咳嗽暴重,動引百骸,自覺氣於臍下逆奔而上,此腎虛不能納氣也,當以補腎為主,毋徒寧肺。

【咳嗽不治症】《靈樞》曰:咳而羸瘦,脈堅大者死;咳而脫形發熱,脈小堅急者死。《入門》曰:凡咳喘至肺脹有咽瘡,失音者必死;脈數有熱,喘嗽吐血上氣不得臥者死。《正傳》曰,久嗽不止,成癆聲啞,或喉中生瘡者不治。《丹溪》曰:咳嗽肺脹,郁遏不得眠者,為難治也。

【禁忌法】《入門》曰:凡久嗽,忌用人參、半夏、陳皮等燥藥,久喘亦忌人參。凡氣嗽,忌罌粟殼、肉豆蔻等澀藥。丹溪曰:凡咳嗽,口乾咽燥而有痰者,忌南星、半夏,宜栝蔞仁、貝母。若有飲水者,又忌栝蔞,恐膩膈。

白話文:

咳嗽哮喘的來龍去脈

如果外形看起來很強壯,但脈搏卻很細弱,表示身體的精氣不足以支持呼吸,脈搏沉、微弱、甚至幾乎摸不到,這些都是不好的脈象。只有脈象浮大且伴隨咳嗽,才有存活的希望。診斷時要參考外在的症狀和內在的脈象,綜合判斷進行治療。《正傳》說:關脈微弱表示有咳嗽,脈象弦或緊表示受寒,脈象浮表示受風,脈象細表示有濕氣,脈象數表示有熱,脈象沉表示有停滯的痰飲,脈象沉數表示有實熱,脈象洪滑表示痰多,脈象浮軟表示身體狀況尚可,脈象沉微伏匿則表示危險。又說:喘息時脈象滑而浮表示情況較好,脈象澀而數表示情況危險,總的來說,脈象宜浮緩,不宜急數。

還說:咳嗽時脈象浮而緩表示容易治療;脈象弦急,按壓後脈率不快表示難以治療;脈象急促、或時快時慢、或微弱,這些情況都還可治療;脈象呈間歇性停頓則表示危險;右關脈弦急,表示肝木之氣過於強盛,影響到脾土的功能,難以治療。仲景說,咳嗽咳出膿血,脈象數而虛弱,表示肺萎縮;脈象數而有力,表示肺癰(肺膿瘍)。《脈經》說:喘息時脈象滑且手腳溫熱表示情況較好,脈象澀且手腳冰冷表示情況危險,脈象數也表示危險,因為身體的精氣已經耗損。又說:患肺癰而咳血,脈象緊而強表示情況危險,脈象滑則表示情況較好。

《回春》說:喘息急促、脈象沉,表示肺脹停滯了水液,氣逆而堵塞胸腔,脈象一定會是沉脈,如果沉而且滑,身體溫熱,容易治癒;如果身體冰冷、脈象浮,尺脈澀,難以補救。《入門》說:咳嗽氣逆上衝,脈象散亂則表示情況危險。散亂其實就是脈象數,咳嗽氣逆脈象數,表示火邪侵犯肺金,所以預後不良。

咳嗽的成因

《內經》說:人感受寒邪,輕微則會咳嗽,嚴重則會腹瀉或疼痛。河間說:經文提到秋天受到濕氣侵襲,冬天產生咳嗽,是因為濕邪積聚在脾臟。大致來說,秋天的氣候應該是清涼肅靜的,如果反常地動盪,氣就會向上衝擊而導致咳嗽,嚴重的話,會擾動脾濕而產生痰液,由此可知,如果脾臟沒有停滯的濕氣,即使傷到肺氣,也不會產生痰。如果有痰而且寒邪少熱邪多,就會咳嗽。所以咳嗽不只是肺部的疾病,因為肺主管皮毛,在外容易受到風寒侵襲。

經文說:五臟六腑都會讓人咳嗽,不只是肺臟。每個臟腑都根據各自的時間主司而產生病變,如果不是這個時間,則會將病邪傳給其他臟腑,所以病變的情況各不相同。風、寒、燥、濕、火都會導致咳嗽,只有濕邪導致的痰飲進入胃,停滯而不散,向上進入肺臟就會引起咳嗽。如果濕邪在心經,稱為熱痰;濕邪在肝經,稱為風痰;濕邪在肺經,稱為氣痰;濕邪在腎經,稱為寒痰。要根據不同的症狀用藥治療。

還說:沒有痰只有聲音的叫做咳,表示肺氣受損而不清爽;沒有聲音只有痰的叫做嗽,表示脾濕動而產生痰;有痰又有聲音則稱為咳嗽。

喘咳的病因源於腎虛

《直指》說:腎虛導致不能將氣吸納歸於丹田,所以氣會上逆。咳嗽喘息、痰液多,或喘或腹脹,腎精虛弱則唾液多,足部冰冷、骨骼痿弱,胸腹四肢都會感到牽扯,咳嗽會越來越嚴重,聲音會越來越乾啞,應該在病變的部位進行治療。又說:肺主呼氣,腎主納氣,凡是咳嗽突然加重,牽引全身,自己感覺到氣從肚臍下方向上奔湧,這是腎虛不能納氣,應該以補腎為主,不要只顧著治療肺。

咳嗽的不治之症

《靈樞》說:咳嗽導致身體消瘦,脈象堅強有力表示危險;咳嗽導致身體脫形發熱,脈象細小而堅急表示危險。《入門》說:凡是咳嗽喘息到肺脹、咽喉長瘡、失聲,一定會死亡;脈象數而發熱,喘咳吐血、氣逆上衝,不能平躺的,表示死亡。《正傳》說:長期咳嗽不止,變成肺癆、聲音嘶啞,或喉嚨長瘡,這些都難以治癒。《丹溪》說:咳嗽導致肺脹,煩躁不安而不能入睡的,屬於難治之症。

用藥禁忌

《入門》說:凡是長期咳嗽,忌用人參、半夏、陳皮等燥熱的藥物,長期喘息也忌用人參。凡是氣喘,忌用罌粟殼、肉豆蔻等收澀的藥物。丹溪說:凡是咳嗽,口乾咽燥而有痰的,忌用南星、半夏,宜用瓜蔞仁、貝母。如果同時有飲水,又忌用瓜蔞,恐怕會使痰液更加黏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