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四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 (15)

1. 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(息積病)

若積之既成,又當調榮養衛,扶胃健脾,使元氣旺,而間進以去病之劑,從容調理,俾其自化,夫然後病去而人亦不傷。乃今之治積者,動議吐下,竟謂非此不除,不知吐與下,只治病之卒暴作者,若積之成,必匪朝伊夕,其所由來者漸矣,故積之治法,必匪朝伊夕,其所由去者,不可不以漸也。

不然,《內經》何但有化積、消積、挨積、磨積之文,而並無吐積,下積之說乎,蓋直吐直下,皆足以傷胃氣而損元氣,積必不去也。凡病者醫者,其皆體念毋忽。

【脈法】《難經》曰:病在右脅,有積氣,得肺脈結,結甚則積甚,結微則積微,肺脈雖不見,右手脈當沉伏。《脈訣》曰:五積為陰,沉伏附骨,肝弦心芤,腎沉結滑,脾實且長,肺浮喘卒,六聚成結,痼則沉結。《正傳》曰:郁脈多沉伏,或促或結或代。丹溪曰:郁脈沉澀,積脈弦堅。

《綱目》曰:心肺有積,其脈皆喘數;肝有積,其脈弦長;脾胃有積,其脈皆大。《脈經》曰:脈弦緊為積,弦緊而微細者症也。夫癥瘕積聚之脈皆弦緊,在心下即寸脈弦緊,在胃脘即關脈弦緊,在臍下即尺脈弦緊。又曰:內有積不見脈,難治,見一脈相應易治。又曰:診積,其脈堅強急者生,虛弱者死。

又曰:脈弦而伏者,腹中有症,不可轉也,必死不治。《回春》曰:有癥瘕,其脈多弦,弦急瘕疾,弦細症疾。《醫鑑》曰:腹中有積,脈忌虛弱。又曰:診女人疝瘕積聚之脈,弦急者生,虛弱小者死。

【諸積原由症治】《靈樞》曰:喜怒不節則傷藏,藏傷則虛。風雨襲虛,則病起於上,留著於脈,稽留不去,息而成積。著於陽明之經則挾臍而居,飽食則益大,飢則益小。著於緩筋也,是陽明之積,飽食則痛,飢則安。著於腸胃之膜原,痛而外連於緩筋,飽食則安,飢則痛。

著於膂筋,在腸後者,飢則積見,飽則積不見,按之不得。又曰: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,皮膚薄而不澤,肉不堅而淖澤,如此則腸胃惡,惡則邪留止,積聚乃成,腸胃之間,寒溫不次,邪氣猶至,畜積留止,大聚乃起。《內經》曰: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,絡血之中,血澀不得注於大經,血氣稽留不得行,故宿昔而成積矣。仲景曰:有積有聚有㯏氣,㯏氣者,脅下痛,按之則愈,復發為㯏氣。

《入門》曰:治五積古有肥氣等五方,今增損五積丸更妙。又曰:積初為寒,宜辛溫消導,大七氣湯、烏白丸;久則為熱,宜辛寒推蕩,木香檳榔丸、通元二八丹。又曰:壯人無積,虛人則有之,皆由脾胃怯弱,氣血兩衰,四時有感,皆能成積,若遽以磨積破結之藥治之,疾似去而人已衰矣,法當先補虛,使氣血壯,則積自消,宜木香枳殼丸。《本事方》曰:治積要法,大抵以所惡者攻之,所喜者誘之,則易愈。

白話文:

如果積塊已經形成,就應該要調理身體的氣血和營養,增強脾胃功能,讓身體的元氣旺盛,然後慢慢地使用治療積塊的藥物,從容調理,讓積塊自己消散。這樣才能既去除疾病,又不傷害身體。但現在治療積塊的人,動不動就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,甚至認為不用這些方法就無法去除積塊。他們不知道催吐和瀉下只適用於突然發生的疾病,積塊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,而是逐漸形成的。所以,治療積塊的方法也必須循序漸進,不可操之過急。

不然的話,《黃帝內經》為什麼只提到化解積塊、消除積塊、慢慢磨積塊等方法,而沒有提到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來治療積塊呢?這是因為直接催吐或瀉下都會損傷胃氣和元氣,這樣反而無法去除積塊。所有醫生和病人都應該仔細思考這個問題,不要忽略它。

【脈象】《難經》說:病在右脅部,有積氣,如果肺脈出現結脈,結脈越嚴重,積塊就越大;結脈輕微,積塊就小。即使摸不到肺脈,右手的脈象也會是沉伏的。《脈訣》說:五積屬於陰性,脈象沉伏而且貼近骨頭;肝積脈弦,心積脈芤,腎積脈沉結而滑,脾積脈實而且長,肺積脈浮而喘急;六聚形成結塊,時間久了,脈象就變為沉結。《正傳》說:氣血鬱積的脈象多為沉伏,有時會出現促脈、結脈或代脈。朱丹溪說:氣血鬱積的脈象是沉澀的,積塊的脈象是弦而堅硬的。

《本草綱目》說:心肺有積塊,脈象都會喘急而數快;肝有積塊,脈象弦長;脾胃有積塊,脈象都會比較大。《脈經》說:脈象弦而緊,代表有積塊,弦而緊且微細,則是痼疾。總之,癥瘕積聚的脈象都是弦而緊的,積塊在心下,寸脈就弦緊;積塊在胃部,關脈就弦緊;積塊在肚臍下,尺脈就弦緊。又說:體內有積塊但脈象卻看不出來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;如果脈象與積塊的部位相應,就比較容易治療。又說:診斷積塊,脈象堅強急促的,表示病情可以好轉;脈象虛弱的,表示病情很危險。

又說:脈象弦而伏的,表示腹中有積塊,而且不能移動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,通常會導致死亡。《回春》說:有癥瘕,脈象多為弦脈,弦而急的,是瘕病;弦而細的,是癥病。《醫鑑》說:腹中有積塊,脈象忌諱虛弱。又說:診斷婦女疝氣、瘕病、積聚的脈象,弦而急的,表示病情可以好轉;虛弱而小的,表示病情很危險。

【各種積塊的病因和治療】《靈樞》說:如果喜怒無常,就會傷害內臟,內臟受損就會虛弱。當虛弱的時候又受到風雨侵襲,病邪就會從上方侵入,停留在脈絡中,長時間不散,逐漸形成積塊。如果停留在陽明經,積塊就會在肚臍附近,飽食後積塊會變大,飢餓時積塊會變小。如果停留在鬆弛的筋膜上,就是陽明經的積塊,飽食後會疼痛,飢餓時會比較舒服。如果停留在腸胃的膜上,疼痛會連到鬆弛的筋膜,飽食時會比較舒服,飢餓時會疼痛。

如果停留在脊椎旁的筋膜上,在腸子的後面,飢餓時會摸到積塊,飽食時就摸不到了,按壓也按不到。又說:容易患腸中積聚的人,通常皮膚薄而不潤澤,肌肉不結實且鬆軟。這樣的人腸胃功能不好,不好的話邪氣容易停留,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積聚。腸胃之間的寒溫不正常,邪氣也會趁虛而入,積聚在體內,逐漸形成大的積塊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寒氣侵入小腸的膜和絡脈中,導致血液阻塞,無法流到大血管,血氣停滯不通,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積塊。張仲景說:積、聚、㯏氣這些病,㯏氣是指脅肋下方疼痛,按壓會緩解,但又會復發。

《醫學入門》說:治療五積,古有肥氣等五種方劑,現在用增損五積丸更有效。又說:積塊剛開始是寒性的,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消導,如大七氣湯、烏白丸;時間久了就變成熱性的,應該用辛寒的藥物來攻逐,如木香檳榔丸、通元二八丹。又說:身體強壯的人不容易有積塊,虛弱的人則容易有。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虛弱,氣血不足,加上四季的感受,都可能形成積塊。如果立即用攻破積塊的藥物來治療,表面上好像積塊消除了,但身體已經衰弱了。正確的方法是先補虛,使氣血強壯,積塊自然會消除,可以用木香枳殼丸。 《本事方》說:治療積塊的重要原則是,用積塊所厭惡的東西來攻治它,用積塊所喜歡的東西來引導它,這樣就容易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