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四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 (12)

1. 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(息積病)

一青瘕,聚在左右脅下,藏於背膂,上至肩胛,其苦腰下急痛,腹下氣衝,面色黃,四肢腫,二便難,喜唾涎,不可多食。二黃瘕,左脅下有氣牢結,不可抑,其苦腰背相引痛,小腹常急,下引陰中如刺,不得小便,或溺黃赤,時發寒熱。三燥瘕,狀如半杯,上下腹中不定,其苦痛連兩脅,上下引心而煩,胸及腹中不得太息,腰背重,足酸削而久立痛,遺尿失精,便難盜汗,妨於飲食,時欲嘔吐。

四血瘕,留著腸胃之外,及少腹間,其苦橫骨下有積氣,牢如石,因而少腹急痛,陰中若有冷風,亦或背脊疼,腰疼不可俯仰。五脂瘕,在脂膜間,猝難蹤跡,其苦腰背如刺,左右走腹中而切痛,少腹沉重,身體解㑊,大小便血,時甚時止(此症婦人獨患之,男子無是疾也)。

六狐瘕,出入少腹間,或隱或見,男子即為狐疝,女子乃名狐瘕,其苦陰酸澀,小便難,少腹瘀痛,胸膈腰背上衝而痛,其瘕甚有手足成形者,乃不治症。七蛇瘕,其形長大,在臍上下,或左右脅,上食心肝,其苦不得吐氣,腰背痛,難以動作,少腹熱,膀胱引陰攣急,小便黃赤,兩股脛間時痛。

八鱉瘕,形大如杯,若存若亡,持之應手,其苦小腹內切痛,惡氣左右走,上下腹中痛,腰背亦痛,不可以息,面目黃黑,脫聲少氣,甚亦有頭足成形者,乃不治症。此八瘕,皆瘕之屬也。

痃者,懸也,懸於腹內,近臍左右,各有一條筋脈扛起,大者如臂如筒,小者如指、如筆管、如弦,其原皆由陰陽之氣不和,常多鬱塞,又時忿怒,動氣偏勝,或適當飲食,與氣纏裹,適受寒冷,與氣停畜,且仇怒則肝火盛,而血隨氣結,痰亦緣火相附而升,遂合併而成形質,懸於臍之左右,故名曰痃。醫者當審其病機,選藥定劑,自獲奇功(宜麝香丸、積塊丸、三稜散、獖豬肝丸)。

癖者,匿也,潛匿兩肋之間,尋摸不見,有時而痛,始覺有物,其原皆由榮衛失調,經絡閟隔,而又起居飲食無度,傷脾傷胃,有所勞力,強忍作勞,以致精傷血軼,邪冷之氣搏結不散,藏於隱僻之所,故名曰癖,醫者當審其病機,針對發藥,癖結自解(宜香稜丸、大硝石丸、木香硇砂丸)。

痞者,閉也,痞必有塊,塊則有形,總在皮裡膜外,其原皆由傷於飲食,脾胃虧損,抑且邪積胸中,阻塞氣道,氣不宣通,為痰為食為血,皆得與正相搏,邪既勝,正不得而制之,遂結成形而有塊。丹溪云:凡痞塊,左為血積,右為食積,中為痰飲,此言誠然。夫左關肝膽之位,主藏血液,右關脾胃之位,主藏飲食,中間為水穀出入之道路,所以左為血積,右為食積,中為痰飲,其理昭然,觀丹溪之言,亦可知痞所由成矣。

然雖有痰飲血食之異質,左右與中之殊位,總能閉塞氣分,故名曰痞,醫者當審其病機以治之(宜連蘿丸、消塊丸、開懷散、消積保中丸)。而又必察其形質,不能移動者類於症,上下左右能移者類於瘕(俱宜潰堅丸、潰堅湯)。或緣有所驚恐而成(宜妙應丸加穿山甲各三錢,元胡索、蓬朮各四錢)。

白話文:

積聚癥瘕痃癖痞的源流(息積病)

一、青瘕:這種腫塊聚在左右兩側的肋骨下方,有時會隱藏在背部脊椎附近,向上延伸到肩胛骨。患者會感到腰部以下急迫疼痛,腹部下方有氣體衝動感,臉色發黃,四肢腫脹,大小便困難,喜歡吐口水,不能吃太多東西。

二、黃瘕:左側肋骨下方有堅硬的氣塊,無法按壓下去。患者會感到腰背部相互牽引的疼痛,小腹常常感到急迫,向下牽引到陰部像針刺一樣,無法小便,或者小便顏色黃紅,有時會發冷發熱。

三、燥瘕:形狀像半個杯子,在上下腹部之間游移不定。患者會感到疼痛連帶兩側肋骨,上下牽引導致心煩,胸部和腹部難以深呼吸,腰背部沉重,腿腳酸軟無力,久站會疼痛,容易遺尿、遺精,大便困難,盜汗,影響飲食,時常想嘔吐。

四、血瘕:積存在腸胃之外和小腹之間。患者會感到橫骨下方有積氣,堅硬如石頭,導致小腹急迫疼痛,陰部感覺有冷風,有時也會背痛,腰痛到無法彎腰或仰頭。

五、脂瘕:長在脂肪組織之間,難以追蹤它的位置。患者會感到腰背部像針刺一樣疼痛,在左右腹部之間來回竄動且疼痛劇烈,小腹感到沉重,身體疲乏無力,大小便帶血,時好時壞(這種病症只有婦女才會得,男子沒有)。

六、狐瘕:在小腹之間出沒不定,有時隱藏,有時顯現。男子得此病稱為狐疝,女子得此病稱為狐瘕。患者會感到陰部酸澀,小便困難,小腹瘀痛,胸膈、腰背部有氣向上衝而疼痛。如果腫塊嚴重到有手足等形狀,就屬於無法治癒的病症。

七、蛇瘕:形狀長大,在肚臍上下或左右兩側肋骨部位,向上侵蝕心臟和肝臟。患者會感到無法吐氣,腰背部疼痛,難以活動,小腹發熱,膀胱牽引陰部抽搐,小便顏色黃紅,兩腿之間時常疼痛。

八、鱉瘕:形狀像杯子一樣大,時而感覺存在,時而感覺消失,用手按壓可以感覺到。患者會感到小腹內部劇烈疼痛,氣體在左右上下腹部之間竄動而疼痛,腰背部也會疼痛,難以喘息,臉色蠟黃,聲音嘶啞,呼吸微弱,嚴重時腫塊也會有手足等形狀,屬於無法治癒的病症。以上這八種都屬於瘕的範疇。

:指懸掛的意思,懸掛在腹內,靠近肚臍左右兩側,各自有一條筋脈隆起,大的像手臂或竹筒,小的像手指、筆管或琴弦。這種情況都是由於陰陽之氣不調和,常常鬱結阻塞,再加上時常發怒,情緒波動太大,或者飲食不當,導致氣體糾結,或感受寒冷,導致氣體停滯積聚。而且,如果因為仇恨發怒,就會導致肝火旺盛,血液跟著氣體結聚,痰液也會因火而向上升,最終合併形成有形的腫塊,懸掛在肚臍左右兩側,所以稱為痃。醫生應當仔細辨別病因,選擇合適的藥物和劑量,自然能取得神奇的療效(宜服用麝香丸、積塊丸、三稜散、獖豬肝丸等)。

:指隱匿的意思,潛藏在兩側肋骨之間,觸摸不到,有時會感到疼痛,開始時覺得有東西存在。這種情況都是由於營養和衛氣失調,經絡閉塞不通,加上起居飲食沒有節制,損傷脾胃,或者過度勞累,勉強工作,導致精血虧損,寒邪之氣凝結不散,藏在隱蔽的地方,所以稱為癖。醫生應當仔細辨別病因,針對病症開藥,癖塊自然會消散(宜服用香稜丸、大硝石丸、木香硇砂丸等)。

:指閉塞的意思,痞病一定會有硬塊,有硬塊一定有形狀,總是在皮膚裡面和筋膜外面。這種情況都是由於飲食不當,損傷脾胃,再加上邪氣積聚在胸中,阻塞氣道,氣機不通暢,變成痰、食積或血瘀,這些都與正氣相搏,邪氣強盛,正氣不能制約,就結成有形狀的硬塊。朱丹溪說:凡是痞塊,左邊是血積,右邊是食積,中間是痰飲,這句話說的確實有道理。因為左邊是肝膽的位置,主管儲藏血液,右邊是脾胃的位置,主管儲藏飲食,中間是水谷出入的通道,所以左邊是血積,右邊是食積,中間是痰飲,這個道理很明顯。從朱丹溪的話,就可以知道痞病是如何形成的。

雖然有痰飲、血瘀、食積等不同的性質,左右和中間不同的位置,但總的來說都能阻塞氣機,所以稱為痞。醫生應當仔細辨別病因來治療(宜服用連蘿丸、消塊丸、開懷散、消積保中丸等)。並且要仔細觀察腫塊的形狀和性質,不能移動的類似於症,可以上下左右移動的類似於瘕(都適宜服用潰堅丸、潰堅湯)。有時也會因為受到驚嚇而導致(宜服用妙應丸加穿山甲各三錢,元胡索、蓬朮各四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