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四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 (11)

1. 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(息積病)

東垣謂當詳臟腑之高下,而高者越之,結者散之,客者除之,留者行之,堅者削之,強者奪之,咸以軟之,苦以瀉之,全真氣藥補之,隨所利而行之,節飲食,慎起居,和其中外,可使必已,斯誠千古治積聚之良法也(五積宜五積丸,增損五積丸尤妙,通治諸積聚,宜化積丸)。又按《大全》分症痞、食症,血症、痃癖諸氣、疝瘕、八瘕、腹中瘀血凡七門。

經云:男子為七疝,女子為瘕聚,則知疝瘕既已同經,男女亦有同病。且症痞痃癖諸病,亦屬男女皆有之,特腹中瘀血為女子之病耳(此條另詳《婦科玉尺》,茲不贅)。且《大全》所謂七門者:一曰症,食症、血症即統在內;二曰痞;三曰痃;四曰癖:五曰疝;六曰瘕,八瘕即統在內;七曰腹中瘀血。其門類顯然可證。

但諸積聚皆屬痰食死血,《大全》特於症之一門,復申食症、血症二條,其餘則否,且即症,亦但申言食與血而不及痰,何也?須知諸積中未嘗無痰,並未嘗無食與血,即血症、食症之內,更未嘗無痰,且諸積之痰食死血,又未嘗不先因氣病也,故治積者,必兼行氣滌痰,去瘀消食,而後可耳。夫七疝,余另立論,瘀血,另詳婦科,茲故皆不之及。

試詳言癥瘕痃癖痞。症者,徵也,以腹中堅硬,按之應手,其病形有可徵驗也,往往見臍下。其原由飲食失節,胃氣衰,脾元弱,邪正相搏,積於腹中,牢固不動,故名曰症,醫者當審其病機,或由脾胃虛(宜六君子湯加消積藥),或由肝脾虛(宜歸脾湯加消積藥),或由肝火鬱(宜蘆薈丸),詳察進藥。

其有臟腑虛弱,好食生冷黏滯之物,因脾胃虛不能克化,遂與臟氣相搏,結積成塊,日漸長大,堅固不移,此謂之食症。若體氣充實,當先疏導,而佐以補脾健胃,否則必以培土為主,而兼用消導也。或有氣壅血滯而不易愈者,散之可也(宜烏藥散)。

其有臟腑虛弱,寒熱失節,或風冷內停,飲食不化,周身運行之血氣,適與相值,結而生塊,或因跌撲,或因閃挫,氣凝而血亦隨結,經絡壅瘀,血且不散成塊,必腹胠脅間苦痛,漸至羸瘦,妨於飲食,此之謂血症。薛立齋云:氣主之,血主濡之,脾統血,肝藏血,故鬱結傷脾,恚怒傷肝者,多患血症,腹脅作痛,正屬肝脾病也(宜沈氏血症丸)。薛氏此言,乃血症病之原於七情所傷者。

瘕者,假也,假血成形,腹中雖硬,其實聚散無常也,亦往往見於臍下。其原由寒暖失宜,飲食少節,臟腑之氣先虛,又復多所勞傷,外而感受風寒,停畜於內,是用故正虛邪實,正不能勝邪,邪遂挾其力,反假遊行之血,相聚相結,而成顆塊,推之而動,按之而走,故名曰瘕,醫者當審其病機,果屬肝脾兩傷(宜四物湯加柴胡、青皮、木香、延胡索,而三稜、鱉甲,亦專治癥瘕二症),以藥投之,自無不效。然瘕為總病,所統八瘕,皆有名可稽,有形可按。

白話文:

積聚癥瘕痃癖痞的源流(息積病)

李東垣認為,應該仔細分辨病變部位是在哪個臟腑的高低位置,如果是位置高的,就要向上疏導;如果是結塊的,就要想辦法散開;如果是外來的邪氣引起的,就要去除;如果是停留在體內的,就要讓它運行起來;如果是堅硬的,就要削弱它;如果是強盛的,就要減損它。總之,要用軟化的藥物來治療,用苦味的藥物來瀉下,用補氣的藥物來幫助恢復正氣,依照病情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。同時要注意節制飲食,小心起居作息,調和身體內外,這樣才能痊癒。這實在是千古以來治療積聚症狀的好方法。(五積丸和加減五積丸對於治療各種積聚症狀尤其有效,化積丸也適合使用。)

另外,《醫宗大全》將腹內積聚的病症分為七大類:痞塊、食積、血積、痃癖等氣滯、疝氣、瘕積、八瘕、腹內瘀血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男子容易得七種疝氣,女子容易得瘕聚。由此可知,疝氣和瘕聚雖然病名不同,但實際上是同類的疾病,男女都有可能得。而且痞塊、痃癖等病症,男女也都會得,只有腹內瘀血主要是女性的疾病。(關於腹內瘀血,在《婦科玉尺》中有詳細的說明,這裡就不再贅述。)《醫宗大全》所說的七大類,包括:一、症(包括食積和血積);二、痞;三、痃;四、癖;五、疝;六、瘕(包括八瘕);七、腹內瘀血。分類非常明確。

但是,所有的積聚病症,都與痰、食積和瘀血有關。《醫宗大全》特別在症這一類中,又細分出食積和血積兩種,而沒有對其他幾類做細分。並且在講述症的時候,只提到了食積和血積,沒有提到痰,這是為什麼呢?要知道,所有的積聚症狀中,都一定有痰,也一定有食積和瘀血,即使是血積和食積,也一定有痰。而且,這些積聚的痰、食、瘀血,往往都是因為氣機不暢引起的。所以治療積聚病症時,必須同時進行理氣、化痰、活血、消食等治療,才能有效。至於七疝,我會另外說明,瘀血,則在婦科相關的文獻中有詳細解釋,所以這裡都不做詳細討論。

下面詳細說明症、瘕、痃、癖這幾種病症。症,指的是腹部有堅硬的腫塊,用手按壓可以摸到,病狀明顯可見,常常出現在肚臍下方。其病因主要是因為飲食不節制,導致胃氣衰弱,脾氣虛弱,正氣和邪氣互相搏鬥,積聚在腹中,而且位置固定不動,所以叫做症。醫生應該仔細辨別病機,如果是由於脾胃虛弱引起的,應該用六君子湯加上消積的藥物;如果是由於肝脾虛弱引起的,應該用歸脾湯加上消積的藥物;如果是由於肝火鬱結引起的,應該用蘆薈丸。總之要仔細觀察病情,再對症下藥。

如果臟腑虛弱,又喜歡吃生冷黏膩的食物,由於脾胃虛弱無法消化,就會與臟氣互相搏鬥,結成硬塊,而且會日漸增大,位置固定不動,這就是食積。如果身體體質強壯,可以先疏通氣機,再輔以補脾健胃的藥物。如果身體體質虛弱,則應該以培補脾土為主,並同時使用消導的藥物。如果氣滯血瘀不容易痊癒,可以嘗試用散結的方法治療(可以使用烏藥散)。

如果臟腑虛弱,寒熱失調,或是風寒停留在體內,飲食無法消化,全身運行的氣血遇到這種情況,也會結成硬塊。有的是因為跌倒摔傷,或是扭傷閃挫,導致氣機凝滯,血液也跟著凝結,經絡堵塞,血液無法散開而形成腫塊,會感到腹部和脅部疼痛,逐漸消瘦,食慾不振,這就是血積。薛立齋認為,氣主導運行,血主導濡潤,脾統攝血液,肝藏血,所以情志鬱結傷脾,或經常發怒傷肝的人,容易患上血積,腹部和脅部疼痛,正是肝脾病變的表現(可以使用沈氏血症丸)。薛立齋的這段話,說明血積的病因,是源於情志的損傷。

瘕,指的是腹部腫塊如同假象一般,雖然摸起來堅硬,但其實是聚散無常的,也常常出現在肚臍下方。其病因主要是因為寒暖失調,飲食不節制,導致臟腑之氣先虛弱,又過度勞累,外感風寒,停留在體內。這樣就會導致正氣虛弱,邪氣強盛,正氣無法戰勝邪氣,邪氣挾持遊行的血液,互相聚集結成塊狀,用手推可以移動,按壓會改變位置,所以叫做瘕。醫生應該仔細辨別病機,如果確實是肝脾兩傷,應該用四物湯加上柴胡、青皮、木香、延胡索等藥物,三稜、鱉甲等藥物也特別適合治療症瘕。只要對症下藥,自然可以見效。瘕是一種總稱,它包括的八瘕,都有明確的名稱和形狀可以按壓診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