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四 (10)
卷十四 (10)
1. 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(息積病)
積聚癥瘕痃癖,因寒而痰與血食凝結病也。經曰:積之始生,得寒乃生,厥乃成積,厥氣生足悗,足悗生脛寒,脛寒則血脈凝澀,血脈凝澀,則寒氣上入於腸胃,入於腸胃,則䐜脹,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,日以成積。
又曰:卒然多飲食則脹滿,起居不節,用力過度則陽絡脈傷,陽絡傷則血外溢,陰絡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後血,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,腸外有寒,汁沫與血相搏,則併合凝聚不得散,而積成矣。又曰:內傷憂恐,則氣上逆,逆則六腧不通,溫氣不行,且外中寒,與此偕厥,凝血蘊裹,不散津液,澀著不去,而積皆成。
據經之言,可知經絡之氣,得寒則厥,寒與厥先逆於下,必肢節痛,而不便利,至成足悗,於是脛寒,血氣凝澀,漸而入於腸胃,陽不化氣,而腸外汁沫迫聚不散,兼多食而不及運化,汁又溢腸外,與血相搏,起居用力過度,絡傷血瘀,得寒則食積血積所必不免,此積之所由成也。夫分言之,有積聚癥瘕疝癖之不一,總言之,則止曰積。
蓋以積者,停畜之總名,而欲施治,有不得不分者。大抵積在臟聚在腑,惟在臟,故臟有五,而因有五積之名(肝曰肥氣,心曰伏梁,脾曰痞氣,肺曰息賁,腎曰奔豚,各詳五臟本論中)。惟在腑,故腑有六,而因有六聚之號。臟陰故積亦屬陰,腑陽故聚亦屬陽,積脈沉細附骨,聚脈浮動帶結,此積與聚切脈而顯然可別者也。且《難經》曰:積者陰氣,聚者陽氣,氣之所積名曰積,氣之所聚名曰聚。
積者五臟所生,其始發有常處,其痛不離其部,上下有所終始,左右有所窮處。聚者六腑所成,其始發無根本,上下無所留止,其痛無常處。據《難經》之言,而積與聚不又按症而顯然可別乎。
然壯盛之人,必無積聚,必其人正氣不足,邪氣留著,而後患此,故易老云:養正積自除,譬如滿座皆君子,縱有一小人,自無容地而出,令人真氣實胃氣強,則積自消,更能斷厚味,節色欲,戒暴怒,正思慮,庶乎萬全而無害。其言良是也。
然細思之,日進攻伐固不可,全用補益亦未必效,蓋既有是積是聚,而積聚之凝結日久者,不為消磨,恐未必能自盡,譬之一室中,既有小人在內,縱使滿座皆君子,未必不恬然自安處於其側,雖此時斷不敢與君子相抗為難,然終自處於室中也,惟以威屈,或以言激,或以勢凌迫而逐之,方能去耳,故治積聚者,計惟有補益攻伐,相間而進(補益以補中益氣湯等為主,隨症加減,攻伐以攻積丸等為主,隨症加減),方為正治。病深者伐其大半即止,然後俟脾土健運,積聚自消。
且夫積聚必成塊,治塊宜丸,不宜煎,煎藥如過路之水,徒耗元氣,無損於塊,蓋塊者有形之物,氣不能成塊,必成於痰食死血,大法,貴察其所痛,以知其病之有餘不足而攻補之。
白話文:
積聚癥瘕痃癖痞的成因探討(息積病)
積聚、癥瘕、痃癖等疾病,都是因為體內寒邪導致痰、血、食物凝結而成的。經書記載:積聚的初期,遇到寒邪就會產生,寒邪發展成積聚,寒邪會先導致足部疼痛(足悗),接著脛部寒冷,進而造成血脈凝滯。血脈凝滯後,寒邪會上升進入腸胃,引起腹脹。腹脹會使腸道外的津液聚集而無法散開,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積聚。
此外,暴飲暴食會導致脹滿;生活起居不規律、用力過度,則會損傷陽絡脈,陽絡受損則血液外溢;陰絡受損則血液內溢,血液內溢則會導致便血;腸胃的經絡受損,則血液會溢出到腸道外。腸道外有寒邪,津液和血液交雜在一起,凝結成塊無法散開,最終形成積聚。 又或者,內心憂慮恐懼,會導致氣逆,氣逆則六經之脈不通,溫煦之氣無法運行,再加上外感寒邪,寒邪與氣逆交雜,血液凝結,津液無法運行,滯留在體內,就形成了積聚。
根據經書的記載,經絡之氣遇到寒邪就會凝滯(厥),寒邪和氣滯先從下焦逆上,會導致肢體疼痛和排便不暢,最終形成足部疼痛(足悗),接著脛部寒冷,血氣凝滯,逐漸進入腸胃。陽氣不能化生氣血,腸道外的津液聚集而無法散開,再加上飲食過多而消化吸收不良,津液又溢出到腸道外,與血液交雜在一起,生活起居不規律、用力過度導致經絡受損、瘀血停滯,遇到寒邪,食積、血積就必然形成,這就是積聚形成的原因。
單獨來說,積聚、癥瘕、痃癖等疾病各有不同,但總體來說,都稱為「積」。
「積」是停滯積聚的總稱,但要施治,就不得不區分它們。大致來說,積聚存在於臟腑之中。積存在臟腑,臟腑各有五,因此有五種積聚的名稱(肝為肥氣,心為伏梁,脾為痞氣,肺為息賁,腎為奔豚,詳見五臟論述)。積聚存在於六腑,因此有六種聚的名稱。臟屬陰,故積也屬陰;腑屬陽,故聚也屬陽。積的脈象沉細,貼近骨骼;聚的脈象浮動,伴有結塊,這是積聚在切脈時明顯的區別。此外,《難經》記載:積是陰氣,聚是陽氣,氣的積滯稱為積,氣的聚集稱為聚。
積聚來自五臟,其發病部位固定,疼痛不離開該部位,上下有其範圍,左右有其界限。聚來自六腑,其發病部位沒有固定的根源,上下沒有固定的範圍,疼痛部位也不固定。根據《難經》的記載,積與聚在診斷上也明顯不同。
強壯的人通常不會患有積聚,只有正氣不足,邪氣停留,才會患此病,所以容易衰老。古人說:「養護正氣,積聚自然消除。」就像滿座都是君子,即使有一個小人,也沒有容身之地而被排擠出去一樣。如果人的真氣充足,胃氣強盛,積聚就會自然消散。更應該忌食肥甘厚味,節制房事,避免暴怒,保持思慮平和,才能萬全而無害。此言甚是。
然而,仔細思考,一味進攻治療固然不可取,單純依靠補益也不一定有效。因為積聚凝結日久,如果不加以消磨,恐怕難以自行消除。譬如一間屋子裡,如果有小人存在,即使滿座都是君子,小人也不一定會離開,雖然此時不敢與君子抗衡,但終究還是在屋子裡。只有用威嚴震懾,或用言語激勵,或用勢力壓迫才能將其趕走。所以治療積聚,必須採取攻補兼施的方法(補益以補中益氣湯等為主,根據病情加減;攻伐以攻積丸等為主,根據病情加減),才是正治之法。病情嚴重者,先攻伐大部分,然後待脾胃功能恢復,積聚自然消散。
此外,積聚必然形成腫塊,治療腫塊宜用丸藥,不宜用湯藥煎服。湯藥如同過路之水,徒然耗損元氣,對腫塊無損。因為腫塊是有形的物質,氣不可能形成腫塊,腫塊一定是由痰、食、死血形成的。治療積聚的大法,貴在觀察其疼痛部位,以此判斷疾病的虛實,然後進行攻補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