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(5)

1. 諸痹源流(白虎歷節風)

《入門》曰:痹之初起,驟用參耆歸地,則氣鬱滯而邪不散,只以行濕流氣藥主之。《玉機》曰:三氣襲入經絡,久而不已,則入五臟,或入六腑,隨其臟腑之俞、合,以施針灸,仍服逐三氣發散等藥,自愈。又曰:痹症因虛而感,三邪既著體不去,則須制對症之藥,日夜飲之,雖留連不去,能守病禁,不令入臟,亦可扶持也。

《入門》曰:痹病雖守禁忌,凡味酸傷筋則緩,味鹹傷骨則痿,令人發熱,變為痛痹、麻木等證,慎疾者,須戒魚腥麵醬酒醋。肉屬陽大能助火,亦宜量吃,痛風諸痹皆然。鰲按:痹症有手足緩弱者,有筋攣不伸者,有偏枯不遂者,有肌肉不仁者,其形症往往與風痿相似,而後世醫治之法,亦往往與風痿相混,此千古之大誤也。總之風則陽受,痹則陰受,此二語實為風痹病之褭鑑,益可見治法不當混施。

且痹病多重痛沉著,一時未易得去,其不可輕視也明矣。

白虎歷節風,痛痹之一症也。以其痛循歷遍身百節,故曰歷節。以其痛甚如虎咬,故曰白虎歷節。其原皆由風、寒、濕入於經絡,致氣血凝滯,津液稽留,久而怫鬱、堅牢,榮衛之氣阻礙難行,正邪交戰,故作痛不止也。而所以致三氣作患之故,則或飲酒當風,或汗出入水,或坐臥濕地,或行立寒冰,或體虛膚空,掩護不謹,而此三氣,乃與血氣相搏,遍歷關節,遂成此症。日久不治令人骨節蹉跌,固未可輕視也。試言其症狀,必短氣,自汗,頭眩欲吐,手指攣曲,身瘣㿔其腫如脫,漸至摧落,其痛如掣,不得屈伸,須當大作湯丸,不可拘以尋常之劑。然其方藥又必各因病之原由輕重。如由血虛、血熱、血瘀,則必調血行血(宜趁痛散)。或由風濕相搏,肢節腫痛,不可屈伸,則必疏風理濕(宜大羌活湯)。或由風濕麻痹,走注疼痛,為偏枯,為暴喑,則必散郁開結(宜防風天麻丸)。或由風濕與痰與死血,致走注刺痛,其痛處或腫或紅,則必宣邪通氣(宜疏風活血湯)。或由血虛陰火而痛,及腰以下濕熱注痛,則必養陰清熱(宜潛行散)。或由風冷侵入氣血,氣滯血凝,周身麻痛,則必祛寒散邪(宜五靈丸)。或由風毒攻注皮膚骨髓之間,痛無定所,午靜夜劇,筋脈拘攣,屈伸不得,則必解結疏堅(宜定痛散)。或由痰注百節,痛無一定,久乃變成風毒,淪骨入髓,反致不移其處,則必搜邪去毒(宜虎骨散、加減虎骨散)。或由風氣遊行,痛無常處,如蟲行遍體,日靜夜劇,則必宣風利氣(宜麝香元)。或由火甚而肢節痛,濕甚而肌肉腫,並受風寒而發動於經絡之中,濕熱流注於節腠之際,則必排解內外(宜靈仙除痛飲)。或由濕痰流注,痛及肩背,則必豁痰開結(宜半夏苓朮湯)。其餘三氣所傷,或猶輕淺,總必以疏風、驅寒、除濕為主(宜龍虎丹、活絡丹、捉虎丹、乳香定痛丸)。蓋以其痛如掣者為寒多,其腫如脫者為濕多,其肢節間或黃汗出者為風多,而三氣之為患,固變幻若斯之甚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入門》這本書說:痹症剛開始發作時,如果立刻大量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熟地等補氣血的藥材,反而會使氣機鬱結停滯,邪氣無法散去,應該要以能幫助排除濕氣、疏通氣機的藥物為主。

《玉機微義》這本書說: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侵入經絡,如果長時間不處理,就會深入到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,或六腑(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),這時應該根據邪氣侵入的臟腑所對應的穴位進行針灸,同時服用能驅散三種邪氣的藥物,這樣才能痊癒。另外,痹症也可能是因為身體虛弱而受邪氣侵襲,三種邪氣一旦進入身體就不容易去除,必須使用針對病情的藥物,日夜服用,即使病症纏綿不去,只要能遵守飲食禁忌,不讓邪氣深入到臟腑,也可以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。

《入門》還說:痹症雖然要遵守飲食禁忌,但凡是味道酸的東西容易傷害筋,使筋變鬆弛;味道鹹的東西容易傷害骨,使骨頭萎軟無力,還會令人發熱,演變成痛痹、麻木等症狀。謹慎的人應該戒吃魚、腥、麵醬、酒、醋。肉類屬於陽性,容易助長火氣,也應該適量食用,痛風和各種痹症都是如此。我認為痹症有的會造成手腳軟弱無力,有的會使筋攣縮無法伸直,有的會造成半身不遂,有的會導致肌肉失去知覺,這些症狀常常和風痿很相似,而後世醫生治療痹症的方法,也常常和治療風痿的方法混淆,這是千古以來的大錯誤。總之,風是陽邪所致,痹是陰邪所致,這兩句話是辨別風痹的關鍵,也可以看出治療方法不應該混淆使用。

而且痹病大多是疼痛沉重,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治好,由此可見它的確不能輕忽。

「白虎歷節風」是痛痹的一種。因為它的疼痛會遍及全身各處關節,所以叫做「歷節」。因為它的疼痛劇烈如同被老虎咬一樣,所以叫做「白虎歷節」。它的病因都是由於風、寒、濕侵入經絡,導致氣血凝滯,津液停留在體內,久而久之鬱結、堅硬,阻礙了營衛之氣的運行,正邪之氣互相搏鬥,因此產生持續的疼痛。而導致三種邪氣入侵的原因,可能是喝酒時吹到風,或是流汗後接觸到水,或是坐在潮濕的地方,或是踩在寒冷的冰上,或是身體虛弱、皮膚防護不周。這三種邪氣和氣血互相搏鬥,遍及全身關節,就形成了這種病症。如果長期不治療,會造成骨關節錯位,絕對不能輕視。

試著描述一下它的症狀:患者一定會感到呼吸短促、容易流汗、頭暈想吐、手指彎曲攣縮、身體腫脹如脫離身體一般,逐漸發展到無法支撐、疼痛如抽搐、無法彎曲伸直,必須使用大量湯藥丸劑來治療,不能用普通劑量的藥。然而,具體的藥方和藥物又必須根據病因的輕重來調整。如果是由於血虛、血熱、血瘀引起的,就必須調和氣血、活血化瘀(可選用趁痛散);如果是風濕相搏,導致肢體關節腫痛、無法彎曲伸直,就必須疏散風邪、調理濕氣(可選用大羌活湯);如果是風濕導致麻痹、遊走性疼痛,進而發展成偏癱、突然失聲,就必須疏散鬱結、開通阻塞(可選用防風天麻丸);如果是風濕與痰、死血相結合,導致遊走性刺痛、疼痛部位可能腫脹或發紅,就必須宣散邪氣、疏通氣機(可選用疏風活血湯);如果是由於血虛陰火而導致疼痛,以及腰部以下濕熱導致的疼痛,就必須滋養陰液、清泄熱邪(可選用潛行散);如果是由於風寒侵入氣血,導致氣滯血凝、全身麻痛,就必須驅散寒邪、祛除邪氣(可選用五靈丸);如果是風毒侵犯到皮膚和骨髓之間,導致疼痛沒有固定部位、白天靜止晚上加劇、筋脈拘攣、無法彎曲伸直,就必須解除鬱結、疏通堅硬的部位(可選用定痛散);如果是痰液停留在全身關節,導致疼痛沒有固定部位,時間久了變成風毒、深入骨髓,反而使疼痛部位固定不變,就必須搜刮邪氣、清除毒素(可選用虎骨散、加減虎骨散);如果是風邪遊走不定,導致疼痛沒有固定部位、如同蟲子在身體內爬行、白天靜止晚上加劇,就必須宣散風邪、疏通氣機(可選用麝香元);如果是由於火氣旺盛而導致肢體關節疼痛,濕氣過重而導致肌肉腫脹,同時又受到風寒影響,在經絡中發作,濕熱流注於關節和皮膚間隙,就必須調和內外(可選用靈仙除痛飲);如果是由於濕痰流注,導致疼痛延伸到肩膀和背部,就必須化痰開結(可選用半夏苓朮湯)。其餘三種邪氣所造成的傷害,或許比較輕微,總之都必須以疏散風邪、驅除寒邪、排除濕氣為主(可選用龍虎丹、活絡丹、捉虎丹、乳香定痛丸)。因為疼痛如同抽搐,多為寒邪所致;腫脹如脫離身體,多為濕邪所致;肢體關節間有黃色汗液流出,多為風邪所致,由此可見三種邪氣所造成的疾病,變化非常複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