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三 (4)
卷十三 (4)
1. 諸痹源流(白虎歷節風)
有肢節腫痛,日夜無已時者(宜沒藥散、虎骨丸,控涎丹亦可)。寒勝為痛痹,四肢攣痛,關節浮腫,痛有定處,是名痛風,又名白虎歷節風(宜加減五積散)。而其所統之病,有兼風者(宜加減烏藥順氣散)。有兼濕而天陰即發,身體沉重者(宜除濕捐痹湯,在上加桂枝、桔梗、威靈仙,在下加防己、木通、牛膝)。有兼痰者(宜豁痰湯)。
有兼火者(宜四物湯多加酒柏、竹瀝、薑汁)。有兼濕熱者(宜二妙散)。有兼血瘀者(宜桃紅飲子)。有晝靜夜發痛如虎咬,此正名白虎歷節風。大約掣因多寒,腫因多濕,汗因多風,特以其原由症狀之繁,另詳條款於後。濕勝為著痹,病而不移,汗多,四肢緩弱,精神昏塞,皮膚不仁(宜茯苓川芎湯)。
而其所統之症,不外麻木,另詳麻木條中。大約風勝之脈必浮,寒勝之脈必澀,濕勝之脈必緩,三痹各有所勝,治藥則以勝者為主,然亦不可舉一廢二,以三氣本雜合成病也。三痹之外,更有熱痹,由臟腑移熱,復遇外邪,故身熱,唇口反裂,皮膚色變也(宜升麻湯)。更有周痹,由犯三氣遍及於身,故周身俱痛也(宜蠲痹湯)。
更有支飲,夫支飲本痰飲中症,此則兼有痹病,故復詳於此,仍列其名為支飲,其原由受三氣兼挾痰涎宿飲,故手足麻痹,臂痛不舉,多睡眩冒,忍尿不便,膝冷成痹也(宜茯苓湯)。以上三症皆痹之屬,而痹症多兼麻木,蓋麻猶痹也,雖不知痛癢,尚覺氣微流行,非若木之痛癢不知,即氣亦不流行者,而麻木原委,另詳本篇。痹又與風與痿相類,《靈樞》曰:病在陽曰風,病在陰曰痹,陰陽俱病曰風痹。
陽者,表與上。陰者,里與下也。總之,痹本氣閉不通,或痛或癢,或頑麻,或手足緩弱,與痿病相似。但痿因血虛火盛,肺焦而成。痹因風、寒、濕氣侵入而成也。痹又為中風之一,然雖一例,而受病各異,痹兼三氣,因陰受之。中風則陽受之也。學醫者能神而明之,類而推之,切而治之,可以司人之命矣。
【脈法】《脈經》曰:脈澀而緊為痹痛。《脈訣》曰:風寒濕氣合而為痹,浮澀而緊,三脈乃備。《玉機》曰:脈大而澀為痹,脈來急亦為痹也。
【諸痹原由症治】《內經》曰:汗出而風吹之,血凝於膚者則為痹。又曰:風之為病,當半身不遂,或但臂不遂者,此為痹。又曰:虛邪中人,留而不去,則為痹。衛氣不行,則為不仁。又曰:痹病痛者寒氣多,有寒故痛也。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榮衛之行澀,經絡時疏,故不痛。
皮膚不榮,故不仁。其或寒者,陽氣少,陰氣多,與病相益,故寒也。其或熱者,陰氣少,陽氣多,病氣勝陽乘陰,故為痹熱,其多汗而濡者,此其逢濕盛也。陽氣少,陰氣多,兩氣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《類聚》曰:不仁者何以明之?仁者,柔也。不仁,謂不柔和也。痛癢不知,寒熱不知,灸刺不知,是謂不仁也。
白話文:
諸痹源流(白虎歷節風)
有些人肢體關節腫痛,日夜不停歇(可以考慮使用沒藥散、虎骨丸,或是控涎丹)。如果是因為寒氣太盛導致的痹痛,會出現四肢攣縮疼痛、關節浮腫、痛處固定,這種情況稱為痛風,又叫白虎歷節風(可以使用加減五積散來治療)。
這種病如果還夾雜風邪(可以使用加減烏藥順氣散),或是夾雜濕邪,在陰天時就會發作,身體感到沉重(可以使用除濕捐痹湯,如果病在上半身可以加桂枝、桔梗、威靈仙,如果病在下半身可以加防己、木通、牛膝),或是夾雜痰液(可以使用豁痰湯)。
如果夾雜火氣(可以使用四物湯,並多加酒柏、竹瀝、薑汁),夾雜濕熱(可以使用二妙散),夾雜血瘀(可以使用桃紅飲子)。如果白天安靜,晚上疼痛像被老虎咬一樣,這就正名叫白虎歷節風。大體來說,抽痛多是因為寒氣,腫脹多是因為濕氣,出汗多是因為風邪。因為它的原因和症狀很複雜,所以詳細的條款會在後面說明。
如果是因為濕氣太盛導致的著痹,病處不會轉移,會多汗,四肢無力,精神昏沉,皮膚感覺遲鈍(可以使用茯苓川芎湯)。這種病大多會伴隨麻木,關於麻木的詳細情況會在麻木篇中說明。
一般來說,風邪太盛的脈象會浮,寒邪太盛的脈象會澀,濕邪太盛的脈象會緩。三種痹證各有偏勝,治療時應該以偏勝的邪氣為主,但也不能只顧一方,忽略其他,因為三種邪氣本來就是混合在一起導致疾病的。
除了以上三種痹證,還有熱痹,這是因為臟腑的熱邪轉移,又遇到外邪,所以會發燒,嘴唇和口角會裂開,皮膚顏色也會改變(可以使用升麻湯)。還有周痹,這是因為三種邪氣侵犯全身,所以會全身都痛(可以使用蠲痹湯)。
還有支飲,支飲本來是痰飲中的一種,但這裡是因為它兼有痹病,所以又在這裡詳細說明,仍然把它叫做支飲。它的原因是受到三種邪氣和痰涎宿飲的共同影響,所以會出現手腳麻木、手臂疼痛無法舉起、嗜睡、頭暈、小便困難、膝蓋冰冷而形成痹病(可以使用茯苓湯)。以上三種都屬於痹證,而痹證大多會伴隨麻木,因為麻木其實也算是痹的一種,雖然感覺不到痛癢,但還是能感覺到氣的微弱運行,不像木頭那樣對痛癢完全沒有感覺,氣也不運行。關於麻木的詳細情況,會在麻木篇說明。
痹又和風病、痿病相似,《靈樞》中說:「病在陽位叫做風,病在陰位叫做痹,陰陽都生病叫做風痹。」陽位是指身體的表面和上半部,陰位是指身體的內部和下半部。總而言之,痹的本質是氣機閉塞不通,會出現疼痛、發癢、麻木、或是手腳無力,與痿病相似。但痿病是因為血虛火盛,導致肺部焦損而形成。痹是因為風、寒、濕氣侵入而形成。痹也算是中風的一種,雖然同屬一類,但受病的部位不同,痹是因為受到三種邪氣,從陰位受病。中風則是從陽位受病。學醫的人如果能領會其中的奧妙,觸類旁通,切實地加以治療,就可以掌握人們的生命了。
【脈象】
《脈經》說:脈象澀而緊,是痹痛的表現。《脈訣》說: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合在一起形成痹,脈象會呈現浮、澀、緊這三種脈象。《玉機》說:脈象大而澀是痹,脈象來得急也是痹。
【各種痹證的病因和治療】
《內經》說:出汗的時候被風吹到,血液凝滯在皮膚就會形成痹證。又說:風邪引起的疾病,會出現半身不遂,或是只有手臂不能動,這也是痹證。還說:虛弱的邪氣侵入人體,停留不去就會形成痹。衛氣運行不暢,就會感覺麻木。又說:痹病中痛感明顯的是因為寒氣多,有寒邪所以會痛。如果感覺不到疼痛和麻木,是因為病的時間長了,深入到體內,營衛之氣運行不暢,經絡時而疏通,時而不通,所以不痛。皮膚失去滋養,所以會麻木。如果是寒邪引起的痹證,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和病邪互相增長,所以會怕冷。如果是熱邪引起的痹證,是因為體內陰氣不足,陽氣過盛,病邪乘著陽氣欺負陰氣,所以會發熱。如果痹病多汗濕潤,這是因為體內濕氣太盛。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兩者相互作用,就會出汗且身體濕潤。《類聚》說:麻木是怎麼判斷的呢?柔軟就是仁,麻木就是不柔軟。對痛癢沒有感覺,對寒熱沒有感覺,對針灸也沒有感覺,這就叫做不仁(麻木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