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三 (3)
卷十三 (3)
1. 諸痹源流(白虎歷節風)
人身陰陽,天地之六氣應,故六氣亦有時而內淫。且因臟腑陰陽之有餘不足,而外邪得以留之,此於氣運之外,又有所留,為陰陽之痹也。脈滑為邪有餘,故留滯為風疝,風謂其動,疝謂其聚也。澀為本氣不足,故不能勝邪而成積,疝與積,概指其聚而積者,非特前陰少腹之病也。
雖然,《內經》之言痹,固可闡而明之矣,而仲景書又有所謂血痹者,曰尊榮人骨弱,肌膚盛重,因勞疲汗出,臥不時動搖,加被微風,遂得之,大抵此症原於質虛勞倦之故。蓋以尊榮者,素安閒,故骨弱。素膏粱,故肌膚盛。一旦疲勞汗出,則氣竭表虛,因而臥則神不斂,或時動搖而微風乘之。
此時本氣弱疲,勞又耗氣,汗則陽氣泄,臥則陽氣伏,則外之陽氣不能固閉,榮氣又復動搖,風雖微而易入,故風與血相搏而成痹也。然風搏於中上二焦,寸口關上,脈必微澀。而邪之前鋒,早及下焦,尺中必見小緊,得如此脈,而又身體不仁,如風痹狀,故知為血痹症也(宜黃耆桂枝五物湯)。
仲景書又有所謂胸痹者,其為症狀不一,曰胸痹之病,喘息咳唾,胸背痛短氣,寸口脈沉而遲,關上小緊數,此則胸痹實症的脈,凡患胸痹者皆然(宜栝蔞薤白白酒湯)。至其症狀,又有雜出者,曰胸痹(以下凡言胸痹,皆具有喘息、咳唾、胸背痛、短氣等狀,而又及有他症),不得臥,胸背徹痛,則症兼支飲矣。蓋不得臥,由於有飲,飲原不痛,飲由胸痹,故心痛徹背也(宜栝蔞薤白半夏湯)。
曰胸痹心中痞,留氣結在胸,胸滿,脅下逆搶心,乃上焦陽微,而客氣動鬲,故有心痞胸滿之象。其言留氣,即客氣,至脅下逆搶心,則不特上焦虛,而中焦亦虛,陰邪得以據之也(宜枳實薤白桂枝湯、人參湯)。曰胸痹胸中氣塞,短氣,夫胸既痹,而又言氣塞、短氣,是較喘息等,更覺幽閉不通,邪氣之有餘,實甚也(宜茯苓杏仁甘草湯、橘枳生薑湯)。曰胸痹緩急者,乃胸痹之邪,淫及於筋,故肢節之筋,有緩有急也(宜薏苡附子散)。
曰心中痞,諸逆心懸痛,曰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二節俱不貫胸痹字,是不必具有胸痹實症,而各自成病耳。蓋陰邪凝結,心中乃痞,心中之痞,因初時氣逆,迨至心痛如懸,則前因逆而邪痞心中者,後乃邪結心中而下反如空也(宜桂枝生薑枳實湯)。心與背本兩處,中有空竅,乃正氣所貯,以通上下者。
今痛則相徹,是正氣之虛,寒邪乘虛而相搏結也(宜烏頭赤石脂丸)。然則仲景言血痹、胸痹二症,固均屬陽虛之疾,不與他痹症相同,故於血痹謂宜針引陽氣,於胸痹謂當全責陽虛也。此又於《內經》臟腑陰陽諸痹之外,所可詳及者。
然而風、寒、濕三氣之相勝,其為病亦在可枚舉者。風勝為行痹,遊行上下,隨其虛處,風邪與正氣相搏,聚於關節,筋弛脈緩,痛無定處,古名走注,今名流火,俗有鬼箭風之說,亦此類(宜防風湯)。而其所統之病,有濕傷腎,腎不生肝,肝風挾濕,走注四肢肩髃者(宜苡仁散)。
白話文:
人體的陰陽,和天地間的六種氣候相對應,所以六種氣候有時也會在體內產生過度的影響。加上臟腑陰陽的失衡(不是過多就是不足),外來的邪氣就會滯留在體內,這是在氣候變化的基礎上,又額外滯留的邪氣,形成陰陽失衡的痹症。
脈象滑,表示邪氣旺盛,所以會滯留在體內形成風疝,風是指邪氣流動,疝是指邪氣聚集。脈象澀,表示正氣不足,所以無法抵抗邪氣而形成積聚,疝和積都是指邪氣聚集堆積,不單單是指下體或腹部不適。
雖然《內經》對痹症的描述已經很清楚了,但張仲景的書中還提到一種「血痹」,說的是生活優渥的人,骨骼虛弱,肌肉豐滿,因為過度勞累出汗,躺臥時沒有適時翻動身體,又吹到微風,就會得到這種病。這種病主要是因為體質虛弱,過度勞累所導致。因為生活優渥的人,平常安逸,所以骨骼虛弱;因為吃太好,所以肌肉豐滿。一旦過度勞累出汗,就會耗盡氣力,導致體表虛弱,因此躺臥時精神無法收斂,或是在翻動身體時吹到微風。
這時,身體的正氣已經衰弱疲憊,勞累又耗損氣,出汗又會使陽氣外泄,躺臥又會使陽氣潛藏,這樣一來,體表的陽氣就無法固守,氣血又開始動盪,即使是微弱的風邪也容易侵入,所以風邪與血氣相搏,就形成血痹。如果風邪侵襲上半身,寸口(手腕處)和關上(手腕內側)的脈象一定會微澀;而邪氣的前鋒,很早就會到達下半身,所以尺中(手腕內側下方)的脈象一定會出現微緊。如果出現這樣的脈象,又伴隨身體麻木,像風痹的症狀,就知道是血痹(應該用黃耆桂枝五物湯來治療)。
張仲景的書中還提到一種「胸痹」,它的症狀很多樣,例如會出現喘息咳嗽、胸背疼痛、呼吸短促,寸口的脈象沉而遲緩,關上的脈象微緊而數,這是胸痹實證的脈象,凡是患胸痹的人都這樣(應該用栝蔞薤白白酒湯來治療)。而胸痹的症狀,還有其他的表現,例如胸痹(以下說的胸痹,都包含喘息、咳嗽、胸背痛、呼吸短促等症狀,同時還伴隨其他症狀)會讓人無法躺臥,胸背劇烈疼痛,則表示胸痹合併了支飲。不能躺臥是因為體內有痰飲,痰飲原本不痛,但因為胸痹而產生,所以導致心痛到背痛(應該用栝蔞薤白半夏湯來治療)。
又說胸痹會導致胸中悶痛,氣滯留在胸部,胸部脹滿,邪氣上衝到心臟,這是因為上焦陽氣虛弱,而外來的邪氣在膈膜之間活動,所以有胸悶心痛的現象。所謂的留氣,就是指外來的邪氣,至於邪氣上衝到心臟,則不單單是上焦虛弱,中焦也虛弱,陰邪才能趁虛而入(應該用枳實薤白桂枝湯、人參湯來治療)。又說胸痹會感到胸中氣塞、呼吸短促,如果胸部已經痹痛,又出現氣塞、呼吸短促,表示比喘息更嚴重,更加閉塞不通,邪氣旺盛的情況非常嚴重(應該用茯苓杏仁甘草湯、橘枳生薑湯來治療)。又說胸痹有緩急的狀況,這是因為胸痹的邪氣侵犯到筋,所以四肢的筋有時鬆弛,有時又緊縮(應該用薏苡附子散來治療)。
又說到胸中悶痛,各種邪氣逆行,心臟像懸空一樣疼痛;又說到心痛到背痛,背痛到心痛,這兩種情況都沒有提到「胸痹」二字,表示不一定要有胸痹的實證,而是各自成為獨立的病症。陰邪凝結,胸中就會悶痛,胸中的悶痛,是因為剛開始氣逆,等到心痛如懸空,則是因為之前因氣逆而使邪氣積聚在胸中,後來邪氣又凝結在心臟,導致下半身反而虛空(應該用桂枝生薑枳實湯來治療)。心臟和背部本來是兩個地方,中間有空隙,是正氣儲存,用來溝通上下的地方。
現在疼痛會互相影響,表示正氣虛弱,寒邪趁虛侵入而互相凝結(應該用烏頭赤石脂丸來治療)。由此可見,張仲景所說的血痹、胸痹兩種病症,都屬於陽虛的疾病,和其他痹症不同,所以對血痹強調要用針灸引導陽氣,對胸痹則強調要從陽虛的角度治療。這是《內經》中臟腑陰陽痹症以外,可以進一步探討的內容。
至於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互相影響,所造成的疾病也是可以一一列舉的。風邪盛行會導致「行痹」,邪氣遊走不定,到處侵犯,風邪和正氣相搏,聚集在關節,導致筋脈鬆弛,疼痛沒有固定位置,古時候稱作「走注」,現在稱作「流火」,民間所說的「鬼箭風」也屬於此類(應該用防風湯來治療)。而這類病症所包含的疾病,有因為濕邪損傷腎臟,導致腎臟不能滋養肝臟,肝風又挾帶濕邪,侵犯四肢和肩部(應該用苡仁散來治療)。